主 页
查经记录-彼得前后书
 
 

彼得前后书—诚实的信心
 

本课目标
由于神就是爱,福音全是恩典,以至有些信徒信主后不思长进;不知信仰有当尽的本分,当付的代价。彼得书信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激发信徒诚实的心;明白我们在信主后,当如何作进一步的追求,从信仰的初阶,进入信仰的实际,从只想蒙恩上天堂,到生命改变有见证,预备迎见主面,向主交账。

通常我们把新约中的书信分为两个部分,保罗书信和其它书信。由于保罗所写书信在数量上占一半以上,而且在内容上对福音的基本信息也有比较完整的教导,所以平时在教会中引用得比较多,使它们自成一类,称“保罗书信”;而其它不同作者所写的书信则另归一类,称“其它书信”或“普通书信”。这“普通”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容只是“普通”级,而是因为和专属的“保罗书信”相对而言,从英文圣经GENERAL EPISTLES翻译过来;所以这“普通”只反映书信的类别,不是评定书信的内容。
由于保罗书信在平时教导中使用得比较多,所以弟兄姊妹比较熟悉,似乎保罗书信已经够用了,以至忽略了其它书信里许多重要特有的内容;希望这次通过查考彼得前后书,能帮助弟兄姊妹改变这一不够平衡的观念,认识其它书信和保罗书信在真理教导上的互补作用,使我们对福音真理可以得到更平衡全备的认识。
其实每一卷其它书信都有它独特的主题内容,传递出深刻的福音信息,不是保罗书信能代替的;就如彼得前书不但内容丰富,而且信中精练的语言,对称反比的表达技巧,使有些圣经学者,怀疑彼得这样一个打渔出身的无知小民,能写得出这样一封信吗?可能是后人的托名之作吧?尽管公然否认彼得为本书作者的声音不多,但不少学者只是“心照不宣”,不提谁是作者而已。
关于谁是本书作者的问题,我们不会化时间去探讨。我们的目的是查考圣经,明白教导;如果彼得前后书不是彼得所写,只是假冒托名的作品;那么它的内容最多不过是一种有意义的宗教著作,不能是不变的真理,作我们信仰的依据。这样的话,我们查考这样一卷“古书”,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此外,由于彼得前书内容的丰富,使很多弟兄姊妹在读的时候,会感到很难抓住它的主题和思路。记得我年青时,读彼得前书就怎么也读不出清晰的概念,读过以后,只留下模糊纷乱的印象;彼得在信中从信心讲到重生,从苦难讲到交账,虽然有个别经句也很精彩,可以记住,也有引用,但要讲全书的整体内容和核心主题,就讲不出来了。
由于彼得在信中多次提到主必再来,所以一般把彼得书信定位在“盼望”的主题上;但彼得在论到主再来时,却不是像大家盼望的,着重在介绍天堂美景、享乐不尽,而是强调需要交账、面对审判,不是叫大家安心等着与主一同作王,而是要殷勤、谨慎、儆醒,预备迎见主面。这一要求贯穿在彼得的书信里,也清楚指出是他写信的真正目的;用彼得自己的话,他写这两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我们诚实的心。彼后3:1
说到“诚实”,我们马上会想到说话要诚实,做人要诚实;但彼得提出的,却是“诚实的心”,心要诚实。什么是“心”的诚实呢?圣经的教导总是和我们的信仰和灵命有关的,所以彼得要激发我们诚实的心,也就是要我们的“信心”诚实。弟兄姊妹,我们的“信心”诚实吗?说得更明白一些,我们的信仰是真诚实在的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每个弟兄姊妹很好反省的问题;我们的信仰有没有存心不正的地方?我们向主有没有虚情假意的时候?我们在主的事工上有没有弄虚作假的表演?
如果我们结合彼得写信的背景,当时教会正面临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就更能懂得彼得这样写信的原因了;若不是真诚实在的信仰,在这样的逼迫患难中,是无法站立得住的。因此我为彼得前后书取的副题是“诚实的信心”;似乎彼得在信中提到好几方面的内容,其实都是为要激发我们的诚实心。从这一线索去明白,这两封书信的内容就能连贯起来,既容易明白,也容易记住。
由于不少弟兄姊妹对其它书信都比较陌生,我在具体查考彼得书信之前,先把其它书信和保罗书信之间的相互配搭作用,作一简单介绍;希望引起弟兄姊妹对其它书信应有的重视,明白它们在圣经里的作用和意义,得到福音真理全备平衡的认识,也是为查考彼得书信铺路。

一、其它书信和保罗书信的完美配搭。
可能不少弟兄姊妹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保罗讲信心,雅各讲行为,约翰讲爱心,彼得讲盼望。虽然这样的说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些书信的大概内容,但却也容易对听的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这四位使徒是各讲一套,各执己见,甚至还相互有不一致的地方;弟兄姊妹也因各人不同的倾向和爱好,在接受福音真理时,产生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派别。林前1:12但福音真理只有一个,不论是保罗还是彼得,雅各还是约翰,他们所写的书信,既在同一本圣经里,他们所论述的内容,就一定是高举同一主题,围绕同一中心,介绍同一救法;徒4:12相互之间不但不是各说一套,而且必定是完美配搭的。

1、启22:18-19 圣经的内容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去。
圣经不可有任何增加或删去。通常我们在引用这处经文的时候,多数会着重在“不可加添”,防止有人假借圣经或圣灵名义,随意把圣经没有的内容,说成是神的旨意,放到和真理同等的地位;对这处经文提到的“不可删去”,则往往不很注意它的严重性。其实今天在教会里,借用“删去”的方法造成对真理的破坏作用,比借用“加添”方法所造成的更为严重;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受指责。如果是增加的内容,原来在圣经里是没有的,所以只要一“增加”,马上就会被大家发现;但如果是“删去”,由于剩下的真理内容还很多,不是真正全面熟悉真理的弟兄姊妹,是无法发现的。即使发现有删去,一般弟兄姊妹也容易持“开放”态度,以为只是各人注意的重点不同,何必那么认真?人家不是也相信圣经里很多其它内容吗?但一个破碎不完整的“真理”,已经失去了它的真理性质和意义;这是为什么“不可删去”已经成了今日教会更严重问题的原因。
“不可删去”在防止魔鬼动摇信仰根基之外,更有它正面的作用和意义。由于圣经“不可删去”,说明圣经各卷的内容,是既没有重复,也没有多余。当然这不是指个别语句的重复,个别事件的重提;这是指圣经里整体的记载,“每一卷书”对真理的完整性来说,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这正是“不可删去”要我们明白的正面教导。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圣经是一本内容连贯,主题单一的整体著作。它不是一本有着共同主题的专题集锦,由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心得。这样的专题集锦,如果缺了其中的一篇,虽然可惜,但不会影响其它各篇内容的完整性,因为它们相互间是各自独立的。但圣经不是这样,虽然它有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不同的人写下来,前后相隔一千多年,它真正作者却只有一位,就是神,就是真理的圣灵。这六十六卷,都是出于同一位神的默示,提后3:16它的选编也必然有圣灵的主导;因此这六十六卷之间的内容,不但不会有矛盾冲突,而且在圣灵的主导安排下,彼此间是相互配搭补充,达到对同一福音真理连贯而全面的阐述。
这就好像一本经过精心编排的单一著作,必须通过全部内容,才能掌握作者完整的用意;如果其中有内容被删除,就会对它的完整性造成缺陷。圣经就是这样一本论述福音真理的书,我们从神最后指出“不可删去”,可以知道全本圣经的内容,乃是有系统地对福音真理作连贯全面的阐述,各卷间是没有重复的。
掌握了这一点原则,再来认识保罗书信和其它书信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白它们之间不但不是各说各的,而且也不是“说了又说”,彼此重复别人所讲的;它们乃是通过相互配搭补充,把福音真理论述得更加丰富完整。虽然圣经中有个别几卷,对福音真理有清楚的基本论述,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对福音认识的入门;但如果要进一步对福音真理有全备平衡的认识,就必须从全本圣经来明白。

2、林前1:12-13 神智慧的安排,使我们的信仰依据只有一本圣经。
哥林多信徒的分门别类,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各人高举不同的工人,而且从高举不同工人,到高举各人所讲真理的不同重点,进而造成分门别类;正如前面我们提过的,有人高举信心,有人高举爱心,有人高举行为,甚至彼此相轻。今天神智慧的安排,给我们只留下一本圣经,作我们信仰的唯一依据,正是为了要避免教会不必要的分裂根源。哥林多信徒因为高举不同使徒,造成“我是属保罗,我是属矶法”这样的分裂;如果我们的信仰依据,不是建立在只有一本圣经的基础上,那么不同教会推崇不同的“圣经”,其结果必然是彼此分裂分家,甚至分“教”。
我在前面已有提到,所谓“保罗讲信心、彼得讲盼望”这样的说法,虽然能反映出不同使徒在福音真理教导上,有不同的侧重面,却容易造成信徒在观念里产生不同的“信仰”偏好。有些弟兄姊妹认为保罗是最了不起的,全靠他写了这些书信,才形成了今日“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教义;甚至有些基督教学者认为,我们信的是耶稣,道理却是保罗的。这是十分错误荒谬的观念。
虽然保罗书信对阐明福音真理的基本信息,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等于别的使徒就写不出这些内容。我们从“其它书信”内容的丰富,文笔的优美,可以相信其他使徒完全可以写出和保罗同样水平的这些内容。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写呢?这正是神智慧的安排,圣灵的主导,不让使徒们各自写一套;因为即使大家写的内容是一致的,也照样会在教会造成分门别类的情形。也正因为只有一本圣经,才使教会从开始,就持守共同的信仰,有唯一的信仰依据,建立在合一的基础上;避免因高举不同使徒写的不同经典而造成教会的分裂。
就以彼得来说,我们从彼得前书内容的精练和丰富,可以知道他完全写得出保罗书信里的这些福音真理内容;但圣灵不作这样的安排。即使当初彼得也写过许多书信,圣灵也不让它们收编到这本圣经里来,免得和保罗书信的内容重复,形成另一本“圣经”。在初期教会里,如果彼得和保罗各留下对福音真理完整的教导,那么耶路撒冷教会和犹太信徒,一定会采纳彼得的书信作为信仰依据,而外邦教会则一定是采纳保罗的书信作信仰依据。这样的话,教会从一开始就分裂成两个,不但不能同心合意兴旺福音,而且还难免造成相咬相吞的情形。
如今神智慧的安排,不同使徒写的书信,并不存在不同的神学体系,更不是各写一套;而是只有一套,彼此有完美的配搭和互补。圣灵在启示人写圣经时,有统一全盘的安排,让保罗写得比较多,对福音真理的基本内容有完整的教导;然后又安排其他使徒从不同角度,对真理作深刻的补充解释。当这些内容配搭在一起时,更能反映出真理内容的平衡和完整。

3、彼后3:15-16 彼得肯定保罗书信的内容“也都是”讲论这事(同样内容)。
彼得在他所写的第二封信最后,特别推荐保罗所写的书信,指出保罗所写书信的内容,“也都是”讲论这事;从彼得前面的话,可知彼得说的“这事”乃是指“得救的因由”,也就是救恩的基本真理;而彼得说的“也都是”则强调他和保罗在信仰上是同一的,在真理认识上是一致的,在教导上是配搭的。由于当时已有不少保罗的书信在各教会流传,彼得这样的表态,正是鼓励他牧养范围的信徒,应当同样多读保罗的书信,因为这是信仰的共同依据;同时也是意思,凡保罗书信里讲过的关于得救因由的内容,他在信中就不作重复了。
彼得这样的表达,正反映出“其它书信”和保罗书信之间的配搭关系,不但真理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在内容教导上也是互补的。当我们在查考这些书信时,应当按照这一原则,明白它们之间是如何配搭互补,阐明同一福音真理的;而不是要寻找保罗书信和其它书信之间的不同处,这是绝对错误的明白方向。
由于每一卷“其它书信”都有它自己专注的内容和主题,是为对福音真理的某一方面作特别的提醒和深刻的解释,所以对基本信仰的信息,都只是约略提起,没有作详细的教导;正如彼得在信中指出的,这不是忽略,乃是因为在保罗书信里,已经有这方面的教导,在圣灵的主导安排下,就不作重复。
犹大书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它的内容是教导圣徒要为“真道”竭力争辩,但在犹大的信中,却只字没有提到什么是“真道”;如果不知道真道是什么,又怎么去争辩呢?但还从来没有人拿了犹大书,来问我为何犹大没有告诉我们真道的内容?说明大家在读犹大书时,都已经明白“真道”的正确范围;但不是从犹大书来的,而是从圣经其它经卷,特别是从保罗书信来的。
这正说明我们对福音真理的认识,本来就不是从单卷圣经,而是从综合全本圣经内容得到的。我的前辈对此有形象的教导,在解释圣经时,不是把一处经文从圣经里提出来解,而是要把这处经文,放到全本圣经里去解。当我们读“其它书信”时,更需要随时记住这一解经原理,不是把一卷书从圣经提出来单独解,而是要把这卷书放在全本圣经里一起解。“其它书信”都是对真理作专题性的教导;关于基本救恩的内容,就如彼得“也都是”的提醒,需要随时记住保罗书信的相关教导作认识的配合。
下面简单指出“其它书信”各卷和保罗书信间的配搭方向,供弟兄姊妹参考。

1)来10:1希伯来书是通过对律法和会幕物件的灵意预表,认识律法和救恩、新约和旧约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显明救恩从来就是神一贯的旨意和安排。
重点介绍律法和会幕物件是如何预表和映射救恩内容的,没有正面系统教导什么是救恩的内容。

2)雅2:22雅各书是论到真信心和假信心的不同,真信心必经过信心的行为,并有行为的见证。
没有具体介绍什么是真信心,以至有人以为雅各不讲信心,只讲行为。

3)彼后3:16彼得前、后书指出信仰不应满足于重生得救、不至灭亡,而当有真诚实在的信心(诚实的心);从忍受苦难、忠心事奉、持守真道等方面见证出来。
着重指出信仰“诚实心”的应有见证;关于得救因由的具体教导,讲明可以看保罗书信。

4)约贰9 约翰书信明确指出生命之道的中心内容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如果越过基督的教训,就没有生命,没有神。
严厉谴责异端假先知妄图越过基督的教训;却没有具体指出哪些是基督的教训。

5)犹3 犹大书提醒每个蒙恩接受福音的人,都有责任要为维护福音真道竭力争辩。
只指出争辩的使命,没有指出什么是真道正确内容;这不是忽略,而是不必重复。

6)启1:4启示录是主亲自写给“七教会”的书信,从历世历代教会征召得胜者,免去那将要来的羔羊忿怒,共享国度的荣耀。
明确提出“应当得胜”的要求和内容,没有关于“如何得救”的教导。

一般大家把启示录另归一类,看作是预言;其实它也是书信,是耶稣写给亚西亚七个教会的信。通过预言“将来必成的事”,呼召信徒追求得胜,预备被提见主;当地上发生空前大灾难时,能有“得胜被提”,免去兽迫害的机会。启3:10-12

二、总论。

1、作者彼得。彼后1:16-18
我们从作者清楚表明自己“亲眼见过他威荣”的话,可以确信这两封信的作者就是使徒彼得无疑。虽然有人从内容的丰富,文笔的细腻,思路的完美,怀疑打渔出身的彼得恐怕难以写出这样美丽的内容;但我们查经,乃是为明白福音真理,得到灵命造就,是在“相信接受”的前提下,寻求明白要查考的圣经内容。如果任何文学探讨或学术研究的结论,与圣经明文的记载有抵触;我们高举和肯定的,总是相信圣经的话。如果彼得前、后书不是使徒彼得本人所写,而是后人的托名之作,却又谎称亲眼见过耶稣登山变形;作者自己就缺乏诚信,却又要激发我们“诚实的心”,他所写的内容,还值得我们认真查考,作我们信仰的依据,照着去行吗?
但即使我们相信彼得是这两封信的作者,也不等于我们对“作者彼得”已经有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弟兄姊妹的心目中,彼得乃是“对外邦人信主有迟疑,对差传事工不积极,是受割礼之人的使徒”;保罗才是外邦人的使徒。虽然在福音传播初期,彼得在外邦人归主的事上,确实有过迟疑的表现,也为此受到过保罗当面的责备;加2:1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在这些问题上,早已有了十足的改变。
我们从彼得所写这两封信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时的彼得,对外邦人归主的认识,和对福音传播的负担,和保罗在加拉太书里对他的批评,已经完全不同。虽然保罗在加拉太书所说的都是事实,但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过去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但人是会改变的。我们从彼得这两封信的表达,可以知道彼得这时在外邦人归主的问题上,不但在认识上已经完全跟上真理要求的步伐,就是在感情上也已经完全融合接纳,不再有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分。
此外,圣灵在事工的分配安排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初安排彼得作“受割礼之人的使徒”,保罗作外邦人的使徒,乃是为当时的事工需要。福音在开始传播时,事工还明显分成在犹太人地区和外邦人地区两大块区;但随着福音事工的开展,教会分布的地点和信徒组成的构架也起了变化。当外邦信徒增多,教会对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越来越同样接纳时,圣灵在事工的分配安排上,也就作出相应的改变,没有必要再保持“受割礼之人的使徒”和“外邦人的使徒”这样的分工;而是工人彼此在不同事奉块区,不分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的同心牧养。
彼得在他信中清楚表明,他的信是写给“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彼后1:1他已经不是作受割礼之人的使徒,而是不分犹太信徒、外邦信徒,他都同样是作使徒的。不认清这一点,我们在读他的书信时,难免会心存芥蒂,无法挥去“他的信是写给犹太信徒的,和我们外邦信徒没有直接关系”的阴影,影响我们对信中内容存“全心接受”的态度。
彼得已经改变了,也正承担起圣灵给他新的托付和使命;现在需要改变的,乃是我们对他的成见,否则难免会影响我们对他信中宝贵教导的全心接受。我们从下面几处经文,可以知道彼得写信时的心目中,是完全没有犹太人外邦人之区别的。

1)彼前1:1信是写给亚西亚各地教会的信徒,包括庇推尼。
我们从彼得前书开头问安的范围包括庇推尼,可以知道当初保罗想去而被圣灵禁止的庇推尼,正在彼得关怀牧养的范围。徒16:7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保罗想去的时候,彼得是否已经去过庇推尼,但至少圣灵不许保罗前去,表明圣灵在福音事工分配时,早有通盘的考量。圣灵这样分块分片分工负责的安排,既避免因重复差派工人,造成人力的浪费;也免得像哥林多教会那样,因使徒纷纷前去而造成分门别类的情形。林前1:12
不但如此,我们从圣灵这样的安排,更可知道这时圣灵对事工的差派和安排,已经不再是按受割礼的人和外邦人作区分,而是按地区需要作区分了。所谓“作受割礼之人的使徒”,对彼得来说,已经是过去的托付和事工了。

2)彼前1:2 “拣选”所指,不是按律法意义,而是按福音真理的教导。
如果彼得仍然是受割礼之人的使徒,那么他说到“拣选”,就应当是指以色列选民;但从他接下来就指明,这些被拣选的,乃是凡“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可见他的意思,并不是指受割礼的犹太人,乃是一切相信耶稣,接受他宝血救赎的信徒,明确是新约意义下的“拣选”。

3)彼前1:18 “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应是指外邦人的祖宗。
彼得这里说的“祖宗”,不是受割礼之人的祖宗,因为以色列民的祖宗亚伯拉罕所行的是信心的脚踪,是被神称为义的;彼得不可能说亚伯拉罕传流下来的是“虚妄的行为”。彼得这里乃是指外邦信徒的祖宗,虚妄的行为乃是指外邦的传统风俗;这些风俗都是和拜假神偶像分不开的。可见彼得写信时心目中的收信人,乃是以外邦人为主的各教会信徒。

4)彼前2:9 “拣选的族类”不是指以色列民,而是以信和不信为区分。
如果彼得的信是写给犹太信徒,那么这“拣选的族类”应当就是指以色列民族;但彼得在这段话的前面,明确指出是对“你们信的人”说的。彼前2:7这一族类不是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而是他信心的后裔。加3:7

5)彼前2: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明显是指外邦信徒说的。
从彼得这句话的口气,说明他写信时心目中的收信人,已经不是以犹太信徒为主,而是以外邦信徒为主的教会;他的事工早已不再局限在“受割礼的人”中了。

6)彼前2:12 “外邦人”乃是按照我们今日习惯的用法。
如果按照犹太人的用法,“外邦人”乃是指犹太人以外的人;但彼得的口气,很清楚是指不信的人。这“外邦人”的用法,不是从犹太人的角度,而是从新约时代信与不信的角度,和我们今日习惯的用法一样。

7)彼前4:16 “为作基督徒受苦”是沿用从安提阿教会开始的称呼。
基督徒的称谓,是从安提阿教会开始的。徒11:26耶稣在世时,跟从他的人就是耶稣的门徒,跟从施洗约翰的人就是约翰的门徒;这“门徒”的称谓,乃犹太人的习惯用法。五旬节后耶路撒冷教会首先建立,因为是以犹太信徒为主,所以仍然沿用习惯的称谓,自称为门徒;社会上也把这群人称为“耶稣的门徒”,认为他们只是犹太教中新出现的一门学派,对律法有新的见解。
当福音传到外邦后,教会事工面临一个分叉的抉择,是继续被人看作犹太教中的一门学派,还是脱离犹太人的律法传统,作为一个全新的信仰内容,不分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可以得到这救恩。
选择前者的,是耶路撒冷教会里的一些犹太信徒;按照他们的意见,信耶稣只是律法下的一个革新宗派,虽然也向外邦人“开放”,但必须是在首先归顺律法的前提下,因此必须先受割礼作为归顺律法的标志。
但在安提阿教会,从开始就对外邦人归主持开放的态度;徒11:20不但在教会建立时,就不分犹太人外邦人同样接纳,而且在他们的同工中,也同样是犹太同工、外邦同工融洽配搭事奉。徒13:1经过巴拿巴和保罗的教导造就,使他们对新约救恩下,外邦人犹太人可以同样蒙恩信主,有更清楚的认识。弗3:6
这时他们发现犹太文化下的“门徒”称谓,不但造成社会上人对他们信仰的误解,也容易给信徒带来对救恩真理认识的误导;为达到信仰上的“去犹太化”影响,他们作出不再用具浓厚犹太文化色彩的“门徒”称谓,改称基督徒。这在教会的历史进程中,应当是跨出了十分关键,符合神心意的一步。
虽然如此,基督徒的名称,在圣经里却出现得不多;除了亚基帕王提到保罗要劝他信耶稣、做基督徒外,就是彼得在他书信里提到。我们从彼得也用“基督徒”的称谓,表明他对这一“去犹太化”名称的认同,反映他对外邦人信主的观念,早已有彻底的改变,对福音真理的认识,也已经完全从律法传统阴影下出来了。

2、写信时间。在彼得殉道(公元65-66)前不久。
从信的内容和彼得说话的口气,可知他写信的时候,教会正在患难逼迫之中;彼前1:6在第二封信里,更提到自己已经到了快要离世的时候。彼后1:14耶稣曾亲口告诉他,将来他会为主失去自由和性命;以后约翰也证实了彼得为主殉道的事实。约21:18-19按照教会历史记载,彼得在罗马君王尼禄迫害基督徒时,和保罗先后被捕并殉道。尼禄迫害基督徒的时间是从公元64年开始,所以彼得殉道应在公元65-66年,因此写信时间应在公元64-65年前后;在他写信后不久即被捕钉十字架殉道。教会历史记载,他因为自感不配和主耶稣同样钉死,所以要求倒钉十架而死。

1)彼后3:1从彼得口气,这两封信的间隔时间不长。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要明白彼得写这两封信的目的,不需要到处去找,他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是为激发我们诚实的心;而且明确指出“这两封都是”,表明他写这两封信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时间也应当不会相隔很久。
五旬节以后,福音开始传播,使徒行传有记载教会屡次遭到官府的迫害,但都是局部地区的,来自地方政府的,针对少数教会负责同工的;面对这类迫害,信徒还有“从这城逃到那城”的可能。徒8:1尼禄的这次迫害,则是第一次在罗马帝国范围,由罗马政府和军队全面执行,对教会大规模的迫害。当时在罗马帝国各地的教会和信徒,大多对“受迫害”都还只有听闻,没有亲身的经历;因此当迫害临到,而且无处可逃的时候,难免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有失败跌倒的情形。
当逼迫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就像任何在患难中人的心情,总是往好处想,希望很快就会过去。彼得在他的第一封信(彼得前书)里,也多少反映出这样的想望,一方面勉励信徒要为主忍受苦难,这是考验我们信心是否真诚的机会,也是将来可以从主得赏的条件;一方面安慰信徒,不需要过分惊恐害怕,苦难总是暂时的,就会过去的,所以应当忍受苦难,不要失去盼望。
此外,在逼迫的环境下,教会的牧养事工必然首先受到影响,信徒得不到适当的属灵关怀和造就,又因不知患难何时会临到自己身上,信心难免因惶惶不安而在动摇之中;这样的时候,也总是异端假先知大肆活动的良好机会。彼得在听到各地教会遭遇逼迫后不久,接着也听到信徒中有动摇怀疑的声音;更有异端假先知趁机在信徒中散布各种乖巧捏造的道理迷惑人,引诱信徒偏离真道,从坚固的地步坠落。为此彼得又写第二封信(彼得后书),同样是要激发信徒信仰上能持守真诚实在的心志;不但在面对逼迫患难时要站立得住,即使在假先知的各种错谬邪说面前,也同样要站立得住,不受迷惑。这一方面需要有属灵的智慧来分辨,识破异端假先知的迷惑;一方面也和自己的心志有关,如果失去向神单纯的心志,在信仰上存心不正,是难免会经不起异端邪说的迷惑,随假先知而去的。

2)彼后1:13-14彼得知道自己在世时日已经不多。
从彼得说话的口气,可以知道当他写第二封信的时候,虽然不一定已经被抓,但知道自己在当时的形势下,在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彼得不是因年老体衰,或久病缠身而说这话;从当时的形势看,他是把耶稣当初对他的预言牢记在心,知道自己已到为主殉道的时候。我们由此估计他这两封信,都是在他离世前不久写的,时间应在公元64-65年前后。
不论彼得还是保罗,都把自己的肉身,看作只是“帐棚”。林后5:1这应当不仅是巧合,很可能是初期教会在真理上的一个共识;人的肉身只是我们在世寄居时的躯壳,并不代表我们。当我们离开世界,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生命离开世界,到主那里去;我们的肉身则留在这世界,并不带去,任其毁坏,那只是我们“身外”的帐棚。
到末日复活的时候,神要随自己的意思,给我们各人一个天上的形体。林前15:38圣经并没有说,这天上的形体必须由自己今日“地上的形体”变化过来;这是从传统迷信观念来的想象。初期教会的信徒都明白,今日我们的肉身,不过是活在世上时的帐棚;将来天上的居所乃属天上的建造,并不需要用我们“地上的帐棚”来加以改造重建。林前3:10-15因此罗马帝国可以“消灭”他们的肉身,被狮子吃掉,被火烧掉,以为他们被彻底消灭,也就不再有复活的机会;但事实上这却并不影响他们将来在主那里得到天上的形体。这方面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很多弟兄姊妹需要得到提醒的的地方。

3、写信背景。反映当时信徒面对的环境和表现的光景。
前面我们已有提到,彼得写这两封信的目的,是分别在环境逼迫和异端迷惑的情况下,激发信徒诚实的心,勉励他们站立得住,不致动摇跌倒。从下面的几处经文,可以看出当时信徒正处在怎样的境遇下,并表现出怎样的光景来。

1)彼前1:6因经历试炼而忧愁彷徨。
当时的信徒正经历试炼的环境,就是罗马君王尼禄的迫害。很多信徒在面对这样的试炼时,心灵感到忧愁彷徨,不知如何应对;在试炼苦难临到时,因惊慌而不知所措。彼得安慰他们这只是“暂时忧愁”,因为试炼患难不会是永远的,总会过去的。这不光是彼得对当时形势的乐观估计,也是我们在面对患难时,不可失去盼望的应有心态;时时记住这样的光景只是暂时的,将来在主那里的赏赐才是永远的。这样的心态可以使我们在患难中有盼望、有力量。
记得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我在上海灵修院受造就,在一次政治学习中,讨论到所有传教士都是帝国主义分子时,我因持反对意见而被声讨批斗。当时社会上正在“反右斗争”,学院的政治学习在政府宗教部门严密监督下,由靠拢政府的同学主持并随时汇报。虽然我在争辩中顶住了压力,但内心难免感到孤单彷徨,真好像这样的政治围剿会永远下去一样。一次一位姊妹走过我身边,轻轻说了一句“不要怕,总会过去的”,我心中顿时如同流进一股暖流;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自己也常是这样想,但当从别人口中听到时,却有非常不同的效果。正如彼得这里提醒说,这只是暂时的忧愁;我相信对当时的信徒,也一定是非常及时的安慰和勉励。

2)彼前4:4-5因信主后分别为圣的生活而遭人毁谤。
罗马帝国在全盛时期,物质极其丰富,整个社会都生活在肉欲横流的尽情享乐中。当信徒悔改信主后,不再过从前那样放纵肉体情欲的生活;这样的转变本来是“变好”了,应当受到社会的称许才对,但却刺痛了那些继续活在纵情肉欲中的人,觉得是在定他们的罪,所以不但不受感动和提醒,还因信徒不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憎恨毁谤。这是为什么初期教会信徒虽没有对社会做任何负面的事情,却遭到社会普遍憎嫌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今天也不例外。有些弟兄姊妹在信主后,因为生活有了改变,不但得不到称许,反而遭人嫉恨;就如有些弟兄姊妹因为在工作中不肯与人一起营私舞弊,而受到上下左右的排挤毁谤甚至陷害。像这样的例子和见证,在我们周围几乎比比皆是。可惜仍然有不少弟兄姊妹,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教会必须赢得社会的好感和称许,才算是在人前有见证;为此一味讨好社会风俗,迎合社会潮流,失去真理的原则方向。
历史有记载,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起因是罗马城的一场大火。据说这原是尼禄自己所为,想把古旧的罗马城重建而放火;事后为逃避百姓对他的愤怒反对,就嫁祸于当时的基督徒。当时基督徒因为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反对陷害,所以常是在晚上暗中聚会,以至被诬陷为鬼鬼祟祟在暗中放火。
这类谣言对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当福音传到中国时,传教士救助孤寡的爱心善行,不也是被当时社会诬陷为“吃心挖眼”,而掀起义和团事件的动乱吗?
其实当时罗马的大多数百姓,都知道这场火是尼禄放的,但因为大家本来就憎嫌不肯同流合污的基督徒,所以将错就错,把一股怒气转到基督徒身上,心想把讨厌的基督徒除掉也好。彼得这段话,应当就是指着当时的这一情况说的。

3)彼前4:12因在迫害中看不到神的保护而感到困惑不解。
这也是当有患难临到时,弟兄姊妹容易会有的实情;每当遭到环境迫害的时候,总会指望耶稣即时的拯救,阻止迫害的发生。既然我们是无辜为信仰受苦难,我们又是神所爱的儿女;按照人之常情,儿女有难,哪有父母不尽力相救的?何况神无所不能,他的权柄统管万有,从哪一方面讲,他都应当立刻显神迹来拯救我们。
当我们在逼迫患难中,会对主存这样的指望,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因为主没有按照我们所想往的来解救危难,就以为奇怪,这就不合适了。因为在这“奇怪”的背后,往往反映出我们把相信耶稣,当作是应当“诸事得保佑,出入得平安”的;错把信耶稣的目的,局限在今生范围和物质要求上的“心想事成”。虽然彼得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直接的解释,但他在这两封信中激发信徒诚实的心时,提出一系列为信仰要肯付代价的勉励,正是针对这类“信仰误解”所作的提醒。

4)彼后3:3-4 教会遭遇全面迫害,应当就是耶稣再来预兆,为何他还不来?
耶稣有清楚教导,当地上发生空前大灾难时,也就是他降临,门徒再见到他的时候到了。太24:3-6当时尼禄这样大规模地迫害基督徒,许多信徒被杀害,使很多弟兄姊妹认为,这应当就是耶稣所说的大灾难,尼禄就是那个敌基督;既然已是末日景象,为何
仍迟迟不见耶稣再来施行拯救?每当在这样困惑的时候,也总是假先知施展迷惑人伎俩的好机会;就如蛇对女人说的“神岂是真说”,创3:1当时的假师傅也是这样提出疑问,耶稣“真”的会来吗?
彼得对此的回答是分两方面的,对假先知的迷惑是严厉指责,这些人是出于私欲的讥诮,是另有目的的“故意忘记”,他们终必要受到审判,遭到沉沦的结局;彼后3:7但对心存疑虑,信心动摇的信徒,则是耐心作出解释,主没有立即再来,不是耽延,而是宽容,希望有更多罪人可以悔改,体现神爱世人的心意。彼后3:8-9

5)彼后2:1逼迫的环境常为异端假先知提供活动的空间。
由于在逼迫环境下,教会的牧养工作总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信徒得不到稳定的属灵关怀和适时的真理教导;造成的牧养空缺,给异端假先知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施展的迷惑手段,一般信徒因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随他们而去。更由于逼迫的环境,本来已使信徒心中,有许多困惑不解的地方;这些假先知就投其所好,进行挑拨,使信徒被迷惑随之而去。为此彼得在写了第一封信之后,很快又写第二封信,指出在苦难环境中,必然会有假师傅起来迷惑人,传异端之道,哄骗信徒放弃信仰,逃避苦难。
教会历史记载,当时罗马帝国在迫害基督徒时,只要他们肯向罗马假神的偶像下拜,表示愿意放弃信仰,就能免去处死的刑罚。有些假师傅因此就教导信徒,可以为保全性命而放弃信仰;当时虽然有个别信徒失败下拜,但更多的是能忠心到底,宁愿舍弃性命,也不愿放弃信仰的。
彼得严厉指出,假师傅的这类教导,乃是“自取速速灭亡”,提醒信徒切勿被他们误导,以为不承认主名,放弃信仰不要紧,以后可以再信,耶稣总会有恩典的。虽然在逼迫患难中,难免会有软弱失败的时候,但这不同于“事先已经准备好不承认主名”的打算,以此作为逃避逼迫患难的手段方法。这两者似乎表现类同,但在神那里,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前者是有心志经过患难,只是在过程中没有能站住;后者则是根本无心经过患难,把神的怜悯和恩典当作供自己利用的策略。人对此可能无法分辨,但神是清楚知道的。
彼得在如此严厉指责时,必然联想到自己当初三次不承认主名的沉痛教训;当耶稣转过身来看他时的眼神,是他终生难以忘怀的。路22:61-62虽然他只是过程中的失败,没有能站住坚持高举主名,但已经使他终生难忘,羞愧难当;如果事先就准备好“放弃信仰,换取平安”,整个教会都作好了要放弃信仰的准备,这样的教会,不需要经过逼迫患难的试炼,就已经垮掉了。

6)彼后3:15-16更有无知狂妄的人,趁机强解圣经,混乱真道。
除了这些假师傅引进祸害人的异端,在信徒中也有无知狂妄的人,在缺乏正常的牧养事工情况下,按照自己私意,乱解圣经,还强词夺理,混乱真道。这和对真理不够明白,或是理解错误不同;凡强词夺理的,总是别有用心,为想达到自己另有企图的目的。对这样的人,彼得严厉指出,他们不是不懂,不是误解,而是故意这样强解,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即使他们不是假师傅,也已经如同假师傅,他们的结局是自取沉沦。

7)彼后3:1-2 面对患难逼迫和假师傅的迷惑,更需要在信仰上有诚实的心。
彼得在第二封信快结束的时候,明确指出他写信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信徒诚实的心。不论是面对逼迫苦难的环境,还是要胜过异端假先知的迷惑,都需要我们有真诚实在的信仰,否则难免会软弱失败,站立不住。因此彼得在这两封信里,都围绕这一主题;不但勉励我们要有诚实的心,也具体教导我们如何能把向主诚实的心激发起来。

三、激发诚实的信心。彼后3:1
“激发诚实的心”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诚实无伪的信仰,真诚实在的心志。彼得这两封信的内容,分别是针对压迫苦难的环境和假师傅的错谬迷惑,指出该如何激发起诚实无伪的信心来面对;否则难免会被逼迫患难压垮,随异端假先知走偏。在具体追求上,彼得在信中提出几方面的要求,为有心持守诚实心的信徒,指出追求的方向。??

1、要约束己心。彼前1:13
从彼得信中的教导可知,能不能有诚实的信心,责任还在自己,不是等耶稣来给我诚实。由于我们在得到救恩时,一切都是主的恩典,是主为我们作成的,以至有些弟兄姊妹以为自己在信仰上完全没有责任,什么事情都等主来为我们作成,这才是百分百的恩典;如果要“自己作什么”,那就是律法。这样的观念不但是片面,也是十分有害的误导。我们所得的赦罪救恩,确实全是白得的恩典;今天我们的罪能在神前得赦免,不是我们自己作什么能办到的。但我们在白得这恩典之后该如何持守,蒙恩以后该怎样报恩,所得的新生命成长得是否健康,这些方面我们就不能说也继续等着从耶稣“白得”;神对我们蒙恩以后,是有要求的,我们表现得怎样,自己是有责任的。
彼得在他信的开始,就用两个不同的“恩”提醒我们;前一个“恩”是我们信主时就已经得到的灵魂救恩,彼前1:9彼得明确指出,这是我们信心的果效,也就是我们因信白得的恩典;我们因信称义是全靠耶稣为我们作成的。但这不等于就已经包括福音的全部内容,接下来彼得更指出,我们还需要“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也就是主再来时要带来给我们的赏赐。
在彼得信中,要得这第二个“恩”,因为是赏赐,各人所得的就并不相同;造成不同的原因,不是主有偏心,而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彼得在这里清楚指出,由于各人信主后在“约束己心、谨慎自守”上的表现不同,将来主再来时,带给各人的“恩”也就不同。彼得在他信里,没有对怎样得前一个“救恩”作详细教导,因为保罗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彼得就不作重复。他写信的目的,乃是要激发我们诚实的心,也就是希望信徒都能得到这后一个“恩”;因此他信中的内容,更多是和得后一个恩有关的。
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五章论到“福”的时候,也两次提到“天国是他们的”。有人因此想,同样可以得“天国是他们的”福,为何所需付出的代价相差这么大?既然“虚心”已经可以得到天国,何必再为义受逼迫呢?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福,前一个虚心的人所得的福是“进天国”,凡在神前能虚心认罪的,都能有份于这天国,是“得救”的福。后一个为义受逼迫所得的福则是“得赏”的福,我们若能为主忍受苦难,就如彼得这里指出的,就不只是得到灵魂的救恩,而是要得主的称赞,不只是进天国,而是在天国得享荣耀和尊贵。每个能进天国的人,所得的赏赐和祝福并不相同,是和各人在世时的表现直接有关的。
当我两个儿子还幼小的时候,那时社会上生活物资还很缺乏,难得碰到食品店里有卖饼干的机会;每次见到了,我也和大家一样赶快排队,不肯放过每人可买一斤、半斤的权利。当然我自己并不想吃,乃是预备买给两个儿子吃的。孩子看到我有饼干带回来,也是雀跃不已,总是立刻伸手要想拿来吃;但我总是先要问他们,在家听话吗?功课做完了吗?如果他们是听话的,也拿出功课来给我看,表明是做完了,这时我就会拿出饼干来,看他们欢天喜地地享受“美食”,他们高兴,我也高兴。
但也有时我问他们听话吗?他们不作声,我知道一定是不听话了,这时做妈妈的也会证实,他们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或是他们因为贪玩,功课没有做好,拿不出来;这时虽然我手提包里有饼干,也确实是准备带给他们的,我不但不会拿出来给他们吃,而且还得给他们一顿责打。当然孩子吃不到饼干会非常失望,但最失望的还不是他们,而是我;我高高兴兴地带了饼干回家,不是为自己要吃,原就是要给孩子吃的,结果却无法给,你想我有多失望?
当主再来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他带着丰富的“恩”来,原就是要给我们的,我们高兴,他也高兴。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听话,偷懒不把当做的工做好,以至耶稣虽然带了恩来,也无法给我们;不要以为只是我们失望,耶稣是比我们更失望的。
彼得在信中要激发信徒诚实的心,首先指出的就是“约束你们的心,谨慎自守”,这是能否持守诚实信心的关键要求。彼得清楚指出,能不能“约束己心”,不是等耶稣来约束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有心约束自己时,耶稣会帮助我们;但如果我们根本无心约束自己,耶稣也就无从帮助起。耶稣不会强制约束我们。而且即使真强制约束,我们也不能因此得赏赐的。
在彼得前书里,彼得有一系列“既…就当…”这样的表达,前一句是指出耶稣为我们已经作成的既成事实,是我们蒙恩白得的内容,后一句则指出我们在这样蒙恩后,应当有怎样的责任,是我们自己有责任去做的。这一系列的内容,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约束己心、谨慎自守的具体反映。
这也正是今日教会最需要的提醒,因为现今社会最普遍的思潮,就是自我中心,每个人都不愿有节制、受约束;这类思潮也难免反映到教会里信徒中间。为此彼得“约束己心”的教导,对我们今日信徒来说,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彼得在信中提到的几处“既…就当…”经文,看耶稣既已把救恩作成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当如何来约束己心。

1)彼前1:14-15既是儿女,就当作顺命的儿女。
我们能成为神的儿女,不是自己做得到的,乃是主作成在我们身上的恩典。但我们成为儿女后,表现出是怎样的儿女,顺命还是悖逆,责任就不在耶稣,而是我们各人自己的表现;能否成为顺命的儿女,自己是有责任的。
彼得还向我们具体指出能成为顺命儿女的努力方向,就是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当有圣洁的表现。虽然我们因信主耶稣,已经是神的儿女,也有了新的生命,地位上也是圣洁的,但我们仍然活在肉身之内,仍会有肉体的活动,情欲的冲动;每当在这样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约束己心,谨慎自守,不能放任自流,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才不至于因放纵肉体的情欲,而失去自己“顺命”的见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肉体的弱点,是我们特别容易失败的地方;为此我们就当认识自己的弱点所在,越是在我们容易“情不自禁”的地方,和“情不自禁”的时候,越需要加倍注意约束己心,谨慎自守,努力做神顺命的圣洁儿女。耶稣不会强制来约束我们,使我们不生发不合适的“情”;但如果我们确有心约束自己的“情”,只是力量不够时,主会加我们力量的。

2)彼前1:17既称神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不可放肆。
我们因信耶稣基督,不但罪得赦免,而且也能有作神儿女的地位,可以称神为父;这地位不是我们自己能取得做到的。不但如此,我们这位父还是全能的,是万有的主宰。按照人之常情,我们有了这样一位父,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怕了。但彼得却特别提醒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位全能的父,就可以肆无忌惮任意妄为;相反的,更当存敬畏的心,因为我们这位父和一般世人不同,他是不偏待人的,他不会因为我们是他儿女,就偏袒我们不对的地方。
社会上有些无知的“富二代”,确实因为自己的爸爸有权有钱有背景,就无法无天,放肆乱来,什么都不怕;这已经在今日社会引起强烈的反感,不但危害社会,也造成这些无知青少年的堕落、自毁前途。神却不是那种无知的父母,他不偏待人,甚至对自己的儿女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他是审判全地的主,但将来审判却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 因此彼得特别提醒我们,正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位不偏待人的神作我们的父,我们不但不可因此放肆胡作非为,更当心存敬畏,更加约束自己,度我们在世寄居的日子。

3)彼前1:22既顺从真理,就当切实行出来,不停留在口头上。
彼得说的“顺从真理”,就是指相信耶稣,顺服耶稣基督;1:2这是我们相信耶稣的具体内容,是主作成在我们身上的救恩。但彼得更指出,真理的内容不只是信耶稣罪得赦免,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是有更丰富之内容的。我们因信称义,不是“上天堂”手续已经办完,等着进天国;而是更当继续顺从,把真理切实行出来。
彼得特别提出一个遵行真理的具体内容,就是弟兄姊妹间“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此相爱总是遵行真理的首先普遍要求,也是大家讲得最多,遵行得最不够的地方;而要能“没有虚假”的彼此真诚相爱就更不容易了。但彼得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使真诚相爱,也应当是“从心里切实”相爱。社会上也同样高唱彼此相爱,但总是以利己为准则,以物质、感情、肉欲方面的要求为内容;如果是“从心里”的爱,就应当是按真理而行,为讨主喜悦,以心灵得益为目标的内容。这样的相爱才是“切实1619”的。原文这字只出现过一次,意思是热切而恒久的。
这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提醒,因为往往我们弟兄姊妹之间,似乎是做到彼此相爱,却常也只是在物质、感情的层面,缺少真理上的彼此提醒,心灵里的相互激励,生命里的共同长进;只有在这样层面的彼此相爱,才可能是以神为中心,热切而恒久的。

4)彼前2:1-2既已除去罪恶,就当生命渐长,以至得救。
耶稣赦免我们的罪,除去我们的罪恶,这是耶稣为我们作成的,是我们白得的恩典。但我们得救以后,生命得到改变,就当活出新生的样式;而且随着生命渐长,我们的言语行为表现,也应当跟我们的新生命相称,见证我们的生命是丰盛长大的。这些都不再是白得的“表现”,而是我们自己有责任配合行出来的。
彼得在这里提到生命渐长,“以至得救”,也就是直到“得救”的地步。这不是指我们信主得救不牢靠,因此需要不断除罪得救。彼得明说我们是已经除去罪恶,而且是有生命的,才会要求信徒使生命渐长,以至得救;可见彼得这里讲的“得救”,是和悔改信主时的灵魂得救不同的另一个“救”。
就如保罗说的,“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1:10这里提到有三个救;彼得说的“以至得救”的救,就是第二个“现在仍要救我们”的内容。这是指耶稣在我们每日生活中对我们的搭救,是关系到我们生命成长光景的。
在这三个“救”里,第一个“脱离极大死亡”的拯救,是我们都已经得到的,也就是我们因信得救的灵魂救恩,是完全靠耶稣白得的恩典,不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第二个“现在仍要救我们”的“救”,则是因为我们信主后,仍会不断经历魔鬼的试探,私欲的迷惑,因此需要有主随时的搭救和救助,帮助我们能过得胜的生活。虽然主会搭救,却是在我们愿意配合,努力追求下的“救助”,是帮助我们过得胜生活,不是白赐我们过得胜生活。如果是主白赐的,那么我们大家不管是否爱主追求,都同样是得胜者了;但现在有得胜的,有不得胜的,不是主对我们有偏心,而是我们各人的配合,在追求得胜时所付出的努力不同,造成各人“现在得救”的情况也不同。
保罗更提到“将来还要救我们”,这第三个“救”是指当主再来时,他要救我们进他的天国。提后4:18那时我们各人在主国度里,所得的荣耀赏赐不同,也就是耶稣对我们各人第三个“救”的不同。这同样不是耶稣有偏心,把我们各人救成不同的情况,给各人有不同的荣耀赏赐;我们将来被“救”得如何,是和我们今日第二个“救”的情况直接有关的。将来我们各人能被主救到怎样的荣耀地位,是仅仅被主救进天国,还是能在他的国里与他一同坐席;路22:29-30这是由我们“现在”的表现决定的。
这就是彼得要我们“以至得救”的用意,只有今日在得到主的救助上有更努力的配合,更加约束己心;将来才能丰丰富富进基督的国,与主同享永远的荣耀。彼后1:11

5)彼前2:11-12既知道在世是客旅,是寄居的,就当品行端正,使神名得荣耀。
我们信主后,因为盼望是在将来,在天上,所以我们的人生在世上就只是客旅,是寄居的。虽然如此,圣经却从来没有要我们“看破红尘”,消极对待;我们在世上的态度仍然应当是积极的,因为我们的使命在世上,而且我们将来的荣耀赏赐,也是由今日的“寄居生活”寄居得如何决定的。
这也是我们所信的福音,和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一般的宗教哲理,如果把指望放在将来,就造成对现世的消极心态,看破红尘;唯有我们的信仰,虽然指望是在将来,但对“现在”却是积极的,因为我们的“将来”如何,乃是和“现在”的表现直接关连的。虽然我们不属这世界,但这世界却是我们事奉的工场;我们的指望是在将来,但现在却是我们为“将来”作准备的机会。
可见神设定的救恩内容和方法,是何等的奇妙,也是何等的完美;使我们的人生观既不同于世人热衷于追求今生今世,因为我们只是寄居的,又不同于厌世避世的隐居者,因为我们将来在天上永远基业的建造,是由今日我们在世上的“寄居”生活决定的。林前3:12-13不但如此,彼得还特别指出,正因为是客旅、是寄居的,就更应当要品行端正,使神的名因我们的表现得着荣耀。
我们容易对“寄居”怀有过客心理;以为只是短暂停留,到时一走了之,谁也不认识谁,因此就不注意、不在乎自己表现得如何。这正是今日中国很多旅游者的错误心态。现在中国全社会都正投入旅游热潮,在世界各国也都可以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虽然他们花钱不落人后,但却常被冠上“素质差”的恶名,惹人讨厌。
其实中国人的素质,在自己家乡邻里中是并不那么差的,他们在认识自己的人面前,也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的;问题就是出在这“过客”心态,在认识的人面前需要保持面子,也就注意约束自己的表现,当不需要讲面子的时候,就肆无忌惮。不少旅游者正是在这种错误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放肆放任的行为;反正可以一走了之,别人不认识你是谁。但他们却忘了别人虽然不认识你是谁,却认识你来自中国,你个人的面子没有受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名声却因此被人藐视看低。
彼得似乎知道我们也会有这样的错误心态,所以特别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是寄居的、是客旅,就忽略了自己的品德表现。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在人前的一言一行,即使自己可以“一走了之”,谁也不认识你;但如果基督徒的名声给你搞坏了,神的名蒙羞,那后果的严重,就不是你个人失不失面子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你到时怎样向神交账了。
很多弟兄姊妹即使在公众场合,也保持饭前祷告谢恩;这是十分可嘉的见证,不但表明我们对所领受的一切来自神的恩典,不忘感恩的心,也是一个在公众面前见证主名的机会。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吃饭过程中就更需要谨慎约束自己;如果举止失当,谈吐不宜,吃相难看,令人生厌,只会使主名蒙羞受辱。我想这样的人,饭前还不如暗暗祷告谢恩算了,至少还不至于“令人生厌”到耶稣身上。

6)彼前2:16既已从罪得自由,就当作神仆人,甘愿为神“不自由”。
彼得在信中,常有既深刻又生动的表达,不仔细品味,还感觉不出来。象这节经文的教导,前一句告诉我们,我们是自由的,但后一句却立即说,要作神的仆人;作仆人当然就不那么自由了。这不是彼得的话前后矛盾,当我们细细品味他的话,就能对“自由”有更深刻而生动的认识。
耶稣释放我们,是从罪权下得释放;我们是自由了,但这“自由”却不是指自己想怎样就可以怎样,享受肉体情欲下的自由。彼得对此给了一个最好的注解,“总要作神的仆人”;我们所得的是“仆人”的自由,是在主人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是不忘自己仆人身份的自由,是时时记得主人要求的自由。这也就是彼得提醒我们要约束己心的具体内容。
当以色列民出了埃及,脱离了埃及人的奴役,成了自由民,每个以色列人都是自由的,但却不是各人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若这样,六十万人各有各的打算,一定是乱作一团,一盘散沙,很快就会再次成为其他民族的奴仆。所以他们出了埃及,神首先就安排他们去西乃山领受律法诫命,告诉他们正确行事的范围和方向,而且必须去迦南地。可能有些不甘心的以色列人,会感到这太不自由了,不仍然是奴仆,只是换了一付枷锁吗?但对爱神的以色列人来说,这不是神施加的枷锁,这是神顾惜我们而给我们的教导和荣耀的使命;我们应当甘心乐意接受,按照罗马书的说法,就是“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罗6:19 这也就是“作神仆人”的自由。
不但如此,彼得接下来更有一个重要的补充;作仆人的不但要顺服通情达理的主人,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2:18用到我们身上,我们作神的仆人,虽然神不乖僻,但也会有使我们经过逆境的时候;乖僻的主人对仆人乖僻是因自己的缘故,神给我们逆境却是为我们“好”。因此我们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应当向神同样的顺服,同样甘心作他的仆人;而且在逆境中,更需要约束己心,才能达到顺服的目的。

7)彼前2:21既蒙主呼召,就当以主为榜样,跟主脚踪行。
说到“蒙召”,一般我们都会联想到作主圣工的呼召;其实圣经里提到蒙召,是有两个不同的内容。在蒙召事奉作主工人以外,还有广义的蒙召,就是被主呼召成为属主的人;罗1:6这一呼召,乃是对每个信徒说的。
彼得在这里提到的蒙召,就是指广义的呼召,要每个信徒在信主后,都跟随主的脚踪行,正是广义呼召的具体内容。虽然如此,每个信徒在信主后,跟随主脚踪行的情形却是各不相同的;这不是主不给我们跟他脚踪,而是因各人信主后心志不同,顺服不同,以至跟随的表现也不同。当时正面对苦难的环境,彼得以此勉励信徒,跟主受苦的脚踪,也是我们蒙主呼召的重要内容。
耶稣一生的道路,不是舒适富裕的大路,而是艰难困苦的窄路。这窄路不一定是要经过逼迫的环境,也不一定会艰苦到没有枕头的地方;但如果我们真有心志愿意跟主行走窄路,我们就不会对世界那么热衷追求,甘愿走为主撇下舍弃的道路。

8)彼前2:24 既得以在罪上死、义上活,就当活出义行。
耶稣为我们作成的救赎,不只是使我们在罪上死,脱离罪权,也是使我们在义上活,被称为义。虽然如此,“义”却不是一样东西,我们得到了就完事。彼得在这里有很清楚的教导,耶稣已经帮我们从“死在罪上”迁移到“活在义上”。这“义”是我们活在上面的地位,是耶稣把我们放到这一地位上,我们靠自己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但在这地位上,我们还需要“活下去”,活得怎样,是否能活出义行,能与自己所在地位相称,自己是有责任的。虽然耶稣会加力量,但耶稣不会代替我们活,活总是需要自己活出来的。
圣经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教导人学义”;提后3:16正是向我们指出,虽然我们信主时就得到这义,也活在这义的地位上,但仍然需要从圣经的教导来学习这义。我们各人在这“义”上学得如何,是直接影响我们在这义上活得如何的;我们按照圣经教导来约束己心,正是“学义”的实际行动。

9)彼前2:25既是回归的迷羊,就当接受牧人的监督教导,不再任意游荡。
说到迷羊,我们就会想到耶稣所讲迷羊的比喻。在耶稣的比喻里,特别强调牧人找到迷羊时的欢喜,扛在肩上带回家;目的是要指出神爱世人的心意和耶稣降生的目的,不是为定罪,不是要责罚,而是为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由于在耶稣比喻里,没有提到牧人在找到迷羊后有责打管教,以至有些弟兄姊妹以为迷羊走迷没有什么关系,反正牧人会来寻找,找到了也只是宠爱有加,我们走迷才更能享受牧人的爱。这类似是而非的荒谬说法,也确实迷惑了一些存心不正的无知信徒;真以为犯罪不要紧,因为已经找到“赦罪”的诀窍,其实却是走在自取灭亡的路上。
耶稣在比喻里没有提到牧人在找到迷羊后有责打管教,因为耶稣比喻的重点是在“牧人寻找”,不等于迷羊不需要受监督管教。彼得在这里提到迷羊时,就特别加上“牧人监督”的词句;这不是彼得比耶稣讲得更完整,而是因为彼得的书信,不是要指出耶稣来寻找罪人的基本救恩,而是要激发信徒诚实的心,因此特别提到迷羊被找回后,是需要监督教导的。迷羊必须明白,自己这样走迷,不是不要紧、没有关系,而是得罪神的行为;因此应当约束己心,顺从牧人的监督,不再乱跑。

10)彼后1:4-7 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有分神的性情,就当殷勤实际行出来。
有些信徒相信耶稣,只关心自己的罪能得赦免,将来能得永生;但耶稣作在我们信的人身上的,不仅仅是消极的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不至灭亡,更对我们提出进一步积极的要求,从脱离从情欲来的败坏,到有分于神的性情。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不但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将来可以丰丰富富进入基督永远的国。彼后1:11
彼得还是按照他信中一贯的平衡教导,指出既有耶稣为我们作成的救恩部分,也有我们接下来当尽本分的部分。我们是由于耶稣救我们脱离肉体败坏的辖制,同时又使我们有可能在神的性情上有份的;但能够“有份”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我们用“殷勤努力加上各样属神性情”见证出来。我们各人殷勤追求的情况不同,所得到“有份”的效果也不同;而且这“有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永世里能得到的“份”。
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彼得提到的是“神的性情” 2304+5449,不是“神的本性” 2320。西2:9今日有异端假先知故意把本性和性情混淆,笼统地说我们可以“有分于神”,因此也就可以与神同等、自称为神,以此迷惑信徒;这是十足的异端谬论,弟兄姊妹切勿上当受骗。

2、要肯付代价。彼前4:1
彼得在他信里,为勉励逼迫环境下的信徒,着重指出相信耶稣不只是从主蒙恩白得救赎,也当有为信仰付代价的准备;而且彼得还具体指出,苦难经历对我们灵命会带来的正面意义,我们应有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虽然代价是要到苦难逼迫临到时才需要付出,但“肯付”的心志却应当随时作好准备;就如打仗的兵器,如果敌人来了再准备,就来不及了。当苦难临到时,如果平时没有准备好肯受苦的心志,那么难免会困惑埋怨、站立不住的。
记得年青时,大家经常唱的诗歌,经常勉励的经文,都和“信仰需要付代价”的主题有关;唱得熟了,听得多了,当患难临到时,这些内容自然会浮上心头。虽仍难免会有惊慌,但总比较好一些,心中能得到提醒和激励。现在这类教导和诗歌都听到得比较少,在今日的诗歌本里,很难找到关于撇下、激励受苦心志的诗歌;有人以为今日环境已不再需要,只需要歌颂神爱,感谢神恩就够了,以至失去付代价的心志准备,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认识。
其实我们讲到付代价,不等于就是要挨斗坐牢,要面对逼迫患难;我们为了信仰,在生活中随时都会有遭受讥笑歧视的可能,这些都是付代价的具体内容。如果完全没有愿意付代价的准备,每当遇到挫折逆境时,心中就会埋怨奇怪,怎么耶稣不灵了,不爱我了,是不是白信了?如今社会上年轻的一代,在抗挫能力上,是显然不如上一代人强,因为都是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为一点小事就自杀这类事情也比前多得多。教会里的年轻一代也是如此,当面对需要为信仰付代价时,很难摆脱自我中心的困惑和失落。

1)彼前1:6-7苦难是我们信心经历考验的机会。
耶稣在撒种比喻里,十分形象地把人对福音回应的心态,以四种田地来代表;其中土浅石头地的表现,不但枝叶繁茂,而且还长得比人快。但耶稣指出,虽然长得快,却没有根。那么怎么能知道它有没有根呢?又不能一棵棵拔出来检验;不需要拔出来,到太阳一晒,真相就露出来了。这“太阳晒”最通常的理解,就是信心经过艰难困苦的试炼,是真信心还只是一时感情上的喜欢,就显示出来了。
不但如此,即使是真心相信的弟兄姊妹,是有根的,也需要向下扎根,使根长得粗壮,才更能经受住太阳晒的考验;如果虽然有根却细弱娇嫩,当太阳猛晒的时候,还是会经受不起的。要使根长得粗壮,就需要平时经常遭受日晒雨淋风吹的环境,在风雨中逐渐长成的;如果是暖房里的植物,一旦被暴露在野外的环境,是无法适应存活的。
我们的信仰也是如此,不但需要有根,而且这根还要长得粗壮;要达到粗壮,不是我想粗壮就粗壮了,是需要慢慢长成的。这长成的环境和条件,不是暖房,而是野外,不是风和日丽,而是日晒雨淋。只有时常经过考验的信心,到苦难环境中,才能比较容易站立得住。
神知道我们在世有苦难,也知道只有经常受到信心的考验和磨练,才能使我们的信心达到坚固的地步;因此常允许我们经历各种磨难逆境,锻炼我们信心达到更坚固的地步。彼得在信中也是如此勉励当时患难中的弟兄姊妹,借着环境的考验,正可以使自己的信心,比被火试验的金子更加宝贵;这样的信心在主再来时,一定能得着荣耀赏赐。

2)彼前2:5要成为能建造灵宫的活石,就当接受雕琢。
粗糙不规则的石头是无法用在建造上的,必须经过雕凿琢磨,符合一定的大小外形,才能成为有用之材;而且越是建筑上用在重要的部位,用作精美的装饰,在雕凿琢磨上所花的工夫也一定越多,对石头的要求也越高。今天我们都是这样一块石头,要被用在灵宫的建造上,这灵宫就是教会;我们都是顺着耶稣这块“房角头块石头”所定下的方向准则而建造的,每块石头都必须按照房角石设定的标准,否则就无法和其它石头搭配,成为建造灵宫的有用之材。
保罗也有类似的教导,不过是以肢体和身体作比。林前12:27保罗的比喻着重在彼此生命的内在联系,因信主而每个肢体都有分于同一生命;肢体的部位功用配搭,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全在神的安排,由生命决定。肢体的责任是尽力按照神的安排,接受神的配搭,发挥自己的功用。
彼得的比喻则配合他写信的主题,着重在每块石头要成为灵宫一部分,需要先经过切割雕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命要经过对付;而环境的磨练,苦难的熬炼,总是主要的“对付”工具。彼得以此勉励当时患难中的信徒,要记得自己就是这样一块活石;今日遭遇的患难逼迫越多越大,正说明神对我们的重视,今日我们所受的雕琢越多,将来我们在永恒里的荣耀也必越大。

3)彼前2:19-20 为主忍受冤屈苦楚,乃是可喜爱的,能从神得称赞赏赐。
彼得在提到逼迫患难时,特别提到要为神忍受冤屈苦楚。当时尼禄对教会逼迫的起因,正是冤屈基督徒是罗马城大火的纵火犯。本来忍受苦难已经不容易,要忍受冤屈的苦难就更不容易,因为是无辜受苦还没有人同情;而要忍受为神受冤屈苦难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无辜受苦”之外,还加上“神为何不来拯救”的困惑折磨。诗105:19
当时基督徒遭到这样的迫害,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或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而是尼禄硬加给他们的罪名。如果他们肯与世俗潮流同流合污,和世人一起纵肉体污秽的情欲,可能当时的社会还不一定会认同尼禄对他们的冤屈;但就是因为他们不肯随同世俗的潮流而行,以致遭到社会的痛恨,即使知道他们是冤屈的,也认为活该,本来就想除之而后快。
每当我们遭遇无辜的苦难迫害时,会产生神来拯救的指望,原是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每当看到有弟兄姊妹无辜遭受冤屈苦楚,甚至被杀害,而神却没有动静,在这样的时候,要能信心坚定,没有怨言,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类无辜遭受冤屈苦楚的情形,今日也不断发生在我们周围。弟兄姊妹如果和世俗潮流相处得很好,大家打成一片,遭冤屈苦楚的可能性还小些;如果有人要在世俗的败坏中洁身自好,不肯在世俗罪恶上有分,那么周围的人不会因此称许你、钦佩你,很可能接踵而至的就是冤屈苦楚。因为象这样的人,不从他们中间除掉,大家怎么能安心于世俗潮流之中呢。
我多次听到弟兄姊妹提到他们在工作中,因拒绝参与弄虚作假的事情,不是因此被人称许,而是成了大众罪人;各种谣言诬陷随之而起,周围的人冷眼以对,危机四伏,不把你置于死地是决不罢休的。我认识一位姊妹就是因此而辞去会计的工作;幸而她是姊妹,可以在家相夫教子,如果是弟兄,需要负起养家活口重任的,又该怎么办?
每当听到这类情形,这些弟兄姊妹问“怎么办”的时候,常为自己无法回答也无能为力而感到沮丧困惑。想到彼得当时也没有能扭转信徒所面对的冤屈情况,他自己最后也是被冤屈为“放火主犯”而钉死十架的;但彼得却指出“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希望彼得的这句话,也成为今日有类似遭遇弟兄姊妹的安慰。

4)彼前3:16 为信主被人无辜诬陷,遭受冤屈,也就是在人前传扬福音、作主见证。
为主忍受冤屈还是消极的,只是我们自己能蒙神喜悦;彼得进一步指出,忍受冤屈还有积极的意义,正是为主作见证,引起旁人反省的表现。当众人似乎都在冤屈你的时候,实际上总会有些人是能分辨的,知道我们是被冤屈,因而信服耶稣的。这就使我们忍受无辜被冤屈的表现,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成了见证主名,无声传扬福音的机会。
从教会历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彼得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当时在执行迫害的罗马兵丁中,就有因看到基督徒在这样迫害中忍受冤屈,坚持信仰而受到感动,不惜被杀而信服耶稣的。这样的效果,忍受冤屈苦楚的弟兄姊妹自己未必知道,但神是知道的,我们后人也是会被激励的,这样的弟兄姊妹将来得主称赞赏赐是毫无疑问的。
在文化革命阶段,也有不少弟兄姊妹遭到不公正的冤屈迫害;在挨斗时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向他们叫嚣咒骂,其实也常能引起其中一些人的同情,甚至受感动的。有一位弟兄告诉我,他就是这样信的耶稣。他原是带队抄家的红卫兵领队,因看到基督徒在抄家中的表现,在强迫他们放弃信仰时,不顾痛苦折磨的坚持,使他回家后思考,这样的信仰不可能是假的,就相信了耶稣,甚至公开自己的信仰,为此挨打并受到下放农村的处罚。
我自己在文化革命开始时,无意中也曾见到一辆卡车上游斗的情形;一位妇女挂着“反动宗教头子”的大牌子受着折磨,这在当时基本都是指家庭教会的负责弟兄姊妹。我当时心中感到的,不是害怕,不只是为她抱屈,而是从她得到激励,为她暗暗祷告,求神与她同在。我不认识这位姊妹,也不知道她以后怎样;但她这样为主受的冤屈苦楚,已经作了美好的见证,至少我受到了激励。

5)彼前4:1-2苦难能帮助我们胜过肉体情欲,减少犯罪机会。
有些弟兄姊妹在逼迫患难的环境中能刚强站住,到了平安的环境反倒失败软弱,走上贪爱世界的路。当文化革命阶段,环境是够艰难的,但当时不少弟兄姊妹都能刚强站住,不怕付代价,坚决高举主名,为主作见证。如今这些弟兄姊妹大多都能继续忠心事奉,但也难免有个别走上贪爱世界道路的,软弱退后的。有些弟兄姊妹以为,这么艰难的环境都没有把自己压垮,现在环境改善了,还怕什么?不知道在平安的环境里,是更容易走上贪爱世界,体贴肉体的道路。
有些弟兄姊妹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又走到另一极端,追求苦难,高举苦难,希望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减少犯罪机会。虽然这样的心志是好的,在苦难的环境确实犯罪机会是比较少的,但却是消极的心态,不是积极追求胜过罪恶的表现,并不表明自己灵命的丰盛。如果在平安环境下就会软弱贪爱世界,这只说明我们灵命的幼嫩软弱,心志的不够坚定,才会经不起试探诱惑。我们应当在平安的环境也照样爱主,肯付代价,不贪爱世界,这才是神对我们正面的要求。
这处经文的“与罪断绝”译为“阻止罪行”意思比较清楚;因为“与罪断绝”容易使人误以为自己已经不会再犯罪了。彼得勉励当时的信徒,虽然肉身受苦,但却能有利于阻止我们犯罪机会,也就是可以少犯罪。彼得没有意思说必须要肉身受苦,才能少犯罪;而是劝慰信徒,既然逼迫苦难已经临到了,凡事互相效力,至少它还能帮助我们远离罪,少犯罪。罗8:28

6)彼前4:4-6圣洁生活难免被人毁谤攻击,不必心怀不平,因为神会审判。
彼得在这里再次提醒信徒,在面对人的毁谤攻击时,要记住神会审判,那些毁谤攻击我们的人将来是需要在主前交账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人的毁谤攻击时,不必心怀不平,耿耿于怀。虽然彼得接下去没有明说,但从他信中一贯的教导可以知道,我们也同样需要交账;彼前4:17所以在面对人的毁谤攻击时,不可有报复思想,或作出针锋相对的行为,免得自己到时也交不出账。
中文圣经第5-6节有几处地方的意思不很清楚;首先,“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的“传”是过去式,是指这些死去的人在活着时是听过福音的,不是指死后还有听福音的机会。可能当时信徒受到的毁谤,有部分是来自曾经进入教会而又背离的人。
第6节“肉体按着人受审判”的“肉体”应译为“肉身”;圣经里论到“肉体”,总是指抽象的内容,指我们的旧人私欲、人性败坏的部分。肉体是需要克制的,肉身却不可苦待;西2:23可见肉体和肉身是指完全不同的内容。“审判”可译为“定规”;徒27:1彼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些人的肉身虽已得到定规的结局(死亡);他们的灵魂(不是灵性)也仍然还是活着(存在)的,因为还需要向神交账(受最后审判)。
第5节“审判活人死人”原文意思是“死而活的人”;结合第6节的内容,可以知道就是指人肉身已死,灵魂却仍“活着”的状态。这一“活着”只反映客观的“存在”,不等于有生命。
就如传道书上说的,人去世是“尘土仍归於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12:7 至于人死后灵魂去什么地方?圣经有简单提及,信的人是去乐园,路23:43等候末日复活,得到天上的形体。林前15:35-40不信的人则是在死亡和阴间,等候神审判的日子。启20:13

7)彼前4:12 因信主经历苦难是正常的,纠正信徒以为信主后就凡事顺利的观念。
虽然我们都明白,信仰的目的是为罪得赦免,来世得永生;但在不少信徒心目中,总离不开“今生”也要出入平安,事事如意,而且还可能是信仰更主要的目的。常听有信徒提出,耶稣不是在来世得永生外,也有应许今世得百倍吗?路18:30但耶稣这句话不一定是指以金钱物质来衡量的“百倍”,也可以是从生活素质、心灵享受来衡量。绝大多数信徒,信主后生命生活的改变,不是在世上发财通达,而是生活素质方面的喜乐丰富;我想我们都深有体会,这才是真正百倍的祝福。
当时可能也有些信徒,以为信了耶稣就应当诸事平安顺利,怎么反而得到压迫苦难,而且耶稣也不显灵相救,这是什么缘故?彼得为此特别指出,不是耶稣“不灵”,不来相救,乃是你们的观念错了;信耶稣本来就是为来生的应许和指望,因此今生如果遇到火炼试验乃属正常,不必奇怪,以为是遭遇非常的事。
希望弟兄姊妹从彼得的这一提醒,得到平衡的认识。我们信耶稣可以求神给我们今生得平安顺利,但却不一定能得到环境的平安顺利;我们可以借祷告把所要的告诉神,腓4:6神给我们的,却不一定是求什么给什么,但一定是好东西。太7:11我们信耶稣,神不变的应许乃是罪得赦免,将来得永生;至于今生是否能平安顺利,如果是,我们应当感恩,如果不是,也不要以为奇怪,这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们对平安和苦难应有的认识态度。

8)彼前4:14为主受苦就是与主一同受苦,也将与主一同得荣耀。
虽然我们为信仰在今生可能需要付出代价,遭受患难逼迫;但这代价却不会白付,因为我们为主受苦,就是与主一同受苦,因此也将与主一同得荣耀。如果我们真有爱主的心,即使没有将来可一同得荣耀的应许,也会甘心乐意为主受苦,与主一同受苦,把这看做是报答主恩的机会;何况还有与主一同得荣耀的应许,真是何等大的盼望和祝福。事实上很多弟兄姊妹确实是把能为主受苦,看作是主给的祝福和恩典,有些弟兄姊妹直接就把“为主坐牢”叫做去“恩典院”。
一次见到一位弟兄,他刚和几位弟兄姊妹去外地传福音,结果大多弟兄姊妹被抓被打,他因在另一个地方而得免;当我说感谢神让他当时没有在场时,他很认真地说“是因为我不配”。

9)彼前5:8-9苦难常是来自魔鬼的攻击,因此得胜苦难,也就是得胜魔鬼。
造成苦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为人自己罪行的恶果,有从神来的管教;更多则是来自魔鬼的攻击,神也常藉魔鬼的攻击,作试炼我们的机会。彼得在信中提到,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要攻击吞吃我们;当时信徒面对的苦难,就是魔鬼对我们的攻击。因此如果能在苦难中不动摇,忍受冤屈的苦楚,胜过苦难的攻击试探,也就成了得胜魔鬼的具体表现,达到神试炼我们的目的。
“得胜魔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得胜魔鬼的试探,关键是要识破魔鬼的诡计,拒绝他的诱惑,我们得胜魔鬼的攻击,关键则是要在逼迫患难中不动摇、不退缩,坚守所信的道,我们得胜苦难,也就是得胜魔鬼。

10)彼前5:10在经历苦难时,要记得苦难只是暂时的,荣耀盼望则是永远的。
神知道冤屈苦楚对我们来说是不好受的,当我们经历的时候,我们和世人一样,也有人性软弱的一面,怕受苦遭难的;为此特别提醒我们,在苦难中要记得这些苦难只是暂时的,神应许的荣耀才是永远的。牢记神这样的应许和教导,就不至在患难中失去盼望,而我们心存盼望,也就能在患难中有力量;即使我们会有软弱,神也必要亲自成全我们,坚固我们,赐力量给我们。
彼得这样的提醒,使我们想起保罗同样的勉励,“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3、要准备交账。彼前4:5
在彼得的书信里,多次提到与主再来有关的教导,因此有弟兄姊妹把彼得称作是“讲盼望”的使徒。但彼得在提到主必再来时,却并不是着重介绍将来的天堂美景,也不是告诉我们准备得荣耀享永远福乐;他提到主再来,总是和审判交账连在一起的。彼得是提醒我们,每当想到主再来,虽然确实会有享不尽的福,和主一同作王的荣耀,但首先应当想到的,却是要准备在神面前交账,然后才是得荣耀赏赐。虽然我们信了耶稣,可以免去神的忿怒,在审判的日子可以坦然无惧;约壹4:17但不等于就不需要到审判台前交账,如果交不出账,即使得救,也会像从火中经过一样。林前3:15
有一首诗歌里有这样一节歌词,常给我很好的提醒,“我今每日举目细望,审判台前亮光;愿我所有生活工作,那日都能耐火”。如果我们真能每日看到主审判台前的亮光,常反省自己今日的所说所行,将来是否都能“耐火”,我相信我们今日的表现,就会更加谨慎自守,约束己心;这样,今日我们细望的审判台,将来就能成为我们的领奖台。

1)彼前1:7要在主显现时得称赞,就需要信心经受住考验。
对当时在迫害中的信徒,什么是当交的账呢?就是信心要经受住考验,在逼迫中能持守信仰,高举主名;这样在主显现的时候,就能交得出账,也必能从主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

2)彼前1:13要得到主显现时带来的恩(赏赐),就要约束己心,谨慎自守。
我们前面已引用过这处经文。彼得在信中首先提到,我们得到灵魂的救恩,是因信的缘故;彼前1:9接下来他又提到,我们要得到耶稣显现时带来的恩,就需要“约束你们的心,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这就是我们见主面时,能不能向主交账的基本前提。

3)彼前2:9 神给我们荣耀的地位和职分,乃是要我们宣扬神的美德,见证主名。
今天神不但救赎我们,赦免我们的罪,更给我们有荣耀的地位和职分。彼得一连提出四个地位和职分,正好像一个人拿出名片,上面有四个头衔,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不要因为有了这些头衔而沾沾自喜,而应当明白,这些头衔不是白占的,主对我们是有具体要求的;目的是要我们借这些头衔,宣扬神恩,见证主名。
首先我们是被拣选的族类,这是要我们记得,我们是从世界被神拣选出来,不属这世界的;约15:19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世上,见证自己是“分别为圣”的一群。我们罪得赦免成为圣洁,那是耶稣为我们作成的;但把在我们里面的“圣洁”活出来,却是我们有责任行出来的。
我们也是有君尊的祭司,这是神赐给我们的荣耀职分。以色列民中只有亚伦子孙才能作祭司,不但地位尊贵,职务更为重要;通过事奉,把百姓带到神面前。这也正是我们今日的使命,通过我们的事奉,向人传福音,把人带到主前。
我们也不可忘了我们是圣洁的国度。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因为世人被魔鬼弄瞎了心眼,拒绝接待耶稣,今日世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主已经掌权的;但教会却是主行走的地方,启2:1他在教会“行走”,正是体现他在教会已实际掌权,鉴察教会是否符合圣洁国度的要求。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教会没有圣洁的见证,不能符合神对我们圣洁的要求;今天似乎神没有立即算账,将来是一定有交账时候的。
我们也是属神的子民。这是神给我们的属灵地位。我们是属神的,表明耶稣不但在教会中行走,更要在我们各人心里掌权作王。耶稣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1注意有小字说“心里也可以作中间”。耶稣是一语双关,神的国今日在两个范畴,在我们心里和在我们中间(教会)。耶稣没有要求世上任何国家,或尚未信主的人,要尊他为大,遵他而行;但对教会和信徒,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在凡事上让主居首位,尊主为大,照主旨意行,那么将来我们是需要为此向主交账的。

4)彼前4:7万物的结局近了,提醒我们应当谨慎自守、儆醒祷告。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能明白,是指主必快来。按照彼得在信中的一贯教导,主必快来乃是提醒我们交账的时候近了,应当有所准备;准备的内容则不外乎谨慎自守,儆醒祷告。提到主必快来,彼得、保罗和雅各,各有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表达;保罗是“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13:12雅各是“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5:9彼得则是“万物的结局近了”,或是“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徒3:21
彼得这样的表达,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当时讥笑耶稣不会再来的假先知,也是借用“万物”来证明,不过是认为“万物和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3:4意思万物从来就没有变化,所以以后也不会有变化;这世界是不会变化的,因此也就没有“耶稣再来”的可能。
彼得对这一论调的驳斥,还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哲学观。说耶稣不会再来的论调,是认为万物从存在开始,就是固定没有变化的,所以不会有耶稣再来的变化出现。彼得的回答则是万物从创造至今,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是有创造的过程,也有过世界被水淹没的变化;这一切变化,都是在神权柄的命定下发生的。彼后3:5-7既然世界在神命定下会发生变化,当然神命定耶稣再来,也毫无疑问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实。

5)彼前4:17我们是神的家,不是因此可以沾沾自喜,而当记住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有些弟兄姊妹把神看作和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相似,把神的家和人间的名门望族相比;既然我们是神的“家人”,神自然会处处偏袒我们,即使审判也不过是过过场,不会认真的,何况还有耶稣的救赎作中保,因此不论我们在世时怎样表现,都没有关系。这是造成信徒中有些人对自己的信仰不负责任,在神前放肆,不服约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神没有认识的表现。
彼得提到要“激发诚实的心”,正是针对信徒中有这样错误心态的警告;神不是世人,神的家也不是人间的家。彼得不但清楚指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彼前1:17而且更指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说明神决不会不顾自己的圣洁公义本性,对我们的失败和不负责任表现,作任何的偏袒。虽然我们的罪责会有耶稣担当,但我们的失败,在永世里仍会带给我们无法扭转的亏损和影响,使我们后悔莫及。
常听有弟兄姊妹说,神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无条件不等于就没有是非和要求。正如世上有见识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却不能不分是非,没有要求;否则孩子一定会被宠坏,似乎是爱他,其实是害他。希望弟兄姊妹不要误用了神“没有交换条件”的恩典。

6)彼前5:4今日忠心事主,牧长显现时就能得荣耀赏赐。
从彼得的这段勉励,可以看到他是那样谦和、诚恳,对一切事奉主的同工,是那样真挚的教导;和耶稣在世时他的好胜自大,已经判若两人。他对一切事奉主的人所作的这段教导,我每读一次,就受感动一次、受激励一次。今日我们能有机会事奉主,即使没有赏赐,为报答主恩主爱,不敢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只有尽心竭力,象彼得信中提出的去行;何况神更有荣耀冠冕的赏赐,简直就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7)彼后1:11交账的时候既有丰丰富富的,也就会有不丰不富的。
彼得提出我们在信心之外,更有许多需要“加上”的属神性情。彼后1:5-7既然我们灵魂得救乃是信心的果效,彼前1:9那么有了信心,应当就够了,为什么还需要加上这些内容呢?
首先彼得指出是免得闲懒不结果子;不思殷勤的懒懒散散信耶稣,是结不出果子的。彼后1:8对照耶稣撒种比喻里的四种田地,如果按照能不能成活的要求,有三种都是成活的;但耶稣接纳的标准却只有一种,就是好土。对耶稣来说,不是能成活就满意了,而是要能结出果子来。有些弟兄姊妹对自己的信仰,只要求“成活”,以为能成活就是有永生,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样擅自“降低信仰底线”的要求,将来见主面时,是必然交不出账的。
其次,在有了信心以后,还需要加上这些内容,乃是为要能丰丰富富地见主面,向主交账。既有丰丰富富交账的,也就有不丰不富交账的;这丰富是按照我们在有了信心后,加上什么,加上多少决定的。如果到时因为不丰不富,再要想改变成丰丰富富,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8)彼后3:10主的日子要象贼来到一样,是在人想不到的时候。
彼得借用贼光顾的时间,总是在人想不到的时候,指出耶稣再来的时间也是如此。这是指耶稣只是在来到的时间上和贼来到相仿;别有用心的假先知,借此随意把耶稣比作贼,是十分荒谬可笑的胡说。如果主来的日子是象贼来到一样,那么我们预备交账的心态,就当如“防贼”那样时刻儆醒,随时准备,不能有片刻的放松大意。

9)彼后3:14真心盼望主再来,就当殷勤,才能到时安然见主,交得出账。
我们都盼望主再来,而且也盼望主快来;但我们是不是真心这样盼望?有些人可能只是半心半意,来也不反对,不来也无所谓;有些人是疑疑惑惑的,不好意思说不相信主会再来,但如果真的来了,跟着上天堂也不错;有些人虽也希望耶稣来,但最好再过一阵子,因为目前自己还有很多美好的计划需要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享受。不论哪一种,这样的人都不是真心盼望主再来的。

彼得指出,如果我们是真心盼望主再来,就当殷勤,无可指摘,是认真当一回事的。这里的“殷勤”不是指一种做人的美德,乃是要向主殷勤,在他的事工上殷勤,是有具体表现方向的。这里的“无可指摘”也是指在主前的无可指摘,完全合主心意;当时的信徒在世人面前,正是被指摘毁谤得一无是处的一群。

10)彼后3:17-18 要防备交不出账,就当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不断长进。
彼得最后提醒我们,在这条属灵的道路上,如逆水行舟,是不进则退的;如果不思长进,不愿殷勤,自以为站立得稳,是照样可能被恶人错谬诱惑,从坚固地步上坠落,无法向主交账的。为此彼得向我们提出具体的追求内容和方向,就是要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基督的恩典”是指我们对主的经历,经历主的同在和作为,从而认识我们的主;“基督的知识”则是指对福音真理的认识,从明白福音而认识我们的主。这是我们灵命成长的关键。弗4:13

4、要持定真道。彼后1:20
前面我们提了三个方面,是彼得要激发我们诚实心的具体要求:约束己心、肯付代价和准备交账;这三方面都是特别针对当时逼迫环境下的信徒,给他们得安慰、得激励、有盼望。这些内容基本都集中在彼得前书内。此后不久他又写了第二封信,就是彼得后书;信的内容不再是以环境逼迫为主题,改而是提醒信徒要提防假先知错谬之道的迷惑。由此可知当时的信徒,在面对患难逼迫环境外,也开始面对异端假先知的迷惑扰乱。
凡经历过患难逼迫的弟兄姊妹,都能够体会环境逼迫和异端假先知迷惑的连带关系。在逼迫环境中,信徒本来就已经陷于惊恐慌乱中;再加上教会生活的停顿或不正常,失去及时的关怀和教导,面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的光景,造成信徒在困惑中不知所从。这样的光景,正为异端假先知施展迷惑人的手段提供大好机会。面对这一情况,彼得向信徒提出的因应之道,仍然是激发诚实的心,不过是在真道上的诚实,心志上的真诚。这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第一封信里也有提到,但主要是记载在他第二封信里。
彼得在第二封信里特别提到“随私意解说”的问题。一般对“私意”的理解,是指不懂装懂,按照自己的意思乱解;如果只是因为不明白乱解,经过人指正,是有改正之可能的。我们从彼得对“私意解说”讲得那么严厉,可以知道他所指的“私意”还不是不懂装懂的乱解,而是别有用心,另有企图的故意作如此解。这样的私意解释不是因为不明白,而是因为另有目的企图,偏要这样解;因此即使有人指出错误,也一定是强词夺理,坚决不改。
这类“私意解说”乃是假先知惯用的伎俩,私意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受迷惑,误导人走上错谬的道路。所以彼得在提醒信徒时,也特别指出必须存心正直,持定真道,才能不受迷惑陷害;彼后2:1-2否则当心因追随这些假先知,接受他们的教导,也同样被这类污秽制伏。事实上很多受迷惑的人,并不是因为愚昧无知而信错跟错,乃是因为在神前存心不正的缘故;由于这类错谬的道理,刚好配自己的胃口,符合自己的向往,因此即使和圣经不符,也自欺欺人地接受跟从。
假先知是随私意解说,追随的人则是随私意跟从;假先知是利用人信仰动机不纯不正的弱点,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的物质利益使人上钩,追随的人则因感到这样的异端道理正符合自己的愿望,根本不在乎是否符合圣经教导,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要求,所以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信仰上存心不正的缘故。这是为什么大多异端追随者,即使自己追随的异端败落了,也宁愿转到其它异端去,很少有愿意转回到纯正真道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彼得提出我们在所信的真道上,要存“诚实的心”,是多么关键的要求。

1)彼前2:2婴孩成长需要纯净灵奶,就是神活泼常存的道。
我们信了耶稣,得着新的生命,接下来不是“手续办齐”,而是开始生命的成长。就如婴孩成长的关键是需要有奶的喂养,这奶的好坏直接影响婴儿生长的情况;我们的灵命也是如此,不但需要有灵奶,而且还必须是纯净的灵奶。现在作父母的对社会上的奶粉是否有毒都特别敏感,因为这是关系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教会也一样,如果供应信徒的灵奶不是纯净的,甚至是有毒的,这会带给信徒多大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问题是凡是毒奶,从来没有自己承认有毒的;这也是假先知迷惑人的手段和策略。就如社会上的不实广告,奶粉都是纯天然,全进口,品质保证,绝对可靠之类的话,任何异端邪说也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异端的;因此我们要识别灵奶是否纯净,不能单听人自己说,而是需要有一个鉴别的标准,这标准就是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今天对我们来说,神的道就在这本圣经里;此外没有可靠权威的依据。

2)彼前4:11讲道就是讲圣经;不应只是引用圣经的话,讲自己的道理。
“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彼得特别作出这样的提醒,说明当时有人想借讲道的机会,讲自己的道理,达到私意的目的。“讲道”是圣经里的一个专用名词,专指讲坛事奉;因此应当是专讲福音真理,也就是讲圣经,这是神圣言的唯一可靠来源。
那么怎样可以算是“讲圣经”呢?虽然我们不可能在讲道时只是读圣经,但内容应当以圣经的内容为主题,讲的过程中不偏离圣经一贯的福音真理教导,达到使人灵命和信仰得造就、安慰和劝勉的目的。林前14:3 如果把“讲圣经”的范围扩大一些,那么凡是讲和耶稣并福音真理有关的主题,所讲的内容是以神为中心,也符合圣经一贯教导的,目的是为帮助人认识神,来到神前的;这类内容的讲道,应当也同样属于“讲圣经”的范围。
有些“讲道”的内容并不是不好,比如知识性、伦理性的内容,能帮助做人之道的劝勉,宣扬社会美德的教育,有利人身健康的常识;这些内容都是于人有益的,值得推荐的人间好道理,但在讲道时讲这类内容就不合适,因为这不是讲“神的圣言”,这些内容不直接关系到人的灵命。即使有人在讲这类内容时,也提到耶稣的名字,有引用圣经的经文,但只是引作佐证,不是以“讲”这些内容为主,所以仍然不能看作是“讲道”。圣经的主题是福音、是救恩,圣经的中心是耶稣、是救主,圣经的目的是使人有得救的智慧、是关乎灵魂的救赎;我们由此可以分辨,应当怎样在讲道的时候,做到只讲圣经,不讲别的。
今日教会中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把一切人间的“好道理”都当作真理,因此只要讲与人有益的道理,带上几句圣经经句,几个圣经人物事迹,就算是在讲圣经,也就是在“讲道”了。也有人虽是讲圣经里的内容,但却把真理作道德化,知识化,美德化的讲解;使救恩真理变成人间好道理,认为这样才容易被社会接受。虽然可能是达到了让人容易接受的目的,但所接受的已经不是救恩真理;即使人间多了一个好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愿我们中间每位有讲坛事奉的同工,应当时时记住彼得的这一提醒,讲道必须是“按着神的圣言讲”。

3)彼后1:12-13真理教导是对已经晓得的道理反复提醒,使人牢记在心。
虽然圣经这么厚,但福音真理只有一个,救恩内容不会改变,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这样一些需要;因此当我们在同一群信徒中事奉时间长了,道讲得多了,会感到好像没有什么可讲,因为都讲过了,信徒也都听过了。我想很多长时间在同一地点事奉的同工,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和压力;因为讲不出新的内容,信徒不要听。彼得这段话,正可帮助同工们消除这样的顾虑,也是对喜欢听新奇道理信徒的提醒。
我们需要不断讲道,但却不是不断讲新道理。世上一切知识学问会有增长、修改、发明、提高的时候,会有新的道理不断涌现;真理却不是这样,因为真理是不变的,完美的,所以不会有“新”的。我们在教导“真理”时,不是要寻找新内容,而是要有新的亮光,对真理有新的看见,引用到新的情况,作弟兄姊妹适时的帮助。也就是说,真理还是这些,但我们在讲解时,可以引用不同的经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表达,针对信徒当前属灵光景的需要,突出真理某方面的主题信息;通过反复多方的提醒,达到适时的激励和造就。如果为满足信徒发痒的耳朵,追求新奇的道理,当心反而走上偏路歧途,受神责备咒诅。加1:8

4)彼后1:19-21先知预言(圣经)乃是纯正信仰最可靠的依据。
彼得在前面刚提到他曾跟着耶稣登山,亲眼看到耶稣大有威荣改变形像,亲耳听到父神从大荣光中发出声音;太16:1-2以此见证耶稣再来的绝对可信。彼后1:16-18按照一般理解,这样了不起的经历,确实应当大书特书,大吹大擂一番;但接下来彼得教导信徒要相信主必再来时,却不是因为有他这样的经历为依据,而是因为有先知的预言。彼得用“更确的”来形容,可见他的意思不是自己的经历不宝贵,但先知的预言、圣经的话是比个人经历更可靠的;并以此提醒信徒,不是从人的经历里得到确信的依据,而当从神的话语里得到确信的依据。
我们常说“口说无凭,眼见是实”;这是因为人常会信口雌黄乱说造假,因此眼见的事实自然是更可靠。但先知预言却不是这样,和见证经历相比,先知预言乃是来自神的默示,所以是更确的,必会应验的依据。人的见证经历即使是真的,也可能会有主观感觉的偏差,领会理解的错误,模糊淡忘的时候。当然“先知预言”也会有假的,自以为是的,但彼得是指圣经范围内的“先知预言”,这是人无法捏造假冒的。

5)彼后2:20-21在真道上走偏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明白、而是因为存心不正。
彼得后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揭示假先知的败坏,达到教导警戒信徒的目的。彼得在信中严厉的用词,使有些人以为彼得是在谩骂这些假先知,要定他们的罪;以至有人以超然的态度发表评论,即使这些假先知该灭亡,也让神去审判定罪,何必这样谩骂呢?甚至因此认为彼得后书不应放在新约圣经里。
如果彼得写信的目的,只是为谩骂这些假先知假师傅有多坏,咒诅他们应当灭亡,那确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圣灵也没有必要再叫彼得写这些内容;因为这些假师傅都是早已过去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罪和结局,不需要彼得咒诅,早已经定了。但彼得明确告诉我们,他写这两封信的目的,并不是要谩骂假先知,要定他们罪;而是为激发信徒诚实的心,通过指出这些假先知故意偏离真道而堕落败亡的教训,作我们的前车之鉴,警戒我们免蹈覆辙。
彼得指责这些假先知时,特别强调他们在真道上走偏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明白、不晓得,而是存心不正,故意偏离,有意背弃,达到私意的目的。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当从这些方面得到提醒鉴戒,不可仿效他们的行为,随从他们的道路,接受他们的教训。
在彼得后书里提到这些假先知“存心不正”,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满足私欲。1:20
我们前面有提到过这节经文,随私意解说和因不明白而错解是不同的;随私意解说的问题不在解错,而在“有意”解错。这“有意”所反映的就是自己的私意,怀有见不得人的目的,往往是为要满足自己的私欲;正是在主前存心不正,有意背弃的表现。
   (2)邪淫行为。2:1-2
虽然彼得是从“从前的假先知”说起,但要提醒的却是当前在信徒中存在的情形。从来在教会里就有异端假师傅存在,耶稣在麦子稗子比喻里,也早有指出,由于有魔鬼存在,所以稗子和麦子在田里是必然同时存在的。太13:30耶稣不是为稗子说话,而是指出客观必然存在的事实。
彼得把“不承认主名”称为邪淫的行为,因为在不承认主名的背后,往往是接受别神的名,也就是和别神行邪淫。这正是当时信徒所面对的逼迫情况;据教会历史记载,当时被抓的基督徒,如果愿意向罗马神像下拜,表示放弃信仰,就可以免死。可能有假师傅在信徒中鼓吹,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免去苦害;以至信徒信仰根基动摇,完全失去心志;苦难还没有实际临到,每个人都已经作好“放弃信仰”的准备,造成教会更加混乱。彼得指出这样的事先准备“放弃信仰”,其实就是把假神迎进心里,就是与假神行邪淫。彼得对作这样教导的假师傅,严厉谴责他们是自取速速灭亡;但对随从的人,彼得则提醒警告,不可使真道因此被毁谤,即使不是自取灭亡,也难免将来面对神的审判。
当我们处在逼迫苦难环境中时,应当准备好持守信仰,有甘愿为主受苦的心志;即使这样,在具体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胜过,能站立得稳。这和苦难还没有临到就已经准备好以”放弃信仰”的策略来应付,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前者即使在经历过程中有软弱,甚至失败跌倒,神是满有怜悯的,他知道我们的内心,必会体恤我们的软弱和失败,赐我们力量。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失败,也会有反省痛悔,很快就能再次回到神面前,从失败里起来。彼得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失败,是大家都熟知的。后者则是完全不同的存心;似乎他只是假装在人前“放弃信仰”,但他会采用这样的策略,说明他对神的信仰可能从来就没有“真”过。
(3)贪图财利。2:3
绝大多数假先知的动机,都离不开贪图财利的目的;就像彼得在后面提到的巴兰,他走上败亡之路的原始动机,就是因为贪图摩押王巴勒丰厚的财礼。彼后2:15可能有弟兄姊妹心想,我不是先知,所以不会成为假先知;摩押王巴勒也不会来找我,所以也不会变成巴兰。我们从彼得说“他们…随从比珥之子巴兰的路”可知,彼得的这些话,不是咒骂巴兰,完全是为告诫随从巴兰之路的人说的。
钱财不是罪,关键是怎么得;往往是得的方法手段出问题。凡弟兄姊妹工作做生意,用正当途径谋取利益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不要忘记主的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至于事奉的同工中,如果利用手中事奉的职务和机会,或是借用圣经的道理为自己谋利益,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这样的人是已经往巴兰的路上直奔了。提前6:5想想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他们只是私自留下自己的钱,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制裁,如果今日有人把神的钱私自留下,即使现在不立时仆倒,将来在神面前又将如何呢?
(4)放纵任性。2:9-10
当时罗马帝国因国势强盛,物资丰富,整个社会都沉迷于放荡纵欲的生活之中;基督徒因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反省,还引来他们的憎恨,这是造成基督徒受迫害的一个主要原因。社会上“不义的人”纵情肉欲,将来神会审判;但“轻慢主治”的人,应当是指信了主以后,仍然与世人同样放纵任性,不服真理教导,不受教会约束的人,彼得严厉指出“更是如此”,这些人因为知法犯法,将要受比世人更重的责打。
这些“更是如此”的人可能以为,教会应当和社会搞好关系,彼此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发挥作光作盐的作用;以至对社会上违背真理原则的事情,不但不敢责备,还迁就接纳,为迎合世俗潮流而漠视圣经教导,甚至改变真理是非标准,跟着世人同奔放荡无度的路。这样的观点即使出于好心,也是完全不认识神的表现。
这不是说我们要在任何事情上都和社会唱反调,但至少应当以圣经真理教导,作分辨是非的最高准则。我们应当尽力与众人和睦,但不符合神心意的事情,即使是社会潮流的呼声,人人都在这样做,基督徒也不能同样去做,即使为此得罪世俗和众人,遭到指责反对,也不能妥协退让,擅自降低真理原则的要求。让我们记住圣经的严厉警告,不论用什么托辞,轻慢主治是要受更重责打的。
   (5)肆意毁谤。2:12
神不喜欢我们说毁谤人的话;即使我们被人毁谤,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同样毁谤人。这些人是不信耶稣的,所以没有灵性(重生),说毁谤人的话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信了耶稣的,是已经重生有生命的,怎么可以象他们一样,变得好像没有灵性呢?有些弟兄姊妹平时就喜欢品头评足,用挑剔的口气随意论断;虽然这似乎只是随便背后说人闲话的坏习惯,却是得罪神的行为。应当格外注意约束己心,不可因任性贪图嘴巴的一时痛快而得罪神;更不要以为自己只是随便说说,或只是转述别人的话,就可以没有责任,将来审判是要从神的家起首的。
   (6)道德败坏。2:18-19
在异端假先知的教导中,有些谬论甚至为道德败坏找借口,引诱信徒放胆放纵肉体情欲,行邪淫的事。我们不知道当时这些假先知的借口是什么,但今天在我们周围,却可以听到类似的荒谬借口,犯罪不要紧,因为只是身体犯罪,不影响灵魂的得救!更有所谓靠恩犯罪的谬论,既然主有赦罪的恩典,不犯罪就得不到,犯罪越多,享受恩典也就越多,所以要有信心敢犯罪!彼得指出,说这样话的假先知,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存留;那些被引诱的人,则从原先得救的地步,再次成为败坏的奴仆,落在可怜的境遇里。
   (7)故意忘记。3:5
故意忘记不是真的忘记,乃是以忘记为借口,另有目的的“故意”。信徒在逼迫苦难中,都会巴望耶稣立刻就来施行拯救,当迫害依然而耶稣没有来,难免会信心动摇,或心生疑虑;虽然这也是主所不喜悦的,但和假先知用讥笑口吻,挑起人对主再来的怀疑,达到否定耶稣再来的目的,还是不同的。这些故意忘记的人,不是不明白耶稣为何还不来,他们是故意把理由“忘”了,也就是知道了也不说,目的就是要使信徒失去盼望,信心动摇。
这类“忘记”的时代版本,就是只记得神就是爱,一切全是恩典,只记得自己喜欢的道理,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信仰责任,要付代价,要除去私欲的邪情等要求,都“故意”忘记了。我们绝对相信神就是爱,耶稣无条件担当我们一切罪责;但如果是故意把我们信仰的责任,对罪的痛恨,新生命应有约束己心的表现,这类内容忽略忘记,那么不论今日用什么理由为自己这类行为辩解,将来在神面前是无法逃避神审判严重后果的。3:7
   (8)乱解强解。3:16
当有人问我们圣经上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自己也不明白,最好就是承认不知道;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没有人敢自夸说对圣经里每一句话都明白,都会解释。当然关于基本救恩的福音真理(生命和敬虔的事),我们就不应该说不知道,因为神已经赐给我们,是我们能认识的。彼后1:3如果我们为表现自己“什么都懂”而胡乱解释,这是乱解,容易造成误导,也是得罪神的表现。
虽然如此,乱解和强解还是不同的,强解是明明知道不是这么解,但为要表明自己有理,或为达到自己别有用心的目的企图,就强词夺理争辩。强解的危害,还不是因为解释错了,造成误导,而是在“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见不得人的原因;就如所有异端假先知,都是通过强解圣经的内容,达到异端迷惑人的目的。

四、持守纯正的信仰。彼前1:2
诚实的信心必须是对纯正道理的信仰,否则信错了,可能越“诚实”还越危险;就好像异端追随者,越热心对教会造成的搅扰和危害也越大。因此彼得在他的两封信里,除了要激发信徒有诚实的心外,所论述的道理,也必然是反映纯正信仰的内容;尤其在他所写的第二封信(后书)里,更是正面提出严厉警告,必须持守纯正信仰,不受假先知迷惑的教导,免蹈这些假先知可怕下场的覆辙。
彼得在信中没有正面系统指出纯正信仰的内容是什么,原因我们在前面已有说明,不是他忽略,不是他写不出来,而是因为在保罗的书信里,已经有这方面的教导,他就不作重复。彼后3:15-16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彼得信中提到的内容,看出他对救恩认识的深刻和平衡,也反映这些内容和保罗书信相关内容的互补;使我们对救恩有更全备的认识。
彼得在信中论到救恩时,不是着重在教导救恩的基本内容和接受救恩的方法(得救的因由),而是在指明救恩的根源和本质;就如他自己说的,“是指着什么时候(神创世之前的安排),并怎样的时候(耶稣作成救恩的过程)。”彼前1:11这些内容和保罗书信里论到救恩内容和方法的互补,可以帮助我们对救恩有更完整的认识。彼得在他信的开始,就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指出救恩的根源是圣父、圣子和圣灵共同的作为,反映三一真神在救恩里共同的参与和不同的承担;同时也指出这救恩临到我们时,我们应有的配合和表示,就是要顺服基督。彼前1:2我们从这一节经文,可以看到有这样四方面的内容。
圣父赐下救恩 — 先见拣选。彼后1:3-4
彼得在这段话里,两次提到神“赐下”,首先是赐下“生命虔敬的事”,显然就是指福音真理说的。接下来又说赐给我们“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也是指救恩说的。我们由此可以明白,父神对救恩的承担是“赐下救恩”;这救恩乃是圣父安排设立的。
圣子作成救恩 — 宝血洗净。彼前2:24
彼得在信中,关于耶稣基督宝血的救赎,只有简单提及,因为保罗信中已有详细教导,他就不作重复。我们从他对基督救赎简单的提及里,可以看出他对“得救因由”的认识,和保罗确实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高举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圣子在救恩的承担是“作成救恩”。
圣灵施行救恩 — 得成圣洁。彼前1:12
圣父赐下救恩,圣子作成救恩,圣灵则是“施行救恩”。我们传福音不是靠口才知识,全靠圣灵的作为。虽然彼得在信中,明确提到圣灵的地方不多,但和保罗、约翰对圣灵奉差作我们保惠师,前来施行救恩的认识,则是完全一致的。彼得在信中没有用保惠师的名称,但论到圣灵时的内容,都是和圣灵作保惠师,教导我们信耶稣有关的。
人接受救恩 — 顺服救主。彼前1:2
彼得在指出三一真神对救恩承担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人要得到这救恩的必要配合,就是“顺服耶稣基督”。人的顺服不是救恩的组成部分,也不能跟前三点并列;因为不论人顺服不顺服,都不影响这救恩的本质和内容的完整性,只影响人对救恩的接受。彼得把第四点和前三点一併提及,是因为他这句话,不是仅仅介绍“救恩”的内容,而是指出“人得到救恩”的完整信息。
就如有人送我们礼物,我们需要伸出手来接受。救赎大恩不是有形物质,我们无法用“伸手”来接受;神在设立这救恩时,就定下人类接受的方法,是“相信顺服”。当我们伸手接受人给的礼物,是表明我们接受的意愿,不是意思用“伸手”来换取这礼物;同样的道理,相信顺服只是我们愿意接受救恩的表示,不是用以换取救恩的手段。伸手不是我们的“功德”,只是愿意接受的具体表示。人给你再好的礼物,你不愿伸手拿,这礼物无法成为你的;不是人不给,而是你不要,不肯伸手拿。神给我们的救恩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顺服,不相信,不愿接受,这救恩就无法成就在我们身上;不是神不白白赐下,而是我们拒绝不要。
彼得在他的两封信中,对这四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而具体的教导。下面我们就从彼得信中的相关内容,分别从这四个方面,看彼得是怎样论到这救恩,我们又当如何接受并持守这救恩。

1、神对救恩的安排,乃是按照他“先见”作出的“拣选”。
彼得在论到父神对救恩的承担时,特别用了两个词,“先见”和“拣选”;不但深刻指出圣父设立这救恩的主权和本意,也是平衡指出这救恩的原则和依据。按照人的逻辑,这两个字所反映的,是相互抵触的观念;因为“拣选”是表明出于主观主权的决定,“先见”则反映客观“预先知道”的智慧。在人的逻辑观念里,是预知,就不是预定,是预定,就不需要预知;但圣经却把先见和拣选两个字连用,正说明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人的逻辑观念并不一定能反映神的意念。由于神不在时间内,在他那里的预知和预定,并不着重在反映时间的先后,而是反映他的全知和全能。这原是神不可分割的本性,不是我们用时间内的观念能解释得清楚的;这里只是按照彼得信中提到相关的内容,作简单的查考,明白神设立救恩的原理。

1)彼前1:2 神在设立这救恩时,是出于“先见”作出的“拣选”。
救恩是神设立的,是完全出于神的主权决定,因此这救恩的内容、范围、要求、原理等,都是完全按照神的意思来设定,是不受任何其他因素限制影响的。这是出于神至高无上,统管万有的本性和权能;所以他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罗9:15谁都没有资格对他说三道四。虽然如此,保罗在这段话里却有用“倘若”的假设;罗9:22说明保罗并不是意思神确实就在这样做。其实保罗在这问题上说到最后,还是归结为“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罗11:20神虽然至高无上,他却不是蛮不讲理的任性暴君,想怎样就怎样;凡他所想所定所作的,必符合他慈爱公义的本性,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2:13
彼得对这方面没有作深奥的解释,只简单指出,虽然神在这救恩的设定上,是出于他主权的拣选,这拣选却不是漫无目标的随意划线分类,乃是有“先见”之依据,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虽然他有权“要恩待谁就恩待谁”,但他的公义本性不会作出没有原则的乱“恩待”,他的慈爱本性也不会作出没有原则的“不恩待”。彼得在论到救恩时,一开始就指出是“照着父神的先见被拣选”,正是平衡而全备地说明神的拣选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意选取,而是有“先见”4268之考量的拣选。至于这“先见”具体指什么,彼得在接下来的教导里有具体提及。

2)彼前1:20 神“先见”的具体内容就是“预知人有基督(救主)的需要”。
这节经文的“预先知道4267”,乃是前面所说“先见4268”的动词形态。这词在原文用得不多,包括动词名词,一共才七次;其中彼得用了四次,有三次是指“神预知”,一次在他五旬节讲道里,徒2:23另两次就是在彼得前书这段话里。彼得在信中接连两次用到这词,意思应当是有关连的;当我们把这两处经文结合起来明白,意思就很清楚,神在设立救恩时,按照“先见”作拣选,1:2这“先见”就是神预先知道人有基督的需要。说到“基督”,我们会想到耶稣基督;但“基督”的本意乃是救主,而且是人类的救主,因此这里神的预知,显然应当是指神预先知道人类有基督的需要、有救主的需要。神预知人会犯罪堕落,有救主的需要,因此安排耶稣降生前来作基督、作救主,为罪人预备救恩,就是“主基督”。路2:11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神的“先见”乃是预先知道人会犯罪而设立这救恩;并不是指神预先知道“谁会相信,谁不会相信”。此外,也需要注意这里是说,神是预先知道基督,不是预先定下基督;如果神在创世之前就预先定下基督(救主),那么神在造人之后,就需要安排人去犯罪,否则这“预定的基督”就变得没有用处了。但神是预先知道基督(救主),说明神是预知人会犯罪,人犯罪并非神的意思,在人犯罪后,神只有为拯救人类设立赦罪的救恩,并没有要惩罚降灾祸的作为。
明白了神“先见”的内容,我们再看神按先见作拣选,又是怎样拣选的。彼得在他信里也有提到关于神拣选的内容。

3)彼前2:9神拣选的乃是“族类”,是指哪一类人,而不是哪几个人。
论到神的拣选,有弟兄姊妹以为神是预定谁能得救,谁不能得救,体现出神拣选的主权。但彼得在他信中提到拣选时,清楚指出我们是神拣选的“族类”(单数);可见神拣选的标准是“哪一族人”,而不是“哪一些人”。从彼得在信的开始提到拣选时,接下来所说的“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彼前1:2可以知道这一被拣选的“族类”就是指教会。正如律法下被拣选的“族类”是凡和亚伯拉罕有血缘关系的雅各子孙;救恩下被拣选的“族类”,则是凡以信为本的亚伯拉罕子孙。加3:7
有弟兄姊妹从罗马书第九章认为,神的拣选乃是拣选一部分人得救,一部分人不得救;罗9:21-22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保罗这段话的主题是强调神的主权,神可以这样行;但保罗在讲论中,有一个“倘若”,可见保罗是指出神有这个权,不等于神实际就是这么做。保罗只是指出,如果神这么做,我们也没有资格抗议不服。
其实保罗对神的先见和拣选,也有类似的教导;而且和彼得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虽然我们是查考彼得书信,没有意思要把查考的主题转到“神的预知预定”上,但看一下保罗同样的认识,能帮助我们更完整明白“照父神的先见拣选”的含义。

4)罗8:29 从“预先知道”,神“预先定下”他儿子的模样。
保罗在这节经文里,接连提到神的预知和预定;前半节按照原文可译为“因预先知道4267,就预先定下4309模成他儿子相似的模样”。原文这句话没有“人”,也没有“效法”的意思。神预先知道的,乃是人有脱离败坏的需要;罗8:21这和彼得说的“预知基督”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神预知人有救恩的需要。
按照这一预知,神预先定下一个模样(应与救恩有关);这模样的中心是“他儿子”,这模样的目标是“模成与他儿子相似”。“模成相似”4832这词在原文只有保罗用过两次;在另一次腓立比书3章21节,保罗清楚指出这“模成相似”乃是通过耶稣基督的大能,所以不是通过人自己努力的“效法”。
可见保罗所说神预先定下的“模样”,就是定下这位“基督”将由他儿子亲自承担,是救恩的根源和中心,也就是定下“圣子作成救恩”的安排。这救恩的具体内容则是开创一条“模成与他儿子相似”的途径;使罪权下的人,通过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得以更新成造他主的形象。西3:9-10正是重生得救、生命改变的救恩真理。
我们把保罗书信里的这些教导,结合彼得所说拣选是“顺服耶稣基督,蒙他宝血所洒的人”,可以明白神所拣选预定的,就是基督替死代赎的救恩内容。

5)彼前2:8 究竟这些在道理上绊跌的人,是因为“不顺从”还是“预定”?
这里的前半节,清楚指明这些人绊跌是因自己不顺从,不是神预定他们绊跌;后面又说“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5087的”,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原文5087的意思并不是预定,而是规定、设置;是预设标准,作以后行事的规范;预定4309则是指预先定下以后事情要怎样发生,两个词的意思并不相同。
就如任何球赛在比赛前,先需要设定5087比赛规则,然后才能对比赛作出输赢的判断。如果是“预定4309”,那么就是意思在比赛前,先定下谁输谁赢,比赛就只是演戏了。
我们要明白彼得这里说的“也是预定(早已规定)的”,需要先明白他前面所说关于基督为活石的整段内容。彼前2:4-8这活石一面是被人所弃,一面是神所拣选所宝贵;对信的人是跌人的磐石(打碎人刚硬的心),对不信的人则是绊脚石(定罪的依据)。彼得指出这样对磐石的认识,对谁是跌人的,对谁是绊脚的,不是彼得的创意,乃是神早已设定5087的。按照我们熟悉的说法,也就是救恩的基本内容,“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8

6)彼后3:9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彼得在信中提到和“神先见拣选”相关的经文,大概就是这些,应当承认,我们对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地方还说不清楚,只是在模糊中认识。其实即使是今日的神学研究,也已不再对这方面作无谓的争辩,各神学流派只在自己影响范围,宣扬各自的观点。虽然如此,神的心意愿意人人悔改,不愿有一人沉沦,却是圣经清楚明白的教导;是我们不应有丝毫怀疑或忽略的。希望我们对神预知预定认识的局限,不要影响了我们对神心意的认识和遵行。我们可以对神的预知预定,在道理上讲不清楚,但对神明明白白“愿意万人得救”的心意,却必须时刻牢记在心。

2、彼前1:3这救恩的作成,离不开基督宝血的功效。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和“得救因由”相关的内容,彼得只有很简单提及;原因是这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各教会中,已有保罗的书信在流传。彼后3:15既然他和保罗之间对基本救恩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就没有必要把同样内容再写一遍;不但为免去长篇累牍的重复,更是要免去可能引起教会分裂的潜在因素。
但这不等于彼得就没有提到耶稣基督的救赎,不过是从互补的角度,特别是对耶稣“从死里复活”的意义,有深刻而完整的教导。彼前3:18-22这方面的内容,虽在圣经其它地方也有提及,彼得这里的教导却是最完整的。我们在后面会对这段经文作详细的解释。

1)彼前1:18-19这救恩的关键是基督宝血的救赎。
基督宝血的救赎是救恩的关键,是福音的核心内容;保罗在罗马书对这救恩的内容有详细的教导。虽然彼得没有重复这方面的教导,但也有明确提到同样的信息,指出我们脱去罪恶行为,不是凭着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我们从彼得简单的陈述,可以知道他对救恩的认识,确实和保罗是完全一致的。

2)彼前2:24这救恩的关键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的罪。
彼得每次提到耶稣基督对救恩的承担,总离不开他十字架宝血功效,担当我们罪的救赎大工;因着他“义的代替不义的”,才使我们能来到神面前。彼前3:18
神当初造人的目的,就是希望人能来到他面前;只是亚当犯罪失败了,被赶出伊甸园。以后神赐给以色列民律法,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要以色列人到神那里来;只是人在律法下又失败了,悖逆神、远离神。最后因耶稣基督舍命流血,才为我们开创了一条到神面前又新又活的路,使我们有可能来到神的面前,达到神造人的一贯目的。来10:20

3)彼前1:3-4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是我们得重生的依据。
讲到重生,我们就会想到耶稣和尼哥底母谈道的内容;我们重生的经历是从水和圣灵而生。约3:5彼得在这里讲得似乎有些不同,其实并不是不同;耶稣告诉尼哥底母是如何能得重生,彼得则是指出我们能得重生的依据,乃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功效。
每当圣经里提到复活,我们都会想到耶稣从坟墓里复活的事实;但圣经里提到“从死里复活”,却不是指耶稣从坟墓里复活,而是指耶稣“从死权下复活”。这一“复活”对救恩的作成,是比耶稣从坟墓里复活具有更直接的关系,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脱离罪恶权势的。耶稣从来没有在死权之下,所以对他自己来说,根本就没有“从死权下复活”的需要;徒2:24那么为什么圣经一再强调他“从死里复活”呢,这完全是为我们的缘故。由于耶稣亲自从死里复活,去到阴间,胜过死亡的权势,才使我们得以脱离罪权的辖制,不再做罪的奴仆,有“重生”的可能。否则魔鬼不会那么老实,看到耶稣钉死十架了,就把我们从他死权的辖制下放出来。
耶稣“从坟墓里”(身体)复活,成了我们复活初熟的果子;当主再来时,我们都要如此身体改变,得到复活的灵体。林前15:23 耶稣“从死里”复活,则是带给我们救恩的实际意义,使我们因信得到脱离罪恶权势的救赎,得以和耶稣一同复活(出离死权)。弗2:5-6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一复活的具体内容,是和我们重生得救有更直接的关系,也是我们在信主时就首先得到的救恩实际内容,我们是已经与主一同复活了。

4)彼前3:18-22 “基督从死里复活”是救恩作成的关键。
这段经文在弟兄姊妹印象中是有名的“难题”,也造成彼得前书被看成是圣经里“难懂”的一卷。像监狱里的灵是指哪些人,如果死人还有机会听福音,而且还是耶稣亲自传,那么我们今天传不传福音就不那么要紧了。如果那些灵是指挪亚时代的人,为什么他们能有死后听耶稣传福音的特权?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都没有机会听到福音,是不是也有死后听福音的机会?引起一大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圣经其它地方没有提到的新问题,也是和我们平时传福音的正面内容不一致的。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彼得书信既然是圣经里的一卷,它的内容当然和圣经一贯真理的教导是完全一致的。这段经文也不例外,只是我们中文圣经有几处地方意思翻得不很恰当;只要更正一下,不但意思容易明白,而且显示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就是关于“基督从死里复活”的过程和意义。这方面的信息虽然在圣经其它地方也有提到,但没有像这段经文讲得那么完整而具体的。
下面是参照原文对这段经文的几处地方更正重译,重译的地方都用粗斜字体;同时对内容也作简单的解释。

18节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前。固然他肉身被治死,他却是叫人活的灵(灵+激活4151+2227林前15:45)。
这节经文的前半句意思译得没有错,指出救恩的替死代赎内容,是因耶稣为罪受苦,也就是十字架救恩的功效。后半句则翻得不很合适,尤其“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过去我没有原文可以查找参考,每当读到这里,心中就有疑问,耶稣复活只是“灵性复活”,是不是身体没有复活?这不正是有些“不信派”的主张,耶稣只是精神复活,他的教训存留于世。中文圣经就是由于这句话的错译,造成整段经文的意思模糊和误导。
如今关于原文的工具书渐渐普及,我们中文也有非常好的原文工具资料,上网查找更十分方便。借这些工具资料的帮助,即使不通原文,对一些明显的错译,也能得到更正的原意。在此我也顺便解释一下,为了方便查找圣经的原文,有主内前辈把圣经里用过的所有原文字词,按字母顺序编号,旧约是按希伯来文,新约是按希腊文;这一编号也得到众教会的公认和接受。我前面有多处提到原文的时候,就是使用这一编号的方法;这样比较方便易记,免去死背硬记原文字词拼写和发音的困难。我常上网查找相关原文资料的是信望爱网站,它提供的原文编码、汇编和注释,带给我极大的方便和帮助;在此不但慎重向大家推荐,也真诚向他们致谢。
现在我们回到这节经文,后半句从耶稣肉身受死,讲到他的灵却是不死的,不但不死,更是赐生命的。原文这里有一个转折的语气词“固然”,以此突出虽然耶稣肉身被治死,他却是赐人生命的灵。原文在指出耶稣肉身虽被治死之后,只用了两个字,4151和2227(灵+激活);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叫人活的灵”。林前15:45
这里的“肉体”也应当改为“肉身”。一般社会文化的用法,肉体和肉身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圣经里,却有十分本质的不同;肉体是指我们的旧人、邪情私欲,是抽象的,是要把它治死的;肉身却只是我们今日活在世上的“帐棚”,是物质的血肉之躯。彼后1:13肉体是需要克制的,但肉身却不可苦待。西2:23耶稣是道成肉身,不是道成肉体。
由此可见这是非常关键的一节经文,由于中文圣经不合适的翻译,模糊了耶稣从死里复活的救赎意义。原文是指出,耶稣的肉身是可以被钉死,他的灵不但是不死的,更是“叫人活”,赐人生命的。接下来彼得更进一步指出,耶稣是怎样“从死里复活”,是怎样“叫人活”的。

19节正是这灵向在??魔鬼巢穴(5438启18:2)的灵魂宣告(救恩已经作成)。
我们更正了前一节的后半句,再看这节经文,只需对里面的几个名词作些更正和解释,大家就能明白彼得这里要说明的内容,反映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过程和意义。。
“这灵”原文是接在“叫人活的灵”后面的关系代词;“监狱5438”在启示录18:2两次译为属于魔鬼的“巢穴”,所以也就是阴间;“传道”可译为“宣告、报告”;路4:18-19 所以这节经文是告诉我们,这灵(耶稣)去到阴间,向一切被魔鬼拘禁在那里的灵魂,宣告救恩的作成。
可以想象,虽然耶稣在十字架上替死代赎,作成了救恩,在神前已经担当了人的罪;魔鬼是不会通知在他死权辖制下的灵魂,“现在已经有耶稣为你们作成脱离死权的救恩了”,更不会轻易把这些灵魂放出自己阴间的权势。为此耶稣必须亲自去到阴间,向在死权下的灵魂宣告救恩已经作成,凡愿意的都可以随耶稣一同出离阴间魔鬼的权势。诗107:14-16耶稣自己并没有必要去阴间,完全是为了要把阴间魔鬼权势下的灵魂救出来;魔鬼也并不欢迎耶稣去阴间,但他无权阻止耶稣前去。
这就是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耶稣从死里复活(去到阴间并从阴间出来)”的具体内容。耶稣原不能被死拘禁,按他自己并没有必要到阴间去,为什么他要借肉身的死去到阴间呢?说明他不是象其他人那样被“死”拘禁去的,而是为我们所有被死拘禁在阴间的人,特意前去宣告救恩作成,打乱魔鬼阴间的权势秩序,然后把愿意出离死权的人,带出阴间。来2:14-15

20节(后面明确指出这洪水只是“表明”)从前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候不信? 从的人;但藉这方舟,经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
这节经文因为用了“就是”,使人以为耶稣去监狱传道,就是传给挪亚时代的死人(灵)听;难免使人心里不服,为什么挪亚时代的死人能有再听福音的机会?其实后面21节很清楚指出,这里引用挪亚时代的洪水和方舟,乃是用作预表(表明)基督救赎的洗礼,而不是要讲挪亚时代的历史和当时被洪水毁灭的人。所以这节经文只需改一个字,把“就是”改成“就如”,意思就清楚了。
耶稣去到阴间,把那里的灵魂从魔鬼权势下救出来,就好像挪亚预备方舟,救人脱离洪水那样。只是当时藉方舟得救的只有八个;虽然彼得接下来没有明确讲,但我们都明白,因耶稣去到阴间,宣告救恩作成,在他出离阴间时,也带出一船人,其数目就何止千千万万,包括我们历世历代的信徒。
保罗对这方面的信息也有类似教导,只是不那么集中明显,中文圣经也翻得不很清楚;“基督下到阴间,乃是要作领航0321的,从死里上来”。罗10:7(原文)原文在这里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字0321,意思是“领航、开船”;保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船,但意思却包含“船从阴间出航”。所以耶稣在回到天上时,先经过阴间,然后带了一船人一起走。保罗在另一处经文对此也有提及:“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掳掠者(原文)”。弗4:8这个掳掠者就是魔鬼,他借亚当犯罪,把人类和世界掳去;直到耶稣从死里复活、升天,才把他掳去的又“掳掠”回来。希伯来书也有这方面的教导,耶稣是“特要借着死,败坏魔鬼所掌的死权”(原文);为要释放我们这些在死权下的人。来2:14-15

21节这洗礼(方舟洪水)所预表的,就是如今因耶稣基督复活而拯救我们;不是除去肉身的污秽,但求存着无亏的良心(义)来到神前
明白了前面这些内容,这节经文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彼得在这里不是要讲洪水泛滥的历史事件,而是以洪水预表基督救赎的“洗礼”。由于这“洗礼”是和罪得赦免的拯救连在一起的,所以不是指我们今日奉主名的浸礼,而是指信主得救重生的洗。多3:5
“拯救你们”原文是“拯救我们”,彼得清楚指出,耶稣“从死里复活”,导航这只救恩方舟从阴间出来时,他自己和当时收信的信徒(我们)都是在上面的。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虽然当彼得写信时,他还是活得好好的,但在耶稣去到阴间时,彼得就已经在那里,当耶稣从那里救出一船人的时候,彼得也在那船上;可见在船上的,不是只有已经死去的人,也包括当时还没有死的彼得和收信信徒。如果我们看希伯来书11章,那里记载我们信心的前辈,都是耶稣降生以前的人物,他们显然也是在这只救恩方舟上的“乘客”;所以耶稣去到魔鬼巢穴,宣告福音作成,又带了一船人出离阴间魔鬼权势,乃是包括历世历代所有的信徒。
可能有弟兄姊妹早已想问了,我们还没有死,还没有去阴间,事实上当时根本就没有我们,难道也已在这船上吗?按照彼得这里的教导,很清楚也包括我们今日信徒在内的。这方面的原因,我在下面会另作进一步的解释。现在我们先回到彼得信中的这节经文,这水表明的洗礼,乃是指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带给我们的拯救;是洗罪,不是洗肉身的污秽(生活中的洗澡),是洗净被罪泯灭的天良,使人恢复被造时的“无亏(无罪)良心”。
这里的“肉体”应当译为“肉身”,我们前面对这两个名词区别已有过解释。“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译为“存着无亏良心来到神前”意思比较清楚。和后面“耶稣已经进入天堂”连起来,指出耶稣这只救恩方舟,离开阴间后开向哪里?乃是一直来到天上。我们经过了“这水所表明的洗礼”(重生的洗),也跟着耶稣,在这救恩方舟里,存着恢复的天良(义人),来到神前。

22节耶稣已经进入天上3772(不是“天堂”)… 。
回应这段话的开头“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3:18这整段经文也就是告诉我们,耶稣是怎样把我们引到神前的。当耶稣回到天上时,他导航的这条船和所有船上的人也就一同来到了天上,来到神面前。这里的“天堂”应译为“天上”。
常有弟兄姊妹问,到底有没有天堂?似乎是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复杂,因为牵涉到“天堂”词义的文化内涵和迷信的来世观。原文天堂和天上是两个不同的字,借用英文分别是PARADISE和HEAVEN,希腊原文分别是编号3857和3772。从文化内涵和传统迷信的习惯用法,这两个词不但意思相近,而且常被当作同义词通用,在社会文化观念里,天上就是天堂。
但圣经里这两个词却是指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3772HEAVEN是指天上,在圣经里出现过二百多次,都是泛指相对于我们这物质世界(宇宙)的“灵界”,是神宝座所在;有时也指宇宙太空,是相对于“地上”而言的。
而3857在圣经里出现过三次,虽然这词的英文文化含义是和中文的“天堂”相对应,但中文圣经译为“乐园”,却是十分智慧并正确的创意;因为当圣经翻成中文时,“天堂”这词在中文里,早已有明确的文化含义,带有浓厚佛教观念的“永远享福所在”。但3857在圣经的含义,却只是信徒死后等待末日复活的所在;信徒等待的永远享福所在应是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因此如果中文圣经把3857(PARADISE)按照文化字义译为“天堂”,读者难免会从“天堂”这词联想到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化含义,造成真理上的误导。因此中文圣经在翻译时,不用“天堂”而用“乐园”,以免把圣经里的来世观和中国迷信传统文化的来世观混淆,确实是当时圣经译者非常智慧的创意。
虽然如此,在我们的中文圣经里,仍然出现了两次“天堂”,一次在彼得前书这里,一次在希伯来书9:24。这两处在原文都是3772,所以都应当译为“天上”,指神宝座所在,并不是在乐园和天上之外,圣经又多出一处称为“天堂”的新地方;这乃是中文圣经译者的笔误。
弟兄姊妹反映出对天堂的关心和困惑,主要是因为在“来世观”上,没有摆脱传统的迷信观念。很多人虽然信了耶稣,但对“天堂地狱”却仍然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不变事实,而且信耶稣本来就是为“上天堂”的目的。从前指望菩萨帮自己“上天堂”,现在则改为“靠耶稣”,还是去同一个天堂。他们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会有不同的来世观;圣经的来世观和我们文化传统的天堂地狱来世观(主要带佛教色彩)并不相同。当我们要明白来世的情形时,不是用自己固有的传统观念来要求耶稣实现,而是要好好去读圣经,从圣经的教导来从头明白起。
这节经文是指出,耶稣经过阴间,带了一船人从死权辖制下出来,究竟带到哪里去?我们从“耶稣已经进入天上,在神的右边”,可知耶稣的船是直接开到天上,神宝座所在,统管万有(不只是“宇宙”)的权力中心。虽然彼得接下来没有明确说,但这整船的人当然也是跟着来到天上,来到神的面前。保罗对此有明确教导,“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弗2:6这里的“复活和坐”都不是将来式,而是过去式;说明我们信主后,“现在”就已经和主一同从死权下复活,一同来到天上,也一同坐在天上了。

我们从彼得这段经文的内容也可以懂得,彼得书信和保罗书信在福音真理教导上是如何互补的;从保罗书信可以明白耶稣替死代赎救恩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从彼得书信则可以明白耶稣从死里复活作成救恩的过程和效果。

5)彼后3:8神不在时间内,所以没有一日和千年的区别。
可能弟兄姊妹已想问多时,耶稣去到阴间宣告救恩作成,然后带出“一船人”直到天上,这里面能有“我”吗?耶稣被钉去到阴间乃是两千年前的事,我那时还根本不存在,怎么可能会已经在阴间?不但如此,今天我们信了主,已经脱离了阴间的权势,即使死后也不是去阴间,而是去乐园;这样耶稣去阴间宣告救恩作成,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彼得在信中的口气,耶稣去到阴间,带出一船人,他和当时的收信人都是在这船上的;而且两千年前的亚伯拉罕,也同样在这条船上,同样有分于基督从死里复活作成的这救恩。来11:8那么两千年后的我们,当然也同样在阴间听到耶稣的宣告,同样登上这条船了。
凡此种种问题,和前面论到神预知预定一样,都是因为我们在时间内,却需要思考神时间外的作为,因此是怎么也想不通、想不明白的。就好像“井底之蛙”,在井底能见的,只是天的一小圈,如果这只蛙想以所看到的天,来明白整个的天体运行,这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透过自己时间内的限制,想管窥时间外神的作为,不也同样可笑吗?
虽然如此,神还是借圣灵启示,使我们对神深奥的事,多少明白一点。林前2:10因此对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只能是圣灵启示多少,我们明白多少,千万不可自大,乱加揣测推敲,擅作主观认定,“事情就是这样”。
彼得在信中有对时间作十分精辟的注解,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节经文;“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一般我们会按习惯的思维方法,作时间内的理解;在神那里,千年如一日,似乎已经很了不起,但仔细算来,也不过只是三十六万五千倍。如果把神也局限在时间内,他过一日,等于我们过三十六万五千日,这又算得什么呢?神是永恒的,没有时间,千年如一日不是把时间扩大三十六万五千倍,而是在神那里,根本就没有一千年和一日的差别,不是扩大多少倍的问题。神不在时间内,没有一千年和一日的不同,也没有过去、现在、将来之分,不论是昔、今、还是以后,我们的神都是一样的“在”,是“永在”。启4:8
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不外乎要按照时间和状况两个因素来思考;但当我们要认识神作为的本质和意义时,因为神没有“时间”,我们思考时也就需要把“时间因素”搁置一边,单从“状况”这一因素来明白。因此,耶稣钉十字架去阴间,从我们思考的习惯看,是发生在两千年之前的事实;但如果不计“时间因素”,只看实际状况,那么耶稣去到阴间,我们因始祖亚当犯罪,也都是在这个阴间死权之下;耶稣去阴间宣告福音的作成,我们也都听到这福音的传播;耶稣从阴间带了一船人出来,我们因信耶稣都得以上这福音方舟;耶稣进入天上,我们因信主也已经与主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这些内容,如果我们一定要结合时间因素,会越想越糊涂,因为在“时间因素”里,彼此是走不到一起的;但当我们去除时间因素来思考,这些“状况”就是同一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哪一世代的人,只要信耶稣,在基督里,就在耶稣作成的救恩过程里,都是直接有份、一起有份的。
其实关于救恩的实际,如果要结合“时间因素”来思考,是根本说不通的。就以耶稣救我们脱离魔鬼的权势来说,我们各人信主的时间并不相同,那么耶稣就需要随着我们不同信耶稣的时间,不断的到魔鬼那里,把我们逐个救出来;或是每隔一段时间,去魔鬼那里,把人一批一批带出来,如果碰得不巧,我们信主时耶稣刚去过,那就得等“下一批机会”了。当然是没有这样道理的。我们什么时候决志信主,接受耶稣作救主,认罪悔改,什么时候耶稣就把我们从魔鬼权势下救出来;这在“时间内”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希伯来书对这个问题,有很清楚的教导;耶稣是圣子,他献上自己,乃是“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来10:12什么叫“一次永远”?一般以为这是指耶稣一次作成的救恩,永远有效,永不过期;但这样的理解仍然是在时间内的思考,而且救恩成了早已存在的事实,我们今日通过相信耶稣,不过是得到了一个还没有过期的除罪良药。这样的话,在我们得救经历里,就无法体会到“耶稣为我死、替我钉死十架”这样的直接经历,只能是因得到一个现成的救法而感恩庆幸。可见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如果我们不是从时间内来认识“一次永远”,耶稣作成的救恩不在时间的限制内,没有一次和永远的区别,“一次”就是“永远”,是永恒的“在”;他死就是为我死,他钉十架就是代替我钉死十架。由于他作成的救恩不在时间内,具有“永恒”的意义;所以他去阴间作的宣告,乃是永恒的宣告,凡死权下的人,不论哪个时代的,都同样听到了他的宣告;他从阴间升天时,在他导航的福音船上,不论哪个时代的罪人,只要愿意接受,都上了这条船,来到了天上。
这一属灵的事实,不是我们用头脑,用时间内的“想象”能明白的。圣经告诉我们,神预知基督(设立救恩)是在创世以前;彼前1:20神拣选我们也是在创立世界以前。弗1:4这是提醒我们,当神设立这救恩时,还没有“时间”的存在,这救恩的功效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不是有多长时间的有效期,而是没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永恒功效”。
因此,当我们论到自己得救的过程时,那是我们“时间内”的经历和感受,各人可以讲出不同的得救年日时间和过程情况,有先后程序的内容;但如果我们是论到耶稣作成救恩的属灵意义和功效时,那是神儿子永恒的作为,是“一次作成永远赎罪的事”,来9:12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

3、彼前1:2这救恩的施行,全在圣灵的主导(保惠师)
彼得在信中论到圣灵的经文不多,主要反映出圣灵施行救恩的作为。虽然他在信中没有直接提“保惠师”的称谓,但在提到圣灵的地方,基本都反映圣灵作保惠师的使命。

1)彼前1:12这圣灵是从天上奉差来施行救恩的。
彼得特别指出圣灵是“从天上差来的”;这使我们马上联想到耶稣求父差保惠师来的应许。约14:26同时彼得也指出,我们传福音,乃是靠着圣灵传的;这也正是圣灵奉差来作保惠师,施行救恩的使命。今天我们传扬福音,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使人“听见福音”,保惠师圣灵的工作,则是使人“听从福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传扬福音,必须靠着圣灵的原因。
约翰在论到保惠师的工作时,指出“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可见圣灵来作保惠师的工作,首先就是叫人为罪自责,接受救恩。彼得是亲身经历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我相信那天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同工们大家讲讲各地方言,而是三千人扎心的悔改。徒2:37彼得是真正懂得圣灵充满之意义的。

2)彼前1:11圣灵就是住在我们心里基督的灵。
彼得在提到圣灵时,还特别指出是“住在我们心里”的;这也正是耶稣求父差圣灵来作我们保惠师的一个关键使命,住在我们心里,永不离去,我们习惯称之为“圣灵的内住”。约14:16-17由于我们讲到圣灵,常用“降临”来形容,以至给人印象,似乎原来圣灵只在天上,到耶稣升天,才换他来地上。其实圣灵从来就在地上运行,创1:2耶稣求父的,不是差圣灵从天上来地上,而是差来作信徒的保惠师,是圣灵以前没有的新使命。这里把圣灵称为“基督的灵”,不是在圣灵外又多了一个灵,而是因为圣灵作保惠师的使命,乃是基督求父差来的。
旧约时代圣灵也有在以色列民的中间工作,但并不长住在人的心里;赛63:11即使是降在先知身上,也只是配合工作需要,工作完毕后,要到下次工作时,才再降在他的身上。结3:22

3)彼前1:23我们得蒙重生,乃是因有神活泼常存的道;也就是真理圣灵的作为。
论到重生,我们都会联想到圣灵,因为耶稣明确指出,重生就是从水和圣灵所生,从灵生的就是灵。约3:5-6彼得在这里提到重生时,似乎没有提圣灵;其实彼得有提,不过不是直接提圣灵的名字,而是提圣灵的作为“活泼常存的道”。耶稣说的“水”就是指“道”;弗5:26而这道“活泼常存”的表现,正是保惠师圣灵的作为。不经过圣灵的工作,“道”可能只停留在真理教导的层面,没有生命内在的活力;但在圣灵的工作下,这“道”就成了有光照能力,使人听了扎心,为罪忧伤痛悔自责的真理,“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来4:12这就是彼得在提到重生时,指出圣灵“活泼常存”作为的实际意义。

4、彼前1:2 “信”的实际意义是“顺服耶稣基督,听从福音真理”。
前面我们讲了圣父圣子和圣灵在这救恩中的承担,是救恩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明白,救恩全是神的作为,是白白给人的恩典;但人是否能实际得到这救恩,就有人回应配合的责任了。这配合的具体表现,保罗常用“相信”;罗3:22约翰指出相信就是接受。约1:12彼得在信中论到人接受救恩的配合时,则多次用“顺服”。从彼得提到“顺服”的具体内容,可以知道也就是指相信耶稣接受救恩。彼前1:22
“相信”这词在一般社会生活中,也是经常使用的词汇;它的文化意义,往往反映头脑里的认同,只是抽象空洞的概念。但圣经里提到的“相信”,乃是一个专用名词,不是文化意义下的抽象观念,而是心灵的,有具体要求,需要有实际表现的真实内容。就像雅各提出的“信心和它的行为”,雅2:22这信心是有它“行为”的内容和要求的;具体地说,正是彼得信中多次提到的“顺服耶稣基督,顺从真理,作顺命的儿女”。彼前1:2、14、22彼得所说的“顺服”,不是指一种人间的美德,为人的品格;而是指顺服耶稣,顺从真理,顺服天父,是有具体顺服之对象的。在对魔鬼、罪恶、肉体时,这一“顺服”是需要用“不顺服”来表明的。
保罗在论到相信接受时,也有用“顺服”来表达的;在罗马书的开头和结尾,保罗两次用“信服”;罗1:5、16:26原文就是彼得所用的“顺服5218”,这一顺服的具体要求,就是遵行圣经的教导,照着去行,保罗称为“信服真道”。
说到“相信”,每个弟兄姊妹都并不陌生,是每个信徒在信仰时的第一步经历;似乎应当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在一些圣经学者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不是关系到如何相信接受,而是关系到“人信心的来源”。我们从“圣灵施行救恩”的承担,可以肯定这“信心”乃是起始于圣灵的工作,因此这“信心”的来源,乃是来自神,来自圣灵。如果用“内因、外因”的哲理来解释,一个在罪权下的人,从“内因”是生发不出寻求救恩之信心的;必然是经过“外因”的作用,就如圣经所说,是从神而来,从神生的。约1:11-13
虽然如此,如果因为“信心”是从神而来,是神所赐,我们自己就完全没有“相信”的责任,甚至认为信与不信都是神早有预定,人在这“信”上是完全被动不作为的,这样的认识也并不符合圣经的一贯教导;因为圣经有明确教导,人的“相信”是得到这救恩必不可少的配合。
彼得在信中对“神赐下的信”和“人的信”有平衡的教导。今天我们内心能生发这原始信心,犹如信心的种子,乃是从神而得,是圣灵施行的结果;对我们来说,乃是“得”的,免得有人以为自己得救恩,也有自己相信的功劳。彼后1:1但对这信心种子的接受和成长,彼得则指出需要激发,表明我们自己是有责任的。彼后3:1不但如此,彼得在信中更严肃指出,如果我们在这“信”上不负责任,不认真持守,仍有可能因受诱惑而从坚固地步上坠落的。彼后3:17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信心的接受、成长和坠落,看彼得信中关于“信心”的教导。

1)信心的种子--接受救恩的信心。
彼得在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得到这救恩是信心的果效,也就是因信而称义;彼前1:9这和保罗书信,圣经一贯关于救恩的教导,都是一致的。但这一原始的“信心”,不是一个在罪权下的人自己能生发出来的;正如耶稣所讲撒种比喻里,即使是好土,自己也生发不出种子来,这种子乃是人子所撒,只能是来自人子的。但这种子撒在不同的田地里,产生不同的效果,则耶稣在比喻里的意思很清楚,问题不在人子和种子,而在田地,乃是田地的责任。太13:19-23这“责任”所反映的,就是人以不同“信心”回应配合的结果。?? 可见圣经论到“信心”的完整内容,乃是包括神赐下的“信心种子”,和我们回应的“信心接受”这样两个方面。前者是信心的根本和源头,后者是人的回应和配合;通常我们说到自己的“信心”,应当是指着后者说的。
下面是彼得在信中关于“信心种子”的教导。
(1)彼前2:23我们得蒙重生的种子乃是来自神的道。
耶稣在和尼哥底母谈道时,指出得重生的方法乃是“从水和圣灵而生”。约3:5这“从灵生的”乃是指圣灵进入人心,使人为罪自责;约16:8而“水”在圣经里常是指神的道。弗5:26可见人能得重生的根源,乃是出于圣灵和神的道。
彼得在论到重生时,也是同样意思,重生乃是因为神活泼常存的道,也就是圣灵借神的道在我们心里的作为。不但如此,彼得更把这“道”称为不能坏的种子,乃是从神来的,不是我们自己心里会产生出来的(能坏的种子)。虽然这信心种子撒在我们心田,是活泼有成长之生命活力的,但从耶稣撒种比喻里路旁的光景可知,人是有拒绝这种子之可能的。
(2)彼后1:1 人的信心来源是“得”,不是自己能生发的。
“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彼得在这里用一个“得”字,清楚指出我们因信得救的“信心”,乃是从神得的,而且每个人所得也是同样的。就如耶稣所说的撒种比喻,虽然田地有四种,结果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得的种子却都是相同的。“路旁”所得的种子和“好土”所得的种子,是同样宝贵的;它在路旁达不到任何效果,不是种子的问题,而是因田地自己刚硬拒绝接受的缘故。耶稣把撒在路旁的,解释为“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太13:19这里的“不3361”带有明显拒绝不要的意思,不是一般的“听不明白”,而是“不要明白”。

2)信心的成长--需要激发的信心。彼后3:1
我们不能因为信心种子是神赐的,自己就变得没有责任;虽然信心的种子是神所赐,但对信心种子的接受与否,从耶稣在撒种比喻里的教导可知,田地是有责任的。凡愿意接受这信心种子的,就是人“信心”的起点。约1:12这以后由于种子在成长过程中,各人“信心回应”得不同,这信心种子的生根、生长、结果情况也不同;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各人信心有大有小,有坚定有动摇。
人在面对这信心种子时,究竟是信还是不信,接受还是拒绝,这一作自由选择的意志本能,应当也是来自神的赐予;是神在造人的时候,“照着自己形象样式造”的一个反映,使人有自由意志作选择的能力,是世上其它被造物所没有的。虽然如此,对这一自由意志的运用,却是人的责任;带来的后果,人是需要自己承担的。圣经从一开始就记载神警告亚当不可吃分别善恶树果子的事件过程,就是告诫我们应当怎样正确运用神给我们的这一自由意志。
彼得书信的主题是要激发诚实的信心,正是要向我们指出,应当怎样按照神的心意来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在得到信心种子后,如何使这信心得到激发,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得真诚实在。“激”是圣灵借神的道在我们身上的工作,“发”则是每个信徒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的回应。由于我们各人对自己的自由意志运用得不同,在圣灵同样的“激”之下,也就“发”得不同,带来的信心功效也就不同;彼得明确指出,这是我们的责任,将来各人是要按照自己“发”的情况向主交账的。
(1)路17:5-6信心该怎样增长?
讲到信心的增长,门徒曾问过耶稣这个问题;这也是弟兄姊妹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也是我自己的问题,怎样可以加增自己的信心?耶稣对门徒的回答是“信心要像芥菜种”。一般我们因此得到概念,就是信心若能象芥菜种那样大小,就能移山倒海。芥菜种已经够小了,那么我们的信心连芥菜种那么大都没有,似乎耶稣只是指出我们信心小得可怜,却没有指明怎样可以增大。
当我年轻时,每当念到这里,也是心中困惑,总感到自己信心不够大,希望能找到一个有效方法,可以使自己的信心大起来。但从耶稣对门徒的回答,却似乎耶稣没有正面回答门徒的问题,没有教导一种增大信心的有效方法;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这样模糊彷徨中摸索。
其实耶稣对门徒的问题,是给了正面答案的,只是我们没有正确领会。由于我们关心的是信心如何变大,因此对耶稣的回答,只注意在芥菜种的大小上。耶稣的回答其实很清楚,耶稣的着眼点不是芥菜种的大小,而是种子的生命;种子不是变大的,乃是长大的。信心要变大,不是用什么方法手段,而是通过生命的成长。
我们容易把信心当作一样东西,得到了就是得着了,然后再想方设法来增大增多;但耶稣却指出信心是如芥菜种,关键是要如生命成长丰盛,而不是想方法来增加扩大。如果信心是象芥菜种,就是有生命的,在合适条件配合下就一定会长大,这就是耶稣要告诉我们的信心增大规律和方法。这“合适条件”就是我们“信心”的回应,在耶稣撒种比喻里就是要成为好土,在彼得书信里,就是怎样能激发起诚实的信心。
(2)彼前1:7信心在经过试验时各人表现不同,将来得的荣耀也不同。
虽然主赐给我们的这些称赞荣耀尊贵也是他的恩典赐予,但却是按照各人信心在试验中不同的表现而赐下的。就如撒种比喻里,种子都是主撒的,不同田地得种子的恩典都是相同的;但“得种子”不等于就“得到”种子,接下来成长的情况各不相同,是因为不同田地“得到”的情况不同,这和田地的配合情况是直接有关的。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对主赐信心和我们持守信心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明白了。这两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我们一方面应当为主赐我们信心而感恩,一方面也不能忘记自己对这信心的接受和成长,是有责任需要配合的。彼得写信的目的,就是希望信徒在同得一样宝贵信心以后,进一步激发信徒都能持守诚实的信心,在当前的试炼中站立得住,将来就可以从主得到荣耀和称赞。
(3)彼前1:8信他的就有大喜乐。
我们在信主后,因罪得赦免,都会有内心的平安;因生命改变,也都会流露出属天的喜乐,不是世人从物质精神所得能比较的。虽然如此,每个信徒信主后表现出来的喜乐光景却并不相同;彼得说有“大喜乐”,这喜乐大到什么程度,是和我们“信心”被激发的情形直接有关的。
(4)彼前2:6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通常我们读到这处经文,常理解为只要信靠耶稣,就能够心想事成,凡事蒙主保佑祝福,但居上不居下,被人欺压,有耶稣帮忙报复出气,使我们扬眉吐气;这样才算是应验圣经的应许“必不至于羞愧”。但彼得在信中明明指出,当时的信徒正在冤屈迫害中,而且还告诉他们,这样蒙羞受辱是正常的。彼前4:12可见彼得说的“不至于羞愧”不是指今生的实际遭遇,而是指将来见主面,向主交账的时候,可以不至于羞羞愧愧,交不出账。至于今生人前的“蒙羞受辱”,虽然可以求主免去,但却不是一定能免去的;更重要的是,今日为主蒙羞时能站住,将来在见主面时就可不至于羞愧交不出账。这方面的表现,每个信徒是不相同的,只有经过激发诚实的信心,将来在主面前交账的时候,才不至于羞愧交不出账。
(5)彼前5:9抵挡魔鬼需要用坚固的信心,信心不同,抵挡效果也不同。
我们需要用信心抵挡魔鬼的攻击和诱惑,但各人在抵挡魔鬼时表现的光景却各不相同,有得胜的,有勉强站住的,也有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各人信心的坚固程度不同。我们从主得的信心都是同样宝贵的,但当我们持守的时候,就各不相同了;因此当面对魔鬼的试探攻击时,各人抵挡的心志和态度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我们不能说不论得胜失败,都是神的意思,出于神的安排,由神自己负责;从彼得要信徒“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可知,信心是神赐的,“用不用”、“怎么用”、“坚不坚固”却是我们有责任的,在抵挡魔鬼时,会产生不同效果的。

3)信心的持守--谨防“信心”的坠落。彼后3:17
人信了耶稣,还有没有坠落的可能?这也是一个在弟兄姊妹中常有争议的问题;由于不论持哪类观点,都能找到一些经文为依据,因此也就各持己见,存不同的认识。这不是表明圣经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是需要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才能平衡认识福音真理的整体内容。
对耶稣作成救恩的可靠性,一般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凡到耶稣这里来的人,耶稣绝对是能拯救到底的。约10:28-29但在人接受的方面,就有不同的意见,也各自抓住圣经里的某些经文作依据。有些人认为,人能接受救恩,全在神自己的作为(一切神预定);因此人信了耶稣,就没有坠落的可能,因为一切神早已安排,该得救的,怎么样也不会坠落。说到底,根本不需要考虑坠落的问题,因为凡预定得救的,总是不会坠落的,预定不得救的,怎么都坠落无救;这过程中坠不坠落,都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小插曲而已。
虽然耶稣的救赎是绝对可靠,能拯救到底,但人对救恩的顺服接受并非完全没有责任。耶稣有清楚指出“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6:37这“总不丢弃”有一个前提(不是条件),就是到耶稣这里来;如果不来,就不存在“丢不丢弃”的问题。
在保罗书信里,也同样有提到“从恩典中坠落”的情形。加5:4虽然原因和彼得所提的不同,但至少说明是有“坠落”之可能的。即使是罗马书8:35-39,我们常引用来说明“什么都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但最后一句“别的受造之物”却没有把“自己”包括在内。保罗的意思很清楚,除非你自己不要,否则什么都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
彼得因为写信的主题就是为“激发诚实的心”,所以特别注重关于信仰责任的教导;尤其在第二封信里,针对异端假先知的迷惑,更是提出严厉警告,以免信徒在逼迫患难中迷失方向,从原来坚固的地步上受迷惑而坠落。彼得没有意思要告诉信徒救恩不牢靠,但却严肃提醒他们不要以为有恩可恃,就可以在神前放肆,在逼迫患难中不想付代价坚持,在“只讲神是爱,什么都是恩典”的借口下,失去坚定谦卑仰望、忍受苦难、时刻依靠的诚实信心。
有时读一下希伯来书6:4-8是会有帮助的;虽然对“从新懊悔”的正确用意不容易界定,但这段教导对已经蒙过光照的人,若再离弃真道,会有严重后果,却是清楚而明确的警告。彼得在他第二封信中,也有多处地方指出,我们对自己的信仰,如果轻慢主治、放任己流,是会有严重后果的。我们宁愿被人看为信心不足,多余谨慎,也不要因自以为有恩可恃而放肆,最终遭到焚烧的结局。
(1)彼后1:8-9有信心而不思追求上进,会造成闲懒不结果子、忘恩的人。
彼得在这里不是指那些故意随肉身,纵污秽情欲的人,而是指即使有了信心,却不思追求上进的人;这些人被称为是闲懒不结果子、是眼瞎、是忘恩,忘了自己的罪已蒙赦免。我们常常只关心“结果会怎样”,只要“不会下地狱”,那么一切也就随它去吧。如果我们真认识自己从主蒙了这么大的恩典,会巴不得能为主做些什么,报答一下主的恩情;听到自己成了“忘恩的人”,即使照样得救,也已经够叫我们汗颜,羞愧难当了。难道我们还打算将来在天上,永远这样若无其事地混下去吗?
(2)彼后2:7-8记住罗得失败的教训。
罗得的事迹是大家熟知的,他是亚伯拉罕的侄子,从小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应当是一个认识神,明白真理的人;彼得也承认他是义人。当他住在所多玛的时候,他不是不认识所多玛的这些罪恶行径;他的“义心”天天伤痛,说明他对这些罪恶行径不但有认识、能分辨,而且也是看不惯的。可是他却离不开这样的生活环境,继续住在这些人中间,最终成了仅仅得救的义人。彼前4:18
我们要记得,罗得当时的社会还是以游牧为主,大家不但可以择地而居,而且生活方式也容易搬迁;因此如果罗得真看不惯这些罪恶行径,义心天天伤痛,又无法改变影响那里的罪恶生活方式,要想换个地方居住是并不困难的。但罗得一面看不惯,一面又离不开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想在那里作官呢!创19:9
罗得的这种矛盾心理和表现,正可以成为今日我们的反省和写照。绝大多数弟兄姊妹对今日社会上的罪恶不是没有认识,心中也是看不惯、不以为然的;但真要离开这样的生活内容,恐怕还不很容易,因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已习惯,不想改变了。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弟兄姊妹,一面严厉指责某些社会罪恶,一面却不知道自己在这些罪恶里同样有份,甚至还更厉害。
今天我们要“搬家”已不那么容易,虽然如此,仍应当在思想和实际生活中,尽力和这些社会罪恶保持距离,不在这些事情里有份;不要像罗得那样,虽然对有些社会罪恶看不惯,但自己也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只能一面指责,一面却同样去做,一面心中自责,一面自我解嘲,人人都这样在做,我又有什么办法?
希望我们不要因罗得被称为义人而得到“宽慰”;我们更当想想,将来罗得会怎样交账?当我们交账的时候,是希望像罗得呢,还是像亚伯拉罕?
(3)彼后2:20-21已经认识主,脱离世上污秽的人,仍有可能又被缠住制伏。
彼得在这里清楚指出,已经认识主,脱离世上污秽的人,仍有可能再在其中被缠住制伏;这样的人末后光景,就比先前更不好了。这使我们想起耶稣的一个比喻,一个人在鬼被赶走后,虽打扫干净,却因空置,结果来了七个更凶恶的鬼,这人末后的光景就更不好了。太12:43-45耶稣这比喻的关键,是屋子必须有主人,那人虽不欢迎鬼,但也不欢迎耶稣,只想自己作主,结果落得更可怜的下场。
我们从耶稣的这一比喻,可以明白彼得这里所说问题的症结;一个已经脱离世上污秽的人,为何又会被缠住制伏?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接受耶稣基督进来作主。虽然彼得说这样的人已经认识主,他的认识可能只是片面的;只认识主有恩典慈爱,不认识主也有圣洁要求,只接受耶稣作救主,不想让耶稣来作主。
今天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可能不在少数,欢迎耶稣作救主,却不想让耶稣作主,只想从耶稣享受用不完的恩典慈爱,不想为主有任何的付出损失,只想利用主,不想被主用。这样的信仰,一开始在教会里可能还待得下去,时间长了,当遇到各种情况,不论是太阳晒还是荆棘缠,就会像撒种比喻所讲的那样,落得枯萎的下场。
(4)彼后2:21晓得义路却又背弃圣命的,比不明白的更可怜。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最明显不过的就是巴兰了。他是先知,而且还是很有恩赐和经历的先知;当他要背弃圣命,违背神旨意,行自己路的时候,是比一般信徒,不明白神旨意的人更危险的,因为他能找出各种辩解的理由,来肯定自己这样行没有错,用属灵的词汇,让自己的错行掩盖在神圣的光环下,达到自欺欺人的目的。
巴兰不是不知道神不要他去,但他偏要去;神告诉他以色列民是不能被咒诅的,他却说难道去一下也不行吗?他清楚晓得义路,但却不想走义路,只想走自己的路;他明白神的圣命,但却不想遵行。换其他人,知道这样行是神警告过的,可能会有畏惧的心,打消去的念头;巴兰却因为知道“去去何妨”,定不了罪,就为自己“去”向神争权利、讲道理。难怪彼得说“倒不如不晓得为妙”;因为不晓得,可能犯的罪还少些小些。
耶稣在指责法利赛人时,也有清楚指出,他们知法犯法,明知故犯,利用职权,假借神名,必要受更重的刑罚。路20:47
我们中间在教会负有重要责任的同工们,这应当是一个需要牢记在心的严厉告诫。我们越是对圣工熟练,对真理熟悉,越需要常从这方面作自我反省;如果我们利用手中圣工的职权,自己的属灵知识,为自己谋利益,这是比一般借公济私行为严重得多的罪行。不要以为自己“不会成为巴兰”,巴兰在开始时,也想不到自己会走得那么远;当他走在去摩押的路上时,想不到自己正在走向墨黑的幽暗。彼后2:17
(5)彼后3:17今日信心坚固,不等于以后也一直坚固。
彼得最后在信中,特别提醒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是信仰坚定的,不会动摇的;要知道恶人错谬的诱惑,不是那么容易胜过的,魔鬼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自己的肉体邪情私欲不是那么容易治死的;即使是在坚固的地步,也会有坠落之可能的。这应当是彼得留给教会最后的遗言,因为在写这封信以后不久,他就为主殉道了;而这句话又是他在信中最后,再次对教会提出的告诫。
我们从彼得这样真挚的劝导,可以想象他对自己当初的失败经历,所取得的沉痛教训,是一生都不敢忘怀的;他正是因为自以为站立得稳、比别人强,而跌得比别的门徒更惨的。太26:33保罗也有类似的教导,凡自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这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靠不住,那么容易跌倒;但应当对环境的险恶,魔鬼的凶狠,自己的脆弱,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不失随时仰望依靠主的心志。每当我们自夸自大,把仇敌魔鬼看扁看轻的时候,魔鬼知道我们离失败已经不远了。我们更不可自以为“是主拣选的人,与众不同,一切主会负责”而放任放肆;当我们有这样自负的意念时,赶快谦卑仰望主的救助,否则当心从自以为坚固的地步上坠落,成为魔鬼可吞吃的人。彼前5:8

五、彼得前书纲要。
下面是彼得前书简单的分段大纲,帮助弟兄姊妹在读的时候,容易抓住明白方向。个别几处意思不清楚的经文,也列出于每段后面,并作简单解释。凡前面讲解时有过解释的经文,即使列出,也不再重复解释。
彼得写本书的目的是为激发弟兄姊妹诚实的心,并从多方面指出诚实信心的具体表现和操练;这些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就是“顺服”。彼得提到的顺服,不是作为一种美德品性来培养陶冶,而是有明确立场和方向的行为表现;就是要顺服耶稣基督,顺从福音真道,作天父顺命儿女。向着魔鬼罪恶和自己的旧人,这“顺服”的表现则是“不顺服”,要抵挡魔鬼攻击,拒绝世俗败坏,禁戒肉体私欲。虽然如此,彼得却不是要我们和社会在一切事情上都对立,也不是只顺服基督,其他都不顺服;因此他在信中也有指出,应当为主的缘故,顺服环境安排,生活磨练,人际关系,工作配搭,即使是逆境,也看作是神的试验,为使我们得造就。
按照这样的思路,全书可以分为四个大段。

1、顺服基督。1:1-21
1)1:1-4 顺服基督是重生得救的具体表现。
2)1:5-9 顺服基督就是信耶稣的实际内容。
3)1:10-12 这救恩是众先知早就有预言过的。
4)1:13-21 要得基督显现时带来的恩,就需要约束己心(顺服基督的具体表现)。
这段内容告诉我们,我们若顺服基督接受他作救主,就可以因此得到灵魂的救恩;而我们若继续顺服基督并接受他作我们的主,就能在他显现的时候,得到荣耀和赏赐。
这段经文里面有几处地方需要解释的。
1:5“末世显现的救恩”。彼得指出,这救恩是从末世开始显现传播的。一般大家以为“末世”是指主再来前的最后时刻,但这最后时刻耶稣称之为“末期”,不是末世;太24:6圣经用“末世”,多带有警告提醒的意思,时日不多了。这里把耶稣降生为人,作成救恩,称为已是“末世”,意思就是如今耶稣来作成救恩,离他再来直接掌权(千年国度)的日子也已经不远了,因此应当抓紧机会,赶快悔改。由此可知“末世”的时间段,基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约时代,从耶稣降生到耶稣再来。
1:12“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这些事”。我们容易有错觉,以为天使和魔鬼这些灵界活物,都和神一样,能知道一切事情。虽然天使知道的事情会比我们多,但并不是无所不知。神关于救恩的安排,乃是三一真神自己的决定,并不需要把救赎计划向天使公布;所以天使也只能从人间事情的发生过程,察看救恩的具体内容。我们由此也可知道,魔鬼对神设立的救恩内容,同样是不清楚的;他只是模糊知道耶稣来是要夺回权柄,对他不利,但对救恩作成的具体步骤却是一无所知,所以才会让犹大出卖耶稣,把耶稣钉十字架,希望因此把耶稣赶出这世界。如果他早知十字架正是神安排救恩作成的关键一步,他是怎么也不会让耶稣上十字架的。
1:20“基督在创世之前被神知道,在末世才为你们显现”。虽然圣子耶稣降生来作基督,但“基督”的本意是救主;神在创世之前知道基督,应当是指知道人有救主的需要,并安排到了时候,由圣子前来作基督。所以这里的预知“基督”,乃是指“基督”的职分,不是指父神预知圣子耶稣基督;圣父与圣子原为一,是不需要什么“预知”的。约10:30

2、顺服真道。1:22-2:12
1)1:22-25 顺服真道就是顺服福音真理的教导。
2)2:1-3 顺服的具体表现在于渴慕,如婴儿渴慕奶。
3)2:4-8 顺服的经历就如活石甘心接受雕琢。
4)2:9-12 达到顺服真道需要经过灵欲的争战。
顺服基督的具体内容就是顺服真道,这向我们指出了顺服基督的实际范围和内容;只有首先渴慕神的话,顺从遵行真理的教导,才能明白怎样才是顺服基督。
2:8“因不顺从而绊跌,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这里的“预定”乃是“设立、规定”。这些被定为绊跌的人,是因为不顺从基督;不是彼得要定他们为“绊跌”,乃是按照神在救恩里的规定。我们前面已有过解释,这里简单再提一下。

3、为主顺服。2:13-3:11对主顺服不等于必须对人“不顺服”。
1)2:13-17 要顺服社会合理的制度。
2)2:18-25 要顺服人事职务的安排。
3)3:1-7 要顺服家庭亲人的关系。
4)3:8-11 要顺服教会肢体的配搭。
彼得信中的教导都很平衡。他知道有些人容易走极端,以为要顺服神,不顺服魔鬼,也就不能顺服人;除神以外,对什么都不顺服。为此彼得特别指出,应当为主的缘故,顺服社会上正当的制度和关系。“为主的缘故”表明这样做不是要讨好人,乃是为主,所以也就是顺服基督。不但如此,彼得更提出即使乖僻的主人也要顺服;虽然神自己并不怪僻,但却会让我们经历乖僻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要我们为主的缘故照样顺服,这才是更难得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对魔鬼罪恶,我们需要以“不顺服”作为顺服基督的见证,对人对事则需要经过分辨,不属于罪恶和违背真理原则的事情,即使是我们个人不喜欢的,也应当为主顺服。

4、顺服苦难。3:12-5:11
1)3:12-17 甘心为义受苦是合神心意的表现。
2)3:18-22 基督为拯救我们曾不辞艰辛下到阴间。
3)4:1-6 经过苦难能帮助我们与罪断绝。
4)4:7-11 为事奉主所付出的代价必蒙主记念。
5)4:12-19 为主名受苦是神的祝福,应当欢喜。
6)5:1-4 甘心为主劳苦服事必从主得荣耀赏赐。
7)5:5-14 胜过苦难就是胜过魔鬼的攻击。
彼得指出造成苦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明确告诉我们应当怎样从中学习功课、得到造就,将来也就能从主得到赏赐。
3:18“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这是错译,前面已有过解释,这里不再重复。
4:1“与罪断绝”译为“阻止罪行”意思比较清楚。当我们还活在肉身之内,在具体表现上,说“已经与罪断绝”是不现实的;至于地位上的“与罪断绝”则是因信主而白得的救恩内容,与自己肉身受苦无关。
4:6“肉体按着人受审判”,肉体应是指肉身;肉体和肉身在圣经意义的不同,前面已有过解释,这里不再重复。
5:13因当时险恶的环境,彼得以巴比伦喻指他所在的罗马;这种用法我们应当都是心领神会的。

六、彼得后书纲要。
彼得后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假先知的严厉谴责,提醒信徒勿蹈覆辙;应当在信主后继续殷勤追求,才能在主的恩典知识上有长进,到时丰丰富富进基督的国。

1、从信主后应有的追求,引出对主再来的盼望。第一章
1)1:1-11 信主后继续追求的原因,是要丰丰富富进基督的国。
2)1:12-21 确信主必再来、主必快来,是盼望进入这国的前提。
当时假先知利用信徒在苦难中急切盼望得解脱的心情,大肆迷惑煽动,使信徒对主再来的事实从怀疑到否定。彼得明确指出,不但他亲眼目睹耶稣登山变形,更有先知预言,神的话绝对可靠。为什么信徒会有怀疑动摇?是因为在信主后存心不正,没有继续追求“加上”神的性情。
1:4我们能有份的是神的性情,不是神的本性;这是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的。
1:5这些要加上的内容,都是“神”的性情,不是人间美德,所以都应当从“神性情”的高度来明白。“德行”不是指人的善行,而是指神的心意,“知识”也不是指人间的学问,而是指对神的认识;其它各点也同样不要站在“人”的高度上来理解。
1:13彼得和保罗都把自己的肉身称作“帐棚”,林后5:1这可能是初期教会信徒的共识。今天我们也同样应当记住,肉身并不代表自己,死后如同帐棚毁去无用;“自己”死后并不在坟墓里,将来也不是带着这个肉身去见主。
1:19“天发亮晨星在心里出现”。我们从上下文可知,彼得并没有意思要把“晨星、天发亮”另立主题,作深入的灵意预表查考,以至偏离主题。彼得这句话只是以形象的表达,作一般修饰词的用途,意思就是“心里亮堂”了,表明对主再来预言的确知深信。

2、从驳斥怀疑主必快来的谬论,引出假先知、假师傅的祸害。第二章
1)2:1-3 不可随从异端的邪说和行为,以免随他们而灭亡。
2)2:4-11 要心存敬畏,恨恶罪恶,仰望主的怜悯搭救,脱离试探的诱惑。
3)2:12-17 要谨防假先知的迷惑,因心不坚固而离弃正路,因随从他们而遭致败坏。
4)2:18-22 要谨慎自守,谨防因受迷惑被缠住,而陷于失败跌倒。
逼迫的环境常是假先知、假师傅施展迷惑手段的好机会。彼得历数从前假先知的危险和下场,不是要对这些人咒骂定罪,而是为提醒警告当前的信徒,从这些人的失败堕落吸取教训,得到鉴戒。假先知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有,越是主来的日子近了越会有;太24:24因此这些话都是我们应当随时警醒提防的教导,以免被勾引、随之坠落。
2:4“天使犯罪”。我们不知详情,但魔鬼堕落时是影响到一些天使的;启12:4犹大书也有提到“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犹6这些天使被关的“地狱”5020圣经里只用过这一次,和火湖地狱1067是不同的词,应当不是指同一个地方。我们不要把神国度的所有内容,都局限于“神和人类宇宙”的关系范围。
2:11“天使不用毁谤的话”;在犹大书有类似的内容。犹9不知彼得是否指同一件事。我们对灵界的情形所知十分有限,虽难免好奇,也不要擅自猜测、乱加发挥,以免中了魔鬼的诡计。至少这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论断毁谤,这是主不喜悦、不容许的。
2:12-15彼得这里严厉指责的“他们”,应当是教会里败坏的工人;当教会面对逼迫环境时,这些人却照样腐化享乐,带头犯罪。任何时候都会有这样败坏的工人,他们带给教会的损失和信徒的影响,不是普通信徒的失败能比的。我们从彼得用最严厉的话,指出这些人是被咒诅的种类,是走在巴兰的路上,结局在墨黑的幽暗,可以知道彼得对这些人的无比愤慨。
2:17“无水的井”指令人失望的误导,“狂风催逼的雾气”指混乱而弥漫使人找不到方向,“墨黑的幽暗”我们不必研究它在哪里,反正不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3、惟有真信心才能胜过苦难的试炼和异端的迷惑。第三章
1)3:1-2 必须激发诚实的信心,持守纯正的信仰。
2)3:3-13 深信主必快来,不受迷惑,时刻儆醒,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
3)3:14-18 要殷勤,要在耶稣基督恩典(生命经历)和知识(真理认识)上不断长进。
彼得书信总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信徒诚实的心,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诚诚实实相信主必快来;在当时迫害患难之中,如果失去这一盼望,就会失去力量,无法站立得稳。为此彼得再三提醒信徒,那些提出耶稣不会来的人,似乎是出于关心,实际是故意挑拨离间,引起人的反感,造成人因失去盼望而动摇跌倒。只有时时心存主再来的盼望,才会殷勤追求,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到时安然见主。
3:6“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讲到世界被水淹没,我们都会想到挪亚时候的洪水;但也有可能是指在起初神创造天地和六日重造世界之间,有过另一“世界”的历程,被水淹没消灭。创1:1-2彼得在提到“当时的世界2889”和“现在的天3772地1093”时,用的是不同的词;后者用“天地”更有突出六日重造世界时,神对天和地的安排,创1:6-10带有和“当时的世界2889”所指不同的含义。
但不论是指哪个洪水消灭,彼得是着重在驳斥假先知的谬论;他们把世界看作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不会有耶稣再来的改变。彼得指出世界从神创造以来,是有过大改变的,当时的世界有过末日,现在的天地当然也会有末日,所以耶稣再来是肯定会发生的。
3:10-13 按照耶稣在马太福音24章有关他再来之日的教导,和启示录的内容,是先有千年国度,然后才是世界经过神的最后审判,进入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永恒境界。彼得这里似乎是浓缩了整个过程,在提到主再来之后,直接指出世界的最后情景,进入永远的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