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查经记录-士师记  
 

 

                士师记---王国的前奏

 

                     目录

     一、总论。

     二、堕落。

     三、拯救。

         1、以笏 ---超人胆识的一剑。

         2、底波拉和巴拉---同心事奉的典范。

         3、基甸 ---被神验中的‘这能力’。

         4、亚比米勒---自立为王的下场。

         5、耶弗他---草莽英雄的本色。

         6、睚珥、以比赞、押顿---家庭祭坛的兴起。

         7、参孙---独木难支的悲哀。

     四、罪根。

     五、尾声。

                               一、总论

士师记是旧约历史书中的一卷,每当我们读的时候,常会有一种纷乱的感觉。以色列百姓乱还在其次,连士师的表现竟然也是这么乱,似乎从中很难找到正面的教导,以至大家在讲到以色列历史的时候,常是从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接下来就是大卫建立以色列国的辉煌业迹,把这中间的士师时期跳了过去。其实这卷书对我们今日教会和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不可或缺的正面积极作用。

当我们在读士师记的时候,常感到最难的就是如何对这些士师作出满意的定位;我们习惯于两分法的评价,是正面人物,即使有缺点也情有可原。可是在这些士师身上,对和错都是那么明显,他们在争战中奋不顾身,但在行事中却又任性失败到几乎无法原谅的地步。这种极端矛盾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现象应当怎样来解释呢?

但这却正是我们今天要查看本书的原因,如果我们反省今日教会工人中的种种情形,把这些士师和我们相比,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处!我们不也经常碰到有些工人在主的事工上是忠心肯付代价、甚至肯舍命的;但在行事为人上却又令人敬而远之,不敢恭维;这种矛盾现象不也一样困惑我们吗?因此当我们能找到当初士师如此矛盾表现的原因和意义时,也就可以找到今天发生在我们周围身边许多事情的解释,更是给我们得到鉴戒和提醒。

 

                1、历史的过渡,王国的前奏。士2125

在本书中多次说到的一句话,也是全卷书总结性的最后一句话‘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正道出了本书内容的主题宗旨,反映出当时大家对一位王来到的渴慕。在这么纷乱的世代,如果有一位王的话,就不会这样了!所以当我们把本书的主题定在“期待一位王的来到,为过渡到王国的建立作前奏”时,我们就能明白,它带给我们今时代教会和工人的提醒和鉴戒,比圣经中任何一卷书都现实,因为我们今天不也正是在等待王的来到吗?

1)是在以色列民族两大历史里程碑(独立和立国)之间。 1818

在神跟亚伯拉罕立约的应许里,对以色列民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将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地上万国要因这个国家得福。创121-2所以立国就成了以色列民族的最终目标,一切努力都是向着这一方向的,也自然就被看作是他们民族历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这个民族的起源是从亚伯拉罕开始,以后在他的众子孙中,神拣选了以撒和雅各的后裔,特别是随雅各下埃及的那一家族。申265-8当他们下埃及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十人的家庭。经过四百年为奴的生活,最后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这时他们已经发展到有六十万男丁的大民族。当他们从埃及出来的时候,一个强大的独立民族突然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还没有建立国家,还没有使万国得福,但已经是一个不容人轻看的独立民族,向他们的最终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每当提到他们的民族历史时,出埃及过程也是他们感到自豪的地方,标志着他们民族的独立,很自然就成了他们民族历史中另一个里程碑。

2)过渡时期不一定短,但不是历史目的。徒1320

在神的计划里,士师时期只是以色列民从出埃及民族独立到膏王立国中间的一段时间,它的存在并不是以色列民族历史的目的,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神应许大卫家的国位是世世代代直到永远,但从来没有说士师时期要永存下去。撒下712-13但这不等于说士师时期是多余的,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的它对引进王国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时间上它处在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得地业和建立王国这两大里程碑之间,圣经把它称为士师秉政时期。得11虽然它的存在只是过渡性质,但没有这段时间,这两大里程碑就无法很好的衔接。

而且过渡时期并不一定短,保罗提到神设立士师到撒母耳,共有四百五十年之久。我们容易会有错觉,以为过渡时期一定很短,但以色列民族的士师时期和王国时期是差不多长。以色列王国的历史从扫罗到最后南方犹大国灭亡,一共也是大约四百五十年。但王国是以色列民族的盼望和目标,即使今天他们已经亡国两千多年,他们对复国的期盼并无减弱。虽然到1948年以色列国又一次成立,但他们的国权和国势,距神对他们的复国应许还差很远,所以只是在复国的过程中。

而当士师时期过去了,是没有人会盼望它再恢复的,因为它并不是以色列民族历史中的目标,它只是过渡的过程。一个生活在士师时期的以色列民,他的盼望是集中在一位王的来到,眼前的一切都不是他要追求留恋的。

我想我的意思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今天的世界对我们来说也只是过渡阶段,并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指望是在将来,是主再来。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我们今天在世上的过渡地位,我们才会跟随主的脚步,轻看今生的羞辱,忍受苦难,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来121-3

3)士师时期的现实意义----王国前奏。太610

但我们也不要因此就走到另一极端,因轻看今生就厌世、离世,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抱消极否定态度。正象保罗说的,能离世与主同在是好得无比,但为教会和弟兄姊妹的需要而继续活着是更要紧的。腓123-24记得我的老师贾玉铭常喜欢说,我们是“超世而入世”。从地位来说,我们已经不属这世界,已经和主一同坐在天上,是超世的;但主并没有要我们离开这世界,他给我们的使命乃是入世的,要我们将从主所得的救恩,在世上见证出来。弗26-7

1)使命---预备道路。玛31

所以士师时期带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消极的,是有它积极一面的。虽然它本身不是历史目标,只是过渡,但这过渡却是积极的过渡,是为王国顺利来到作好各种必要准备,起到引进王国的前奏作用。如果以色列民族在建立王国前,需要先有士师秉政的历史时期作过渡、作前奏,为以后王国的来到作好各种准备,否则就会影响大卫王国的顺利建立;律法下以色列民盼望弥赛亚来到之前,需要先有以利亚被差遣预备道路,也就是有施洗约翰作先锋,为“罪得赦”的十字架救恩开道;可12-4这样,在万王之王耶稣基督再来之前,是不是也需要有一个前奏准备期?这个前奏阶段将是怎样的,又应当是怎样的?应当是谁为这位万王之王的再来作先锋开道?我想答案是够清楚的,不就是我们教会和弟兄姊妹吗?我们今天一切事奉的中心目的,不就是为完成主留下的使命,迎接主的再来吗?可见本书今天对我们教会和工人来说,实在是太现实、太重要了。

2)工作---预备人心。路117

如果现在是等候天国来到的过渡时期,我们又应当具体作哪些准备工作呢?我想施洗约翰的先锋工作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说明,就是要为王的来到预备人心。在耶稣作成救恩之前,需要人有认识自己的亏欠,愿意悔改的心。约翰所传悔改的道理,虽然和救恩信息的具体内容有不同,但确实是起到了预备人心接受福音(认罪悔改)的作用。

约翰所讲的悔改,着重在自我决志改过自新;他对悔改的解释是“有两件衣裳的分一件给人”;由于当时还在律法时代,耶稣十字架的救恩还没有作成,所以他不可能要求人悔改认罪,为罪忧伤痛悔。但那些能够接受他教导,有愿意悔改心志的人,至少是已经具备了两个条件:认识自己有罪和愿意悔改。具备这样心志的人,如果听到耶稣救赎之道,他一定是愿意来到主面前,接受主拯救的。所以说,约翰的工作是为主预备人心。这不也正是我们教会今天的中心使命,领万民归主,预备人心,迎接主再来吗?

3)自己---预备将来。提前619

士师记里有一句多次出现的话,因为‘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道出了当时大家期待一位王出现的迫切心情。越是纷乱的社会,越使人渴想能有一位英 明 君王早日来到,可以“治国、平天下”。从种种迹象表明,这位王确实快要来了。试看今日社会,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自我中心、自我肯定的表现被美化成时代精神;在民主自由借口下,任意妄为被纵容为人权潮流,忠于神的话被讥讽为愚昧迂腐;这一切不正是和士师时期以色列民任意而行的表现遥相呼应吗?不正是圣经告诉我们末世危险日子来到时的种种表现吗?提后31-5

人们很容易一面自己任意而行,一面又埋怨社会的任意而行影响了自己的自由和生活安宁。我们指责别人的罪恶,同时自己却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不自知;我们渴望一位王的来到,却不想自己是不是需要作好准备迎见这位王。摩412

这种不想付代价,只想得赏赐的错误心理,在今日弟兄姐妹中不也同样盛行吗?我们常常会一面痛加指责社会上的各种罪恶行径,一面自己却照样去行;一面渴望万王之王来到,一面热衷追求世界上的事。我们必须认识,越是主必快来,我们越应当抓紧时间预备自己,因为见主面向主交帐的时候快到了。我们是不是有为自己在预备将来呢?是怎样预备的呢?就象保罗在这里提醒提摩太的,也同样是在提醒我们,要预备将来?今天正是我们预备将来的时候。怎么预备呢?保罗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重要的要求: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2、独特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利2026

1)是关乎人和神之间关系的。  1126-28

在神眼中,以色列是一个不列在万民中,与众不同的民族。民239不同在什么地方?他们历史所反映的,乃是神和被拣选人类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兴盛和衰弱,不是由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理由,而是由他们和神之间关系决定的。他们的历史被放在圣经里,不是要显示一个民族的历程,而是要从这个民族和神之间关系的好坏和造成的结果,明白神的心意,知道应当和神保持怎样的关系。我们读圣经的历史书正是要从中学习功课,得到造就,明白神的旨意,也就是明白真理。

有的弟兄姐妹心中不服,认为我们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为什么不学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要去读以色列人的历史呢?我们中国的历史不是也很伟大吗?我们中国人读自己的历史不是更切合实际吗?这种民族自豪感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明白,所有人类的历史,都是讲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结果,惟有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是讲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结果。我想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提这样的问题了。

2)是神从苦难中选召出来的。  4810

在查考士师记之前,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士师时期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色列民族是亚伯拉罕的后裔,雅各的子孙。当雅各全家下埃及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七十人(男丁)的大家庭。但是当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经过四百年没没无闻的苦难岁月,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已经是一个有六十万男丁,全部人口至少有一百多万的民族了。

圣经记载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以色列民族的成长期,那是在埃及为奴,苦难岁月下成长,从一个家族发展成一个民族,从一个受奴役的民族成为独立民族。以后经过旷野四十年的飘流,在艰难磨练中成长。这个阶段的历史都记载在摩西五经里。

接下来他们进迦南得地为业、为建立王国作准备;就是约书亚记、士师记和路得记所记载的内容。

再下来是王国的兴衰史,从膏王立国、国家建立,由统一到分裂,从强盛到衰亡;这些内容记载在撒母耳记、列王记和历代志。由于这几卷书都很长,所以在圣经里把它们各分成上、下两卷。这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王国时期,即使到后期分裂衰弱受欺,总还是独立的国家。

当以色列亡国后,因为失去了国家的依托,也就没有可以作完整连贯记载的民族史;但还是有些亡国生活的片断,在受奴役中能使他们扬眉吐气的个别事迹,记载下来显示他们对王国复兴坚定不移的期盼;这就是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的内容。

在以色列民族短短的历史里,苦难的经历占了大部分时间。对我们中国弟兄姊妹来说,应当对他们的历史有更实际的体会,因为以色列民族历史的经历,和中国教会成长的过程,都是在苦难的炉中被神所拣选的,有更多相似之处,也有更多可以得到提醒和造就的地方。

3)是有令人意想不到成长的。歌85

以色列民族的发展,是从一个家庭发展成数以万计的家庭。当他们出埃及显示在世界各族人民面前的时候,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惊讶,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使我们联想到中国教会这些年的经历处境,不也是这样吗?当中国的教会经过多年没没无闻的艰难岁月,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她成长丰满的面貌,不也同样引起全世界人的惊讶和注意吗?多少海外弟兄姐妹为之发出欢呼‘那靠着良人从旷野上来的是谁呢?’

4)是因事奉同一位神合一的。书2228

以色列各支派在进迦南地得产业的时候,是各得各的地业。由于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国家主权体制,所以彼此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制约关系,而是各自为政的。当时他们民族的凝聚力主要就是他们都信奉独一真神耶和华;每年节期大家集中到会幕所在地,一起祭祀同一位神,体现他们民族的整体性。书2224-27所以如果他们偏离神去祭祀外邦神,不但是偏离正路,犯了拜假神的大罪,也是失去了他们民族统一的根源,使民族因走向分崩离析而消亡。

当时以色列各支派是在迦南不同地区得地为业,他们面对的当地民族也是随地区不同而各自不同的。当时迦南地的主要民族有七族之多,申71每个支派实际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两个。不同的外族又各有自己不同的偶像,我们常容易以为所有外邦偶像都是一样的,其实光是巴力就有许多不同的巴力。士211对我们信仰独一真神来说,所有偶像都是假神,都属于魔鬼,都一样是偶像。但对不同的外邦民族来说,他们各自的偶像并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也有不同的祭拜方法,不同的信仰内容。所以当圣经提到以色列各支派随从当地民族拜假神的时候,他们还不是都拜同一假神,而是各随所接触的外邦民族,拜不同的偶像,引进不同的信仰和风俗,其结果就是造成以色列各支派四分五裂,推向民族瓦解的边缘。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神在他们进迦南地之前,就切切告诫他们,要把这迦南七族彻底清除。这不是神心胸狭窄,这确实是一场触目惊心、你死我活的斗争。

5)是负有神特殊托付使命的。罗32

保罗曾提到神把他的圣言交托给以色列民,使这圣言的内容不仅造福自己,也造福万国万民,在万族中传扬述说,带领全地向神欢呼歌唱。代上1620-25但结果他们不但没有作到这一点,自己反跟了外邦人去行拜偶像的事,完全失败了。士师记就是反映他们这一失败的开始和越演越烈的过程。这一失败的真正转折,是一位王的来到,但并不是士师记所期待的那位大卫王,而是万王之王主耶稣基督,就是他们民族所等待的弥赛亚。只有当他再来,救恩得到成全(不只是作成),到国度时期,才是以色列全家经过悔改,国家得到复兴的时候。这时他们也才真正担负起神托付给他们的使命,使万国万民随之得福。赛22-3

每当讲到以色列民是负有神特殊使命的时候,我就会联想到耶稣所讲凶恶园户的比喻。太2133-43那个不交果子,还把园主儿子杀了的园户,正是指的以色列民。当他们不再能作园户的时候,葡萄园要租给按时候交果子的园户。虽然在比喻里没有说是租给谁,但我们知道这个新园户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会。今天神已经拣选我们归他,也已经把他的圣言托付我们传给万国万民,但我们是不是按时候交果子呢?新园户要管好葡萄园,要能按时候交果子,就必须从老园户那里汲取教训,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认真查考旧约历史书的原因。

 

                 3、士师的本领、作王的生命。彼后13-11

神兴起士师是因工作的需要,凡神验中作士师的,不但是因为他有愿意为神、为以色列民争战的心志,而且也都有了不起的本领,能够投入争战。所以对士师的要求,当然就是本领越大越好,能象参孙那样力大无穷就最好了。但是当神在为以色列民拣选君王时,却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但要有愿意为神为以色列民争战的心志,有特殊的本领,更需要在生命上也能合神心意。象大卫那样,经过磨练,受各种对付,被造就成具有作王生命的人。

就象我们刚才念的经文,要能丰丰富富进入主永远的国度,就需要在生命和虔敬的事上不断学功课,有长进。只有分外殷勤地使自己生命受磨炼受造就,把这里所提到的各种美德,一样一样加到自己的生命里,才能得到主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和他一同作王。当我们有了信心,我们能够得救,这是很多弟兄姊妹追求的目标,以为能不下地狱,罪得赦免,能上天堂就是我们信耶稣的目的,何必还要加上这样、加上那样呢?

耶稣告诉我们,他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当我们有了信心,当然就可以因信称义得生命了,但耶稣希望我们的生命能丰盛起来,这就需要加上德行等这些内容。只有当我们生命丰盛了,我们才能丰丰富富见主的面,得主的赏赐,和他一同作王。

我想这正是神愿意我们从士师记得到最重要的提醒,今天我们一方面需要象士师那样,竭力为主打美好的仗;所以我们需要学更多更大的本领,求主赐下更大的恩赐和能力。但我们更应当同时使自己的生命经过操练对付,不只停留在士师的生命表现,而是进一步,得到作王的生命,这样我们将来才可以和主一同作王。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主作工的同时,追求和主有生命的合一,让主在我们生命中掌权,使自己灵命从经历和磨炼中得到成长丰盛,从事奉中学习功课,在生命中操练自己;是我们在恩赐、能力和事奉以外,更重要的追求。

1)兴起士师是因工作需要,着重在本领。士39-10

神兴起士师不外乎两个目的,首先是对外带领以色列百姓进行战争,拯救以色列百姓脱离仇敌的欺压。士216同时也是在以色列民中有争端时作审断者,管理百姓。士44-5我们看见在大卫的时候还有士师,代上234但这时的士师只是王权下负责审断案子的一个地方官员,争战的事由王负责,和士师已经完全无关了。

从士师记的记载可知,大多士师在带领管理上并不是对以色列全民族的,只是地区性的。他们在教导上也只是建议性的,并不象当初摩西约书亚那样,可以向全民族发号施令,百姓不敢不听。由于在士师时期前来欺压他们的敌人,通常并不是对十二个支派全范围的入侵,只是在一两个支派生活的地区范围,所以士师的影响所及也往往只是在入侵地区的范围。

如果在不同地区同时有两个不同外族入侵,就可能会有两位士师在同阶段兴起,各自拯救不同地区支派的以色列百姓。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当底波拉在北方兴起的时候,珊迦正在南方作士师。士46如果你把约书亚以后直到撒母耳所有士师的年代加起来,你会发现是超过保罗说的四百五十年,我想原因就是在这些士师中,有些是两位同时在不同地区被兴起作士师的缘故。

1)士310   凡士师争战时都有圣灵同在的明证。

士师记里一共提到十多位士师,有的记载详细,有的只是一句带过,或只是提到他某一方面的工作,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每个士师在投入战斗时,都有圣灵降在他的身上;表明他们确实是神所兴起的,是出于神的差遣,所以有神的同在和帮助。虽然他们都是那么有本事,但他们的本事只有在神的手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象以笏刺摩押王伊矶伦的那一剑,固然他必须身手矫健,精通剑术,但如果没有神赐给他好机会,他不可能那么干净利落,一下子就达到目的。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古代历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相信荆轲也同样是胆识过人,而且精通剑术,但他却失败了,不是他的本领不行,而是他没有得到好机会。这机会不是本领能支配的,而是需要神赐的。

2)林后812  凡士师被神兴起都有愿作之心。

在士师记里,记载到每一位士师都非常有个性,这个性既有能被神使用的地方,也有因个性而造成的严重缺点。常有弟兄姐妹对这一点感到困惑,有这么严重缺点的人,神怎么好象不在乎,照样重用他?我想这正是作士师和作君王之间一个关键不同的地方;神兴起士师,是为工作需要,神需要能完成这一工作使命的人,不在乎这个人怎样。但当神要为以色列民选立君王的时候,神却需要寻找一位配作君王、合他心意的人,不只是外在的本领,更关乎内在的生命。撒上1314

扫罗被废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不需要君王,而是因为他不配,不合神心意。而士师即使有很严重的缺点,却没有被废的事,神只看他有没有能被神使用的那一点,可以带领百姓去攻打敌人拯救百姓,能不能完成神要他完成的任务。士614在士师记所记载的那些士师,都有愿意被神兴起使用的心志,在战斗中也都是拼命奋勇的,这就是神在他们身上所要的。

3)士331     凡士师争战时都有独特的本领。

正因为士师的首要使命是为以色列民争战,所以神对他们的要求也没有别的,就是要有本领。试看这些士师,真是个个身怀绝技,有万夫莫敌之勇。不论是珊迦的棍,以笏的剑,包括大卫甩石的精准,可以说人人都有一手。从这一角度看,今天我们事奉神,确实应当追求恩赐和能力,我们越有‘本领’,就越能多作主工。神并不否定我们所得的恩赐能力,但必须认识我们只是诸般恩赐的管家,恩赐不是礼物,得到了就成为自己拥有的财产。我们只是恩赐的管家,所以要按主人的意思去用,为主人而用,被主人使用。参孙力大无穷,但他没有为自己用,只用在狠狠打击非利士人。

今天我们每个事奉神的人都会有一点或一个方面是被神特别验中的,可能是我们某方面的知识,才干,技能。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点,不是骄傲自大,自以为比别人强,而是能甘心被神使用,尽心竭力运用我们的特长,服事神、服事弟兄姐妹,就必能蒙神的悦纳和记念。

  2)撒上1314 拣选君王是对人的选择,着重在生命。

但神对君王的人选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需要被选上的。撒上1024神对士师的人选只是‘兴起’,只是被召。士216拣选是注重在这个人,神的要求是这个人要合他心意,合乎要求。兴起则是注重在工作,根据情况需要和人的能力才干,兴起他去完成使命和任务。从士师记多次提到‘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句话可知,本书作者对王的评价是远比对士师高的。事实上神对王的期望和要求也确实是比对士师高许多的。撒下711

耶稣告诉我们: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214耶稣并不是意思被召不重要,没有用,而是意思要更好的话,应当要被选上。就好象士师都是被召的,君王则是被选上的,在神眼中,士师不是不好,没有用;但君王却是更重要,更合他的心意。

1)申1714-20    对王首要条件是熟悉神的旨意。

在弟兄姐妹中常会有一个问题模糊不清,就是到底神喜不喜欢以色列中有王?当神打发摩西把以色列民领出埃及,脱离法老的追兵时,摩西和以色列民一同歌唱说“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出1518神是以色列民的王,这是他们‘不列在万民中’的原因。民239

那么为什么神又向摩西提到关于立王的事呢?我想这是因为神知道,当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然会需要有一个王作为国家对外的象征,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所以早在他们进迦南地之前,就借摩西告诉他们可以立王。但同时神也提出作王的条件,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王必须平生熟读律法书。

这就表明以色列的王并不是独立在神之外的,而是在神之下,服从神命令的。他必须熟读律法书,知道什么是神所喜悦的,神的旨意是什么。严格说起来,以色列的君王不是可以随己意行的,他只是以色列民中执行神旨意的带头人。他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君王可以任意而行,他只是代表神而不是代替神,首先就是不可随己意任意而行;以色列民真正的王总是神自己。

2)撒上87-9     君王不是代替神而是代表神。

当以色列长老到撒母耳跟前要求立王时,神不喜悦,那是因为神知道,他们并不真是因为当时环境的需要而想立王,他们真正的动机是厌弃神作王,想借立王的机会逃避神的管理,让一个王来代替神而不是代表神。对他们来说,最好是不受任何管束,维持士师记所说任意而行的局面。但相比之下,立一个王管理还好过神亲自管理,因为神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王就可能管不了那么多,甚至还会带头任意而行。

就象耶稣降生时,不但希律王心里不安,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太23希律王是因为担心王位被抢,他心里不安还有他的道理;“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就有点莫名其妙了。我想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希律王手下,就可以逃避神的管理,在希律王手下,可以自由自在,胡作非为。现在来了一个新生王,不知是来代表神施行管理,还是代替神,可以继续在他手下逃避神的管理;因为心中无数,也就难免心中不安了。

3)王下243-4     王的好坏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

此外,由于王的主权要比士师大得多,所以神对拣选作王的人选比兴起人作士师的条件也就高得多,需要一个他能放心得下,信得过的人作王,给他掌握更大的权。神兴起士师只需要考虑他的才干本领能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任务,他是不是愿意起来争战;神的心意是在工作上。神拣选君王,是拣选一个合他心意的人,要在凡事上遵他旨意、合他心意,神的心意是在一个人身上。通过这个人,可以对全民族施加影响,使神的旨意得到全面遵行。

士师的责任是带领百姓向敌人战斗,救百姓脱离敌人的苦害,并不负教导的责任,更不承担百姓偏行犯罪的责任。我们在士师记里看到,大多士师连自己都是对神的律法认识不清楚的,神并没有对他们在这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当神有话要临到百姓时,他会另差派先知去作教导。像底波拉既是先知又是士师,士44但也有只作士师不是先知,或是先知却不是士师的,像基甸的时候,神一面兴起基甸作士师为民争战,一面又另差遣一位先知去指责百姓的罪。士68但是即使是先知的教导也只是警戒性、建议性的,如果百姓不听,固然会自食其果,受到神的惩罚,但先知和士师都没有行政处罚权。所以当他们面对百姓不听时,无法勉强他们听从教导。士217

可是神对君王的要求就不一样,他不但要带领百姓争战,也应当是遵行神旨意的带头人。所以神严格要求他必须平生熟读神的律法,以身作则,教导百姓遵行神的旨意。而且他对百姓的教导也不只是建议性,而是有实权,可以施行惩罚的。作为以色列民的王,他是有责任带好、教育好百姓的;如果百姓犯罪,神就唯君王是问,王需要承担百姓偏离真神犯罪作恶的责任。因此一个王的好坏,是决定以色列国未来命运的。我们知道以色列最后亡国,百姓被抛散在万民中,虽然跟百姓自己犯罪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君王犯罪的缘故。王对神的态度,代表以色列民在神前的表现,王和神之间的关系,决定以色列民和神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刚才念的那段经文,犹大最后逃不了亡国的命运,是因为玛拿西王骇人听闻的罪行。

4)撒下711-12  神为王建立的是他的家室。(生命)

正因为神在拣选王的时候,是着重在拣选一个人,所以当神拣选大卫时,是应许要建立他的家,意思就是因恩待他一人而恩待他全家。其实以色列民族之所以被神特别拣选成为选民,也正是因为神拣选了一个人,就是亚伯拉罕的缘故。由此可见,神拣选王的目标是拣选一个“人”,是跟这个人的生命有关,所以神真正要建立的,是这个人的家室;因为对人来说,家乃是他生命延续的实际范畴。

这是为什么王位是可以世袭,而士师则不可以,因为神兴起他只是为争战的需要,需要他的本领,和他的生命无关。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好些士师的行为表现并不完全,但神似乎对此并不那么认真理会。

5)王上127  士师可以中断,国不能一日无君。

正因为君王着重在生命,而生命是不间断的,所以君王不但是世袭,而且也是不能间断的;即使在没有什么工作需要时,也一样需要有一位君王“在位”。就象我们常说“国不能一日无君”;一般在前一位王去世前,都会作好新王接位的安排。但在士师时期,当国中太平无事时,是有可能没有士师的。只有当有敌人欺压,百姓也悔改向神哀求时,神才为他们兴起士师来。士219

3)罗517 作王的生命就是耶稣基督在生命中作王。

我们承认当我们在事奉神的时候,恩赐能力是很重要,应当追求。但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追求恩赐能力,这往往反映出我们可能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带有个人企图的错误心态。我们在追求恩赐能力的同时,更应当注意自己生命的成长和操练,才可避免象士师那样只有本领而缺乏生命见证的问题。士师不是不好,但神对我们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在有士师的本领之外,更需要有作王的生命。

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来追求作王的生命呢?刚才我们念的罗马书里告诉我们,“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他不只要作我们的救主,他更要在我们的生命中作主作王,也就是要在凡事上居首位,掌管我们的人生。一个想要和主一同作王的人,首先就当在凡事上讨主喜悦,尊主为大为圣,以遵行他的旨意为我们人生的目的。

如果我们要想在将来和他一同作王,关键就在现在能否让他先在我们生命中作王。因为如果耶稣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作王,他复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大有能力的。弗119-20这一浩大的能力,将在我们里面,改变我们的生命,使他作王的生命,成了我们的生命。这时,我们的生命就能长成满有基督身量的生命,也就是长成作王的生命,当主再来时,就可以和他一同作王了。弗413

1)提后212  着重在生命经历,为主忍受各样试炼。

圣经教导我们,要作王就得忍耐;这“忍耐”是指忍受现在为主所遭遇的一切。今天我们在世上难免会为主的缘故遭受各种冤屈,在作主事工时被人误会讥笑辱骂。我们作主事工,不论我们的恩赐大小如何,总会有一定的作工果效,这是客观的事工效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在事奉中也难免会遭遇各种磨炼试验,被人反对误会,受到逼迫患难;这是神对我们生命的造就雕凿,如果我们能甘心接受神给我们这样学功课的机会,我们在作工的同时,也就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操练和对付。我们就可以在得到作工果效的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也丰盛起来,长成作王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保罗会说“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7他传福音给别人,如果这个人接受福音,就能罪得赦免,蒙恩得救。这是耶稣作成的救恩应许,是改变不了的。但保罗为了向外邦人传福音,同时又被人误会攻击,象当时律法派信徒对他的造谣诬蔑。这时如果他一面坚持传福音,一面又能够胜过这些诬陷,从中学习功课;那么在传福音的果效之外,他自己的生命也经历‘忍耐’,就能得造就,得长进,使自己长成作王的生命。但如果他因此而发怒回骂,也照样造谣中伤那些攻击他的人,那么即使他作工的果效还在,他自己的生命却受亏损,无法长成作王的生命,结果就象他说的:“自己反被弃绝了”。

2)太1927-28  着重在奉献心志,撇下所有的跟从主。

每当我们说到和主一同作王,戴冠冕,得赏赐,坐宝座,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我们工作成绩的好坏和大小,以为这是决定我们能不能作王的衡量标准。当然我们多作主工,多为主争战劳苦,我们就多蒙主记念,也必能多得赏赐。林后96但当耶稣提到和他同坐宝座的条件时,他没有说先要为他作多少工,带回多少成绩,达到什么标准;他提出的要求是“撇下”和“跟从”。

这两方面都是主对我们心志上的要求,今天我们要和主一同作王,要紧的是我们心志上的准备,还不是我们工作上的成绩。那些有五千两才干的,可以作一个出色有本领的士师,工作上有杰出的成绩,但不一定在心志上能准备好作王,能撇下所有的跟随主。所以耶稣在比喻中称赞那位得五千两的是“又良善又忠心”,不是因为他带回的钱比别人多,是因为他心志的忠心良善,耶稣才把许多事派他管理。太2521

同样的,耶稣在另一个比喻里说到那个一锭银子赚了十锭的,不是因为他有十锭银子,就可以换十座城,这变成是用银子买王位了。耶稣很清楚的说,是为了他良善忠心的表现。路1917当然这和他赚十锭银子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赚十锭银子正是表现他良善忠心的具体见证。

我们常以为在事工中越有声望和影响,效果越大的人,将来就一定越有资格和主一同作王。其实从耶稣的教导很清楚告诉我们,今天我们预备自己作王的生命,关键是我们是否有撇下一切跟从主的心志。当然工作的果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一个真正能撇下一切跟从主的人,即使他只是一千两的才干,也不会空手回天家,至少会带回应赚的一千两。

3)启204 着重在分别为圣,不沾世俗不随潮流。

当主再来的时候,我们要和主一同作王,这是很多弟兄姐妹一心向往的事。但我们应当注意,不是只要你信耶稣,就都能作王,而是有前提的。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为神道被斩和不拜兽像、不受兽印记。今天对我们来说,要和主一同作王,就不但需要为事奉主而摆上一切,甚至是自己的性命;而且是能持守真理的原则,在面对世界各种邪恶风俗、情欲潮流时,不随流而去的人。

历来在教会中,为主殉道的总只是少数,不是人人能有机会的。但主却同时另给我们一个和他一同作王的机会,就是不拜兽像,不受兽印记。或许有人会问:这兽是指谁?现在已经出现了吗?我们不知道谁是兽,又怎么能作到不拜他的像呢?我想即使我们还不能明确回答这一问题,“不拜兽像,不受兽印记”所反映的心志,却是我们人人应当要有的,这兽可以看作是世俗罪恶潮流集中的反映,受它的印记则表明我们在面对这世俗潮流时的妥协下拜。

今天凡属主的人,应当从这世界的罪恶中分别为圣,表现出和世人不同的生命,有圣洁的生活。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但我们不属这个世界,世界是我们见证主的地方,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我们不是要和世界对立,不应故意处处地方和世事反对;但人人在做的事,我们不一定能做,人人在追求的生活内容,我们不一定可以同样追逐。我们若能作这样的自我反省,就可以知道,我们是不是在长成作王的生命。

4)士师的前辈----既有士师本领、又有作王生命。

以色列民在下埃及时还只是一个七十人的大家庭,以后虽然生养众多,并且繁茂强盛,出17但在埃及只是为奴的地位,并不是独立的民族,所以从来没有自己的领袖。他们所谓的官长只是埃及人指派的奴工领班,并没有实权。出514直到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以色列成为独立的民族,摩西才是他们民族第一位真正的领袖。

1)如同君王的摩西。        117-18  

摩西虽不是君王,但他在以色列民中享有绝对的威望,就如君王那样,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当以色列民悖逆神的时候,他有权下命令把这样的人杀了。民255当有人违背诫命的时候,他可以下命令把那个人用石头打死。民1535-36在他以后,约书亚在百姓中也享有同样绝对的领导权,各支派的首领也都承认这一点。他们二人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都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士师但超过士师,不是君王但如同君王。只是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律法也没有定下选立领袖的规则,所以约书亚以后就不再有能如此号令全民族的领袖人物。

     A、士师的本领---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722

虽然摩西在以色列民中贵如君王,但他在争战中也和一切士师一样,是身先士卒,经过无数次战争的,他是具有士师那样过人本领的。当他最初四十年生活在埃及皇宫时,不但学尽了当时埃及的一切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而且从他三拳两脚就把一个埃及人打死,可以知道他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呢。后来他能赢得妻子,也同样是因为他武功了得的缘故。出216-17

     B、作王的生命---在旷野接受生命的磨练。民127-8

虽然当时他已经具有士师的本领,但神知道要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还不只是和敌人争战,更有管理上百万百姓的重任,这就需要他更进一步,具有作王的生命才行。所以神把他送到米甸旷野,在那里渡过了他人生中第二个四十年。他天天面对着一群羊,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消蚀着他的雄心壮志,以为就将如此渡此一生。诗9010其实神正借着这样的环境,使他生命经受磨练。四十年后,神知道他已经十分谦和了,他的生命已经操练到可以担当以色列民族独立后第一个如君王般的领袖职份了,这才召他出来,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

2)不以权谋私的约书亚。      28-9

摩西以后,神兴起约书亚接替他的职务,也享有和他同样的威望,是受到全民族普遍尊敬的公认领袖。在他以后,一直到大卫被膏立为王,以色列中就不再有这样具有全民族绝对威望和实权的领袖。

     A、士师的本领---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得地为业。  1123

约书亚从年青就追随在摩西左右,一生经历无数次的战斗。从出埃及以后,他就经常是投入实际战斗的带头人。出178-10摩西去世后,以色列民进迦南为得地争战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他也忠心出色地完成了这方面神给他的托付和使命。当时以色列民初进迦南地,四围强敌环视,迦南各族为自身生存和利益,必然要置这一新来民族于死地而后快。但以色列民在他带领下,南征北战,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不但为各支派赢得产业,在他还活着的日子,也为以色列民争得一段时间的太平。不用说,他的一生是如士师战斗的一生,他具有士师的本领是毋庸置疑的。

     B、作王的生命。   

但从约书亚身上给我们看见的还不只是他的骁勇善战,更是他生命中杰出表现留给我们感人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作王的生命。

     A)书1949-50    为自己选择产业在偏僻山北。

约书亚是负责为以色列民分地业工作的,按照今天社会惯例,他完全可以在以法莲地中,选一个最好的地方,作自己的产业,为自己子孙作最好的安排。可是他所选的却是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烈,一个偏僻无名的小地方,而且还是在山的北边。通常人都喜欢山的南边,因为向阳,气候物产都远比北边背着太阳强。我想约书亚不会不懂这个简单道理,但他却为自己和子孙拣选了一个山北的小地方,可能是其他以法莲人拣剩下来,没人要的地方。

     B)书2415 给子女留下产业是‘必定事奉耶和华’。

摩西的子孙因为是利未人,所以虽不是祭司,在以色列民中,还多少可以有一点特殊照顾。约书亚的子孙就只是普通的以法莲人;而且圣经虽然有提到过约书亚祖先的家谱,但没有提到他儿女的名字。代上727这不是他没有子孙,因为他清楚告诉我们: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他没有帮儿女出头扬名,没有为他们作任何安排,使他们能在以色列民中享有特殊地位。他儿女可能都跟着他住在穷乡僻壤,成了朴素的山地乡下人,但他留给子孙的,却是最美好的财产:事奉耶和华,过敬虔的一生。

他从年轻时追随摩西左右,以后接替摩西的工作,一直到去世,这么多年在神面前,和迦勒一样,也是心志没有改变。由于他的工作总是在摩西的威望和余荫之下,以至我们很容易忽略他本人的种种优点。这种在事奉中谦卑忘我的无私心志,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庭谋私利,真正见证出一个全心全意事奉神、服事百姓的仆人应有表现。当我们和他站在一起的时候,能不感到汗颜!

3)另有一个心志的迦勒。      1424

在士师记一开始,除了指出以色列民堕落的根源外,特别提到迦勒的事迹。虽然他没有被称为士师,但显然在以色列民心目中,他是可以和约书亚并列的领袖人物。唯有他和约书亚,是在他们那一世代的人中,能进迦南地的。

     A、士师的本领---最终实现战胜亚衲族人的心愿。士120 

士师记里特别提到迦勒分得的地业是在希伯崙,和他从那里赶出三个亚衲族长的事迹。当摩西在旷野打发探子去迦南地探路时,十二个探子中,迦勒是带头安抚百姓,鼓励大家上去得地的。民146-9只有他和约书亚忠于神的命令,敢于顶着全会众悖逆的潮流,冒着被石头打死的危险,坚决主张遵照神的命令,上去攻打长得高大的亚衲族人;并且宣称只要神愿意,他们不过是我们的食物。如今神特别把亚衲族人的地赐给他,使亚衲族人真作了他的食物。当初他深信不疑依靠神必能打败比他们高大的亚衲族人,由于以色列民的悖逆,这一心愿没有能实现。如今他的信心终于得到神的成全,他的心愿得到了实现。当然在实现过程中,经过一番恶斗是免不了的,他的勇气和本领是不在士师之下的。

     B、作王的生命---四十五年专一跟从神心志不变。书1410

但迦勒在圣经里被神肯定还不只是因为他能顶住潮流,坚定愿意遵行神的吩咐,上迦南地争战;更是因为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神,而且这“另有一个心志”竟持续了四十五年之久,这是何等难能可贵的见证。

今天在教会里事奉神的人中,能四十五年如一日的,实在不多。常见有些事奉神的人,一时间大有恩赐能力,大发热心作主事工,但过不了多久,就在教会中消沉下去,销声匿迹,再也听不见看不到了。有的是兴趣过去,改作其它事情;有的虽然仍想保持当年风华,但明显心力不继,恩赐能力不再。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某方面的失败,或是失去追求心志;或是在神前骄傲自大,偷窃神的荣耀;或是在钱财女色上出了问题;或是自以为已经富足,只想吃老本,没有新的亮光;或是有了一点成绩就自高自满,懒惰懈怠,从在前落到在后。要能够像迦勒那样说“我的力量那时如何,现在还是如何”,实在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求神怜悯我们,使我们都能像迦勒那样,有忠心不变的心志,直到见主面的时候。

 

                 4、先要有被召、才能有选上 2214

可能有人因此会想,既然作士师不如作王好,那就直接追求作王就是了,何必还要查考士师记,效法士师呢?确实,和主一同作王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士师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但今天我们都正在为此装备自己、装扮自己,谁都还没有达到作王生命的标准。我们既要像保罗教导提摩太那样,追求有圣洁生命的表现,但也不要忘了保罗同时嘱咐提摩太的话,要竭力为真道打美好的仗。提前611-12如果今天我们连美好的仗都不想打,那只是表明自己连神的呼召都拒绝,又从哪里来‘选上’的机会?

就像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这几位士师,他们既有被神使用的一面,也有惊人的缺点。但他们都是甘心为神竭力争战的,经过争战,使自己生命被雕凿成作王的生命。所以有一座城为他们预备,他们有和主一同作王的应许。来1116

凡要被选上的,首先至少应当是被召的;没有被召,哪里来选上呢?以斯帖没有先被送入宫中,哪来被选上作王后的机会?我们应当在事奉上,用自己的恩赐才干作出成绩,竭力为主打美好的仗;同时也注意自己生命的对付和成长,求主帮助胜过自己个性上的各种缺点和失败;这样才能有一天与主一同作王。这也就是我们查考士师记的目的,既要效法士师能被神兴起,用我们的恩赐才干为神争战,也要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从生命上操练自己,准备有一天可以和主一同作王。

在士师记里,我们发现没有一位士师是十全十美的,当我们在看的时候,有时我们还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神要拣选这样的人为士师。其实我们比他们也不见得好到哪里,我们有谁敢说自己已经十全十美了呢?如果只有十全十美的人才配为神作工,那么还有谁敢去作主工呢?这不正中了魔鬼的诡计,达到他拦阻神事工的目的吗?但我们却必须在事奉中不断操练自己,提高自己生命的表现。将来有一天我们会十全十美的,就是我们和主一同作王的时候;不是靠自己能作到,而是因为有主来改变我们。当我们身体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旧人在我们里面就毫无所有,我们全人都成为新人,这时我们就是十全十美的,并要和主永远在一起,和主一同作王。

今天正是我们竭力追求合神心意的时候,虽然这是主耶稣要作成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却应当要有如此追求的心志,表明我们的愿意和渴慕。林后812

1)代上283     大卫在作王前是不断争战的。

大卫是合神心意的,是被神拣选作王的,可是在他作王之前,他的人生是先经过不断磨炼和争战的。从他年青开始,他就在放羊的生涯中,锻练出一身本领,练就甩石的功夫,矫健的身手。撒上1734-35以后又在扫罗的追杀下,多年生活在旷野,经历各种艰难危险的困境。登上王位后,他更是东征西战,制服周围敌人,才使以色列国得到统一和空前的强盛。综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和士师一样争战终生的。但他更是在争战生涯之外,在扫罗的追杀下,生命不断受对付;又经历极大的失败,从失败中回头;经过神多方的雕琢磨练,才造就出作王的生命,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2)林前311-15 今日建造是决定将来基业的。

今天正是我们为主竭力作工争战的时候,不但我们作工的效果会随着我们,我们今天的一言一行,更是构成将来天上基业的材料。从刚才所读的经文可知,我们今天在世界上所作的一切事,所说的一切话,除了在地上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影响外,在天上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建造效果。有的是金银宝石的建造,有的是草木禾秸的建造;不用解释大家就都明白,什么是经得住火试验的建造,什么是属于金银宝石的建造。我相信今天我们凡为主所作的一切,都是金银宝石的,是经得起火试验的;凡为自己所作的一切,即使表面上也能给教会和事工带来一定正面影响,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在天上为我们存留的,却可能是草木禾秸的建造。就是保罗说的,我们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3)林前48   不是心想作王就果真作王了。

保罗在这里特别提醒哥林多的信徒,不是你心想作王就可以真的作王了。哥林多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大城市,那里的信徒见多识广,当时教会中的名人,象彼得亚波罗巴拿巴和保罗都到过他们那里,他们都认识,因此也懂得许多道理,熟悉教会中的许多事情。以至使得那里的信徒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足够作王的条件;何必再要象士师那样辛苦争战作工呢?舒舒服服等主再来时直接作王就是了。

从保罗对他们的提醒,表明保罗并不同意他们这样的想法,自以为可以作王的不一定真能作王。如果我们把这段经文看下去,就可以知道,保罗是怎样为将来能和主一同作王而准备自己生命的。他特别指出,现在我们应当是象一台戏,经历各种艰难,为主名受人唾弃,到处作工教导人;这样我们将来才能和主一同作王。林前49-17

今天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错误的教导,叫我们不必到处忙于作工,主并不要我们为他作工,只要安安静静在主面前,享受主的同在,和主有亲密灵交,将来就能和主一同作王了。甚至有人教导说,作工是忙外面的事,我们追求里面的事,是和主“直上直下”的关系。又说在会幕里事奉,如果是在圣所,就有做不完的工作,但如果进入到至圣所,在那里就不必作工了。追求至圣所的属天生活,安静和主灵交才是最高的灵程表现。

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确实吸引一些人追求,以为是找到一条可以轻省作王的捷径。他们想作王的心意是好的,但只想作王而不想争战,恐怕跟圣经全备的教导并不相符,一厢情愿作王不一定真能作王。从圣经更多明确的教导可知,今天正是我们尽力争战的时候,将来作王的荣耀,是和我们今天争战的忠心程度直接有关的。主对我们的要求是忠心良善,如果不经过争战,又从何表现我们对主的忠心良善呢?

 

                         二、堕落   11-36

士师记一开始就是讲到以色列各支派在得地过程中的堕落和失败。除了迦勒在得地时最有见证,赶出三个在他们看来难以胜过,高大的亚衲族长;其他各支派都没有能把各族居民赶逐净尽。以至整个民族走向堕落,造成他们民族无法避免的长期苦难历程。

 

                     1、堕落的根源。士127-25

这里提到三方面的问题,是造成以色列民堕落失败的根源,也是给我们今天非常实际非常重要的鉴戒。如果以色列民因为在这三方面的失败而导致神的惩罚,那么我们也不能例外,如果我们有这三方面问题存在,也无法避免同样的结果,遭受神同样的惩罚。

1)不遵神命除灭异族。(是逐出不是追杀)士127-33

士师记在记载各支派得地为业时,首先就指出他们都没有按照神的要求,把当地居民彻底赶走。这是造成整个士师时期‘平安、堕落、受欺、悔改、得拯救’周期循环的根本原因。这一失败带来的更长远影响,则是以色列国家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败灭亡,百姓被抛散在万民中。难怪当神打发使者责备他们,并且宣告不再赶出当地居民的决定时,他们放声而哭。士24他们实在应当大哭,因为这对他们民族的未来,影响实在太大了。

1)士22-4  方法改变(留下各族)但神原则不变。

当他们进迦南地的时候,按神的要求和安排,他们应当把当地的各族居民全都赶逐净尽。这并不是神心胸狭窄或生性残忍,容不得当地各族居民,必要斩尽杀绝;而是因为当时迦南地的宗教和风俗乃是多神和淫乱的偶像崇拜,跟神对以色列民的要求“拜独一真神和过圣洁生活”是完全针锋相对的。神知道按照人的本相,是很容易受多神和淫乱风俗的影响。为此,神要他们把这些当地部落赶逐净尽,正是为了减少他们受这方面试探引诱的机会。

而且神并没有要他们把这些原始部落追杀净尽,这些部落是可以迁移到迦南地以外去生活的。这种情形在三千多年前(当时中国是商朝)原是很普通的做法,当时各民族都以游牧为主,彼此间争地夺业,搬迁寻地,强来弱避的情况,是很普通,也是经常发生的。摩西也记载到亚摩利王从摩押和亚扪人那里夺地为业的经过。民2126可见这种彼此间攻打争地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当时并没有像现代这样明确的领土完整、疆界主权观念。

由于他们没有彻底赶出当地居民的坚定决心,神在安排上作了重大改变,不再勉强他们把各族居民赶逐净尽,而是容许这些居民留下,住在他们中间。这不是神对他们不听命的妥协,而是因为他们不愿听命而给他们今后是否听命的考验。本来神的意思是体恤他们的软弱,如果他们能赶逐这些外族居民,就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少受试探引诱,也就可以少失败。如今由于他们不要,神的方法改变了,容许各族居民住在他们中间,但神的要求没有变,他们还是不能随从各族拜偶像的恶俗去行,只能他们影响各族居民,而不容许各族居民影响他们。实际上这些居民成了他们是否遵行神旨意的考验,既可能作他们的奴仆,也可能成为他们的网罗。

(2)士3:5-6    究竟应当谁住在谁中间。

为什么以色列民和外族同居,总是以色列民容易受他们的影响,而他们却不那么容易受以色列民的影响呢?就是今天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要影响世界不那么容易,我们受世界影响却容易得很。这不是因为神不如偶像,胜不过世界,关键是在人的肉体,是人里面肉体没有被治死的缘故。我们的肉体总是贪爱世界,倾向世界的。当时迦南各族的假神信仰属于纵欲宗教,正符合以色列民肉体的倾向要求。就好象今天世俗的一切作法,物质引诱,也正符合我们肉体私欲的倾向。当我们还生活在肉身之内,我们顺着旧人的本性,体贴自己的肉体,就必然比胜过肉体要容易得多。

教会应当是和神立约,要像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的;应当凡事尊神为大,讨神喜悦。如果和世界立约,迁就世俗潮流,就会失去真理原则,迷失见证方向。有人以为只有和世界打成一片,才符合时代精神,可以作时代的光;这是片面的观点。今天我们确实不应当因为神从世界把我们选召出来,就以为应当脱离现实,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我们的地位不再属世,我们的使命却是在这世上的。应当像以色列民在迦南地和各族相处在一起的时候那样,不是受他们的影响,而是去影响他们;不是我们住在他们中间,而是他们住在我们中间。我们要把人带到神面前,而不是和世界妥协,随世界而去。

     A、应当是主人的竟变成外人!     11

我们有没有注意在 士35的那个“竟”字,意思很清楚,神改变的作法,是容许外族人住在以色列民中间,但结果竟是以色列民住在这些人中间。这不是咬文嚼字,谁住在谁中间是有主客地位互换关系的。是以色列民得到迦南地,作迦南地的主人,还是他们到迦南地在当地居民中作客居住,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并不只是为要争作主人,而是决定谁影响谁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神容许外族人和他们同住,是要外族人住在他们中间,受他们影响,被带来认识神;不是叫他们去住在外族人中间,随外族而去;神这样要求是十分明确的。

当犹大亡国后,耶利米所写的耶利米哀歌,一开始就接连两次用“竟”这个字,反映出先知的失望和悲哀。当国家灭亡后,一切都跟应有的情形相反了,应当是主人的,结果成了外人:应当是我们的产业,结果归了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与外路人,我们出钱才得水喝,我们的柴是人卖给我们的。哀52-4

当以色列民住在各族人中,放弃了他们应当掌握的主动权,以至不是各族人随从他们敬拜真神,而是主客换位,以色列民接受他们的影响去拜假神。当他们和各族居民同住,彼此通婚是难免的事;但如果是各族人住在他们中间,通婚后就能把各族的人带到神面前。申2110-14但他们却通过彼此通婚,随从各族的人拜偶像,去事奉他们的神,也就好象是作了亡国奴,被各族人同化。

     B、和世人交往应当谁影响谁?     林前922

这个问题也同样严重存在今天的教会中,不少弟兄姐妹对此认识模糊,对谁住在谁中间不以为意。大家光注意到,既然教会的使命是要在世人中为主发光作盐,所以只要能和世人交往,好象就是完成教会使命的第一步。但如果在和世人交往时,教会不是在影响世界,而是受世界影响,委曲求全地和世界妥协;结果就不但不能把人带到主面前,还可能因丧失真理原则而失去应有的见证。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保罗的意思不会是向小偷就做小偷,向赌徒就做赌徒,向酒鬼也做酒鬼。当我们和他们交往的时候,我们是希望影响他们,带领他们认识神,不再作小偷、赌徒、酒鬼。虽然不能勉强他们,但如果我们自己连原则立场都没有,见证方向都模糊,主动权都放弃,这不正成了去住在他们中间,跟着去做小偷和赌徒?

现在还想过与世隔绝,隐士式生活的人,恐怕只有极少数了;但当我们和世人交往的时候,却确实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可能:被世界同化,随世界的潮流而去,或是进到他们中间,把他们带到教会来认识真神、接受救恩。究竟我们是在怎样为主作见证,为主发光,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反省的。

      C、雅亿榜样说明“谁住在谁中间”的重要。士116

在底波拉和巴拉为士师时,那次跟迦南各族联军的战斗异常激烈,最后以色列民取得彻底胜利,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雅亿把迦南联军的元帅西西拉杀死。士49雅亿的丈夫是基尼人,圣经里特别提到,他们是随着犹大支派,住在犹大民中的。雅亿有可能是基尼人,或是以色列人嫁给基尼人;不管怎样,对这个家庭来说,正因为是住在以色列民中,所以到关键时刻,虽然耶宾和西西拉也是朋友,雅亿能坚定地站在以色列民一边。

2)忽略对下一代教育。        26-10

当约书亚和他带领一起进迦南地的那一代人还在的时候,这种偏离神的情形还好一点。到下一世代兴起时,因为对神没有认识,整个社会偏离神的行为就越发不可收拾。圣经把这一世代称为‘别的世代’,好象和过去的那一世代没有关系,其实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指他们的子孙后代,已经对神完全没有认识,好象“别人”了。

1)申13       必须向下一代重申神命。

当以色列民进迦南地前,老一代的百姓都已经在旷野倒毙得差不多了;剩下年纪最大的,在出埃及时还只是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经过四十年旷野的漂流生活,这时年纪也不过五十多岁。更多的是四十以下,在旷野出生的人,对出埃及时神的作为没有直接认识,对神的拯救和作为并不清楚。所以摩西在离世前,特意召聚这些人,把神为自己民族所行的一切事,向他们再述说一遍,这就是申命记的内容。可惜以色列民没有把这优良传统继承下去,把神的作为代代相传。

所以神在这里指出,当时以色列民第二个失败根源,就是因忽略对自己子女的教导,使下一代人成了“不知道神的别的世代”。当时进迦南地得产业的那一代以色列民,由于摩西在他们进迦南前重申神命,这些人自己在旷野也经历过神的怜悯和拯救,所以对神还有一定的认识。可是他们在进了迦南地后,忙于得地为业;得了产业后,心思全在安居乐业的安排打算上,只关心子女肉身的好处,置子女的灵命需要于不顾。所以到他们子女那一代,物质条件是改善提高了,对神的认识却失去了,似乎是爱护下一代,其实是害了下一代。

弟兄姊妹,这是不是也正是今日教会的情形?现在大多弟兄姊妹在生活条件上,都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弟兄姊妹,大家忙于向钱看,忙于买房子,置产业,为子女前途作尽可能好的安排,让他们受最好条件的教育,但为了他们的信仰和灵魂,又作了些什么呢?

2)出1010-11      下一代关系到民族未来。

今天我们要注意对下一代的教导,带领他们认识神,还不仅是关系到这些孩子个人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教会的未来,教会能不能后继有人,把所信的道代代相传下去。

当摩西要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时候,法老尚且知道要争取下一代,不让摩西把妇人和孩子带走。照理,法老要的,是他们为他做奴工,应当要把壮年人留下才对。妇女孩子既不能作奴工,留下又有什么用?为什么法老却允许壮年人走,妇女孩子则要留下呢?这正是法老聪明的地方,他知道留下妇女孩子就等于留下壮年人,这些人就是到了旷野,还是会回来的。如果让妇女孩子走了,那么这些壮年人是怎么也留不住的。连法老都懂得争夺下一代的重要,我们却这样大方,放任我们的下一代自生自灭,只希望他们在今生有安逸的生活,不认真教导他们从年幼时就认识神。

可能有人认为现在是开放社会,应当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我们不要上魔鬼的当,社会时尚的观点和盛行的做法并不等于就是真理,不是必须仿效遵循的。孩子需要受教育,我想这是没有一个作父母不同意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有合宜的教导,就能帮助他们作出正确选择,走上人生正确的道路,这是一切作父母的责任。一味的强制压服固然不妥,但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却是不可少的。箴226而带领他们从小认识神、敬畏神,知道一切都是神的怜悯和恩典,更是在一切教导中最要紧的内容。箴910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地后,没有经过多少年就偏离正路?问题就是发生在第二代身上。今天魔鬼正在跟我们争夺下一代,他的目标正是放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如果我们放弃对下一代的属灵教导,教会因此而后继无人自然消亡,这正是魔鬼的诡计。这实在是对教会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弟兄姐妹特别加倍的注意。

3)提后22    教导下一代是作主工人的条件。

保罗特别提醒提摩太,栽培年轻一代同工的人选,应当是‘忠心能教导别人的’。我们应当向主忠心,具体的表现就在忠于主的嘱托和事工。在主的嘱托里,不能少的就是要教导下一代。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教会的圣工才能前赴后继,代代相传。

在文化革命的年代里,有些弟兄姐妹只敢自己暗暗相信耶稣,连在子女面前,也从来不敢暴露自己的信仰,更不要说带领孩子信耶稣了,就怕孩子信了耶稣影响前途。记得文化革命后,那是许多年来对信仰管得最松的时候,在一次聚会中,见到一位弟兄带了自己的孩子来参加,那些孩子都已经是十多岁的青少年了。聚会完了,我听到这几个孩子问父亲,这么好的信仰,为什么以前没有告诉他们?这位父亲不告诉他们,还以为是爱他们,是在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呢。

现在很多弟兄姊妹在物质生活条件上,比过去是有了大大的提高改善,对子女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到了不惜工本的地步;可惜这只是今生的教育,知识的教育,对信仰的教育却常常忽略了。总以为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安排最好的出路,留下最丰厚的财产,那就是爱子女的表现。又有多少人能像约书亚那样,为子女留下的,是“全家事奉神”的教导呢!我们关心孩子,为他们作教育生活前途安排,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我们对子女的关心只限于今生的事情,好了还要好,却忽略了他们灵命的需要,没有认真引导他们走永生的道路,这是对子女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造成他们人生最大的损失。

3)随从外邦各种恶俗。士211-15

从前面两个堕落根源,必然也引出第三个堕落根源,就是随从外邦的各种风俗。神并不是反对一切风俗,但有些被神称之为恶俗,早在他们进迦南地之前,就严厉警告不可随从的。利183如果他们既不赶出迦南各族的人,又不认真教导自己的下一代子女认识神、敬畏神,那么当他们和各族人共同生活时,怎么可能不受这些假神偶像的迷惑,又凭什么去抵制这些恶俗的影响呢?

1)出3415-16  这是一场信奉独一真神还是多神淫乱宗教的争战。

神拣选亚伯拉罕,正是要他在已经又一次堕落的万民中分别出来,事奉独一真神。当以色列民出埃及,成为独立的民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一个事奉独一真神的民族。向来所有民族都是信奉多神的,他们在信奉本民族的神同时,也承认其他民族信奉的神,不过自己的神是主要的大神。但对信奉独一真神的以色列民来说,除了自己所信奉的真神,没有别神,都是假神。所以神在他们出埃及时,就严严告诫他们,不可随从外族去行拜偶像的事。这是独一真神信仰和多神偶像信仰的针锋相对。

不但如此,当时迦南地的偶像崇拜,是属于肉欲崇拜,把淫乱作为祭祀偶像的必要行为,这跟神向以色列民提出的圣洁要求又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彼此之间又是律法规条和迦南恶俗的针锋相对,十诫道德观和纵欲淫乱理念的针锋相对。加517神知道这可以成为他们民族一切苦难的祸根,所以从一开始就严严告诫他们,千万不要随从这些勾人心魄的恶俗。申2916-21只有在进迦南地时,彻底清除断绝这些恶俗,才可能免受这些恶俗的影响和引诱,不至于因此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2)士211-12 这是一场民族合一还是分崩离析的生死存亡争战。

当时迦南地各族不但盛行淫乱仪式的偶像崇拜,而且偶像名目众多,各族所拜的并不尽同。这里说到他们事奉“诸巴力”,表明光是巴力,就有很多种。当以色列各支派在得地时,大家是分散在迦南不同的地区得地,接触的当地土族并不相同,各族人所拜的偶像也并不尽同。而当时以色列还不是一个统一国家,十二个支派之间,并没有牢固的整体观念。所以如果各支派和就近的外族交往,随从他们的风俗,行拜偶像的事,结果各支派不但是被同化,而且还被同化得各不相同,拜不同的偶像,行不同的风俗,民族自身的特性完全消失,最终导致民族的分崩离析,被当地各族分割吞灭。所以对以色列民族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民族生死存亡斗争。

3)加517     这是一场体贴肉体情欲还是钉死旧人的属灵争战。  

凡恶俗都是因为促使人放纵情欲、体贴肉体,才被神称为是恶的。当他们和异族混居时,从自己肉体出发,难免会对这些恶俗感到有无限吸引力。这样,当他们不好好教导子女认识真神,到了下一代,就根本对神没有印象,又怎么会遵行神旨意呢。没有敬畏神的心,不知道克制自己的肉体情欲,自然很容易就会随异族的恶俗而去了。

对我们今天教会来说,这也是同样严重的问题。迁就世俗,随从潮流,还以为是有时代见证,符合时代精神,表明教会有时代气息。如果有人指出一些世俗潮流不符合真理,不应接纳,就会被指责为顽固迂腐,与世隔绝,脱离实际,只追求来生而忽略今生的责任等等。但这样的指责并不公平,因为不与世俗为伍并不就是拒绝社会上一切风俗习惯,而是不能无原则的接受引用。不应抱着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部拒绝这种极端想法做法,应当有分辨有原则的作出选择。当社会上风行的潮流不符合圣经真理原则要求时,我们必须坚决拒绝,即使大多数人都赞同,都在这么做,也没有妥协让步的余地。

在浪子比喻里,父亲虽极其不愿儿子离家,也没有因为要留住儿子不出走,就迁就儿子的要求,降低家规门风的要求。可是今日却有教会为了怕人不来,怕人离开,就置真理原则于不顾,置圣经怎么说于不理,擅自更改福音内容以求妥协,降低‘信仰的底线’,只求浪子能够留下,以为这样就是工作的成功。以至在有些教会里,似乎热闹,却成了没有悔改浪子的安乐窝,人人自我安慰,现在任意妄为,将来在天上还可以永远纵情作乐;真是何等危险得罪神的认识。

求神帮助我们常常借这三个堕落根源反省自己,有没有治死我们肉体的邪情私欲,有没有远避违背真理的潮流恶俗,有没有带领年轻一代尊神为大,以神为乐。否则难免会蹈以色列民的覆辙,在恩典中堕落,在安逸生活中离弃神,把教会带到世俗的路上。那么以色列民族在士师记所记的处境,以色列国家在历史中经历的苦难,正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

 

                          2、历史的循环。士216-23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士师时期概况的总结,以色列民从蒙恩得平安的处境,因堕落而受敌人入侵,又因悔改而得神怜悯,兴起士师拯救他们,使他们再得享平安,可是他们在平安中又一次堕落。这里既显示了以色列民的败坏,也彰显了神的慈爱怜悯。

1)周而复始:堕落---受欺---悔改---蒙救---得安---堕落。

1)来311     神原来的意思不是循环而是得安。

整个士师时期,以色列民就是在《堕落---受欺---悔改---蒙救---得安---堕落》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当神带领他们进迦南地的时候,是要他们能进去得安息,并不是要他们过这种历史循环生活的。这循环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不但他们的祖先因为不愿进去,没有得到这安息,就是这些进了迦南地的以色列人,也因为在安逸生活中堕落败坏,因随从外邦人行可憎的事而得不到神给的安息,陷于这样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中。来48

2)耶2911   遭受灾难根源还在自己的罪。

每一次循环都是因为百姓堕落而造成的,这是这一历史循环的起点。神的计划是盼望他们进迦南得产业,在那里得享长远安息。他们遭受敌人欺压,并不是神的意思,而是他们自己背离神得罪神的结果。但是当他们能认识自己的败坏,向神悔改时,神还是有恩典有怜悯,为他们兴起士师施行拯救,这是每次循环的转折点。

每当社会上遭遇什么灾害苦难时,常听到有人埋怨神,为什么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把事情发生的责任归诸于神。其实这完全错了,今天世上所发生的事情,并不都是神的意思,很多是人自己造成的,是人罪恶的连锁反应。就象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遭到外敌入侵,不是神要打发这些外敌来欺负他们,是他们自己背离神,犯罪作恶,把敌人引来的。今天社会上的许多苦难,也都是因为人自己罪恶行径造成的连锁反应;可是人在面对这些苦难时,不但不知道自省,还埋怨神,甚至亵渎神。启1611社会上人不明白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不认识神;可是连有些弟兄姊妹竟也是这样不明白,以为一切灾害苦难临到我们,都是神的意思!

当耶稣复活的时候,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已经赐给他,当然也包括这世界的权柄在内。而魔鬼原是这世界的王,当耶稣钉十字架的时候,魔鬼是受了审判,他已经不再是这世界的王。约1231可是这不等于他就不能再在这世界上兴风作浪;在他还没有被丢在火湖之前,他仍然可以用他最后的一点点时候祸害人,这正是今天世上一切苦难的罪恶根源。就如在大卫被膏为王和实际作王之间,还有一段时间是扫罗继续占据王位的,他是轻易不肯交出王权的。当然在神眼中,他只是一个篡位者。这正是今天魔鬼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情况。

3)加67-8    这是我们各人属灵经历的写照。

这一个循环,也是我们信徒在神面前非常具体的写照。我们的一切败坏不是神造成的,是我们自己情欲种子所长出来的果子,是我们体贴肉体的必然结果。我们什么时候顺着肉体行,我们的灵性就堕落,我们的灵命就软弱失败,陷在罪的权势下,在魔鬼的掌控中。但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肉体和肉体的邪情私欲钉死在十字架上,顺着圣灵行,认识自己的罪,悔改归正,这时主必怜悯我们,使我们从失败光景中起来,重新得力,我们的灵命也就再得长进,走向丰盛。

神不希望以色列民陷在这样的历史循环里,他为以色列民的安排是进迦南得安息。对我们的灵命来说,神也同样不希望我们经历这样的循环,他为我们安排的也是在主里面享安息。来49所以我们应当从士师记得到鉴戒提醒,不要像以色列民那样任意而行;在受到神惩罚时,赶快向神悔改回头,求神怜悯施恩。虽然我们信主后都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我们应当求神,使我们失败的时间越短越好,得平安的时间越长越好。

     2)每况愈下:全民同心---同工同心---全家同心---独木难支。

整个士师时期经历了很多次这样历史的周期,但如果我们对这些周期作进一步的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周期的循环还不是完全同样的重复,而是每况愈下的周而复始。也就是说,以色列民的堕落败坏是一次比一次厉害,他们任意而行的表现是一次比一次严重,他们悔改归神的愿望是一次比一次微弱。如果用一个螺旋形来比喻的话,那是一个急转直下的螺旋,象一个倒立的圆锥体,一圈比一圈小,一圈比一圈往下沉。这种每况愈下的具体表现就是:全民同心---同工同心---全家同心---独木难支,到参孙的时候,这个历史周期再也循环不下去了,士师的事迹在士师记里也就到此为止了。

1)士423     全民同心制服敌人。

在本书第一章里,犹大和西缅还能够相互帮助去攻打敌人,一起得地为业。士1317(何珥玛是西缅的地业。书194)当神的使者责备他们的时候,他们还会放声痛哭。士24以笏的时候,他吹起角声,以色列人就随他下山,同心击杀摩押人,不容一人逃脱。士326-28到底波拉的时候,她和巴拉、雅亿之间彼此同工,配合无间,大多以色列支派都能投入战斗,把强大的敌人制伏。但从底波拉和巴拉所作的歌里可知,当时的以色列百姓中,就已经有几个支派拥兵自重,没有参加到战斗中来。士515-17

到基甸作士师的时候,各支派间的不同心就更明显了。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支派的人和米甸人争战时,以法莲人不但按兵不动,到战争过后还倒过来责怪基甸没有通知他们,想以此掩饰不参战的行为。当基甸追赶米甸两个王的时候,疏割和毘努伊勒人连举手之劳的配合也不愿意。士86-8这两处地方都是属迦得支派的产业。书1327

耶弗他的时候,以法莲人又一次故伎重演,当基列人(属玛拿西在河东的半支派)拼死与亚扪人争战时,他们袖手旁观。到亚扪人被打败后,他们又去与耶弗他争吵胡闹,而且还讥笑咒骂。可惜这次他们碰到了硬钉子,耶弗他没有像基甸那么谦和,而是把前来闹事的以法莲人杀得一个不留。士121-6虽然以法莲人的行为确实可恶,但为了几句风凉话就毫不留情地击杀自己兄弟支派,也未免过分。但这也正说明,当时以色列十二支派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毫无亲情,一切都以武力相向的地步。

在士师记最后记载的事例里,有更厉害的兄弟相杀,作法更是到斩尽杀绝的地步,几乎造成以色列中缺一支派的事。士213这一事例虽记载在本书的最后,但从当时大祭司还是非尼哈来看,这应当是发生在士师时期的早期,从此开了兄弟支派之间一言不合刀兵相向的先河,相互间的关系甚至比跟外邦人都不如。

如果我们愿意谦卑反省的话,就会发现今天在我们弟兄姐妹中间,这样相咬相吞的情形也并不少见。为了一言不合,一点看法不同,彼此间造谣诬蔑,恶意中伤,那种无亲情不解冤的狠毒,可能连外邦人都自叹不如,也是我们前辈教会和弟兄姐妹中少见的。不但如此,弟兄姊妹在和外邦人交往的时候,倒能刻意迁就,甚至委曲求全,想用好的见证行为赢得他们归向神;但在对待自己弟兄姐妹的时候,竟可以成了完全另一个人。上几年在我国家庭教会中,为了在教义上不同的理解,可以彼此相咬相吞,形同水火;这种情况实在应当引起我们的反省和深思。

2)士103-5  全家同心勉力支撑。

这里提到的睚珥,还有在第十二章提到两位士师,伯利恒人以比赞和比拉顿人押顿,圣经没有提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有众多子孙,庞大的家庭。这似乎是告诉我们,当以色列全民族不能同心的时候,神兴起一个同心的家庭来遵行神的旨意,作神的事工。因着一个家庭同心,神也就施恩怜悯整个以色列民族,借一个家庭同心奋战而打败敌人。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中,也不乏这样的家庭,就象历史故事“杨家将”所介绍的;当时朝廷腐败,面对外敌入侵束手无策时,因杨业全家忠心报国,男女老幼个个能征善战,虽然最终无法挽回大局,但至少也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打退入侵之敌,救百姓得免生灵涂炭之苦,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3)士1520   单打独斗难挽民心。

到本书所记最后一位士师,也就是最后一个周期,连力大无穷的参孙都只能狠狠打击非利士人,无法把以色列百姓从非利士人手下拯救出来;造成一面有士师,一面仍在敌人辖制下的怪现象。这不是因为参孙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他力气不够大,救不了百姓;更不是神不愿意救他们;而是百姓已经堕落到宁愿在敌人手下苟且偷安,拒绝神借士师施行的拯救,根本无心跟随士师去反抗打击敌人。

这也是为什么神给参孙这样大力气的原因,因为他已经到了不得不独力作战的地步。而这一每况愈下的周期,到这里也到了无以复加的谷底。面对这些已经败坏到无药可救的百姓,神还能兴起怎样的士师来帮助他们呢?连力大无穷的参孙都无济于事,唯一的可能,只有等待王的来到了。

 

                         三、拯救   37-1631

神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是希望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以色列民在安逸生活中并不是必须堕落的。士师记前两章首先提醒他们的,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平安中堕落。只有找到这一循环的起点,才可能在这循环中找到转折点。就像耶稣提醒以弗所教会的话: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启25

如果没有神的怜悯,那么他们在堕落中找不到转折点,他们的历史也就不存在循环的周期,只能在外族欺凌下被消灭。每一次的转机都是神因他们悔改而回心转意,兴起士师拯救他们,使他们再次得享太平。如果他们不再堕落,神愿意他们能长久享太平,不需要有任何周期。可是他们在平安中又一次堕落,这样就开始又一个周期,神也不得不再次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赐下周期的转折点。这就是士师记的整个过程。

在士师记里一共提到十多位士师,有些记载得很详细,有些则三言两语就带过。也可能有士师在本书内没有记载到的,象撒母耳有一次提到一位名比但的士师,和基甸耶弗他并列,在士师记里就没有提到。撒上1211这是因为士师记不是所有士师的传略,而是通过有选择的事迹,给我们今天作榜样和鉴戒。

                1、以笏----超人胆识的一剑。       312-31

1)士312-14摩押王自河东入侵,在耶利哥平原统治以色列中部地区。

这次事件的背景是摩押人在伊矶伦王统领下从约但河东入侵以色列,他们渡河到棕树城耶利哥周围平原地带。申343这是在迦南地的中部,主要是便雅悯和以法莲支派的地业。以笏就是便雅悯支派的,他发挥了自己左手便利的特长,当然也必须要有超人的胆识,加上熟练的剑术,才能如此干净利落地把伊矶伦王刺死。接下来他在以法莲山地吹角,跟随他的主要就是以法莲和便雅悯这两个支派的以色列人。摩押人被打败时,纷纷往约但河渡口逃去,应当是想逃回河东本土,以色列人守住渡口就可以以逸待劳,把他们全数杀尽,大获全胜。

2)提前517     史记对刺客和帝王有不同评价。

每当我念到以笏的事迹时,总会联想到我们中国的一位历史人物荆軻,他比以笏大约迟一千年左右。《史记》中记载他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但那种气概和胆识,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高渐离击筑饯行的悲壮场面,一直是我非常景仰钦佩的。圣经里对以笏的一剑,虽然只是平铺直叙的描述,但其壮烈场面应当是不在荆轲之下的。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但以笏能够一剑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剑术和胆识高过荆轲;更不是他的运气好,荆轲的运气不如他;而是因为他去行刺时,有圣灵的同在,才能得到如此好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把不同历史人物的事迹,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大类,荆轲的事迹是被收在列传内。按司马迁的分类标准,帝王才是第一类的,列传中的人物对历史作用不如帝王本纪类重要。虽然象荆轲具有过人的胆识勇气和智谋,但他成功的机率多少要凭运气,在戒备森严的秦王宫廷上,荆轲失败也有他的必然性。不象帝王治国平天下,是从他生命素质的雄才大略出发,比较稳健有把握。

而且作为刺客,虽然可以有杰出的才干和技能,却不一定有修身养性的道德素养。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士师可以有极大的本领,有独到的技能,可以在激情中作出辉煌的事迹,但他的生命却不一定是丰盛成熟的,在行为上是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缺陷的。我国古代对历史人物评价,竟也有这样的标准要求,能“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才是最上乘的,是对帝王的要求。这和神的要求,必须在本领之外,再加上作王的生命素质,才是合神心意作王的人选,是多么类似!

     3)来723-24  如恒星长空照耀,不是如流星一闪而过。

一个胆识过人英勇表现的英雄人物,很容易在年青人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崇拜偶像。同样的道理,士师的杰出表现也很容易成为年轻一代同工追求向往的目标,竭力追求恩赐能力,寻求一鸣惊人的突出表现,却忽略属灵生命的操练和成长。前者是可以引起人的注意,达到成名成家的目的,后者则可能默默无闻,被人忽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有些弟兄姊妹在一时间对教会的事工表现得特别热心,而且才华出众,到处惹人注意;用大家习惯的说法,是突然冒出的一颗新星。可惜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这颗新星就突然陨落,在事工中消失了。虽然他们所作事工的效果可能仍然存在,他们的消失对事工也不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对这些人自己来说,却是极大的损失。就象保罗说的,他们是传了福音给别人,自己却从中被弃绝,没有得到生命的益处和造就。

荆轲虽然有可歌可泣对秦王的一击,但终究只是如流星的耀眼一闪,不能如帝王治国的功效,象恒星长空照耀。他的胆识和勇气确实是了不起,但对历史来说,他没有留下深远的影响,没有能够到创造历史的地步。这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圣经里士师和君王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以笏留下的也正是这轰轰烈烈的一剑,靠着神赐的机遇,他是成功的,使以色列百姓得以脱离摩押人的欺压。但我们不知道有关他的更多事迹,作为一位英雄人物,如流星一闪,他可以当之无愧,但按作王的要求,如恒星长空照耀,留下更多治国平天下,改变以色列民心灵的作为,就显得有不足之处。

当然圣经没有记载以笏其它事迹,不等于说就是没有。我只是借用以笏的事迹,要说明在竭力争战之外,生命造就的必不可少。这正是士师记要带给我们的一个最主要信息,是我们查考士师记时必须要随时记住的教导和提醒,就是作士师固然好,但应当要追求更好的,就是要作王。不是自立为王,而是从生命预备自己,将来和主一同作王。

4)提前611-12 追求品德和打美好仗不可偏废。

有时我们会看到,在我们周围有大发热心事奉神的人,在事奉中也确实很努力,而且有恩赐有能力;可是在待人接物上,却好象成了另一个人,不但言语行为不足为人表率,处事为人也使人感到难以接近,无法同工,和我们想象中一个属灵人应有的表现相差很远。这该怎样来理解?常使我们感到困惑难解。如果我们明白了作士师和作王要求的不同时,对这个问题就容易找到答案了,这样的人可以作士师,但不能作王。

这种矛盾现象,在今日教会中因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指责和提醒,正越来越严重。由于把事奉神的圣工当作一种职业,按商品价值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工人的水平和工作效应,这样的观点已经相当普遍存在于教会之中;以至造成很多事奉主的工人,纷纷追求一鸣惊人、超越别人,只要能达到事工成功的捷径,方法手段在所不惜。今日社会正是一切都讲究速成,自我吹嘘的世代;这一思潮反映到教会里,更使一些同工一心只想得到恩赐能力,以为得到它就是得到成功之路。至于道德品质、谦卑服事、忠心事奉、呼召托付,只是留在口头上讲讲而已,真要追求这些内容,恐怕早被时代淘汰了。

因此当我们在查考士师记的时候,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平衡的认识。不是不要效法这些士师的事迹,以笏刺杀伊矶伦的胆识和魄力是绝对了不起的,珊迦一根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的勇猛功夫也是应当羡慕的。今天任何人只要忠心事奉神,竭力为主打美好的仗,甘心把自己才干被神使用,在事奉中有圣灵恩赐能力,在事工中作出成绩,也同样是蒙神记念的。但神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不是只希望将来在神那里因这些表现换取奖赏,更是进一步要准备将来和主一同作王。所以不要因为在一件事工上得到过杰出功绩,有过辉煌表现,就心满意足、沾沾自喜,以为是被神大用了。

我们要追求具备作王的生命素质,达到神对作王的标准要求,合他心意。不要满足于作士师如电光一闪,要能与主一同作王,如日长空照耀。这就需要我们在属灵道路的追求中,不局限在恩赐能力上,更要注意追求生命的操练,以至象大卫那样合神心意。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目标,是需要经过付代价受磨练,一生不断追求的。我们得恩赐能力固然是事奉所必须,但我们更需要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和磨练,使全人和个性经过神的雕琢,在真理上认真追求,在事奉中任劳任怨,在生活中谦卑圣洁,直到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2、底波拉和巴拉----同心事奉的典范。4-5

1)士41-3     这次的敌人是本地迦南各族联军。

当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居住在迦南地的主要是迦南和亚摩利民族。书51它们都不是统一的国家或单一的部落,而是许多部落的联盟。迦南族主要是迦南地许多部落的组合,亚摩利人则在约但河西河东都有,他们在河东部分的地业,当时已经被以色列民征服,并且成了以色列中两个半支派的产业。民2121-25

这次以色列民的敌人,是迦南诸王组成的联军,盟主是夏琐王耶宾,从他直接被称为迦南王,可知他在迦南各族中的威望。西西拉是统帅,圣经多次提到他的铁车,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威势和凶猛。在第一章里就提到犹大支派因为平原居民有铁车而无法赶出他们,可见在当时步兵对铁车的无奈。如今耶宾王有铁车九百辆,再加上诸王联军,巴拉只率领一万人要想对阵,简直就如同以卵击石。可是这次战事的结果,因为有神的帮助,再有他们同心合意的争战,铁车溃不成军,名震一时的大将军也死在一个普通妇女雅亿手中。士415可见同工之间同心,弟兄姊妹之间同心是何等重要,是蒙神祝福的主要原因。正像耶稣应许的,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神在天上必成全。太1819

2)士410 战斗主力是拿弗他利和西布伦支派,主战场在基低斯。

在本书所记各次士师带领的争战里,底波拉对这次战斗过程的记载,是描述得最详细的;对战前的形势,军力的对比,各方的表现等都一一作了介绍。从对战事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次战争的激烈和气势的磅礴。敌人一方是积集了迦南各族一切力量,为失去的土地和主权,作孤注一掷的反扑。而以色列一方,在底波拉动员下,也是前线后方气势如虹,全民同心抗击敌人。如果说士师时期有全盛期的话,我想应当就是在这个时候。

这次事件中提到的一些地名,象夏琐,基低斯,他泊山,都是在拿弗他利境内,巴拉来自基低斯。夏罗设是在西边的西布伦境内,所以在战斗中,以色列方主要就是这两个支派的人追随着巴拉冲锋陷阵,其他各支派则配合支援。

3)造成战争的原因不是敌人强大而是自己败坏。

1)敌人貌似强大。

按人看来,迦南各族联合起来,要想从以色列民那里夺回统治权,必然是有备而来,是趁以色列民微弱而自己强大的时候和机会。从底波拉在战后称颂的诗歌,可以知道当时迦南联军确实强大,可以从这样几方面看出来:

     A、士56 以色列百姓只敢绕道而行,走小路。

当时在南方是赫赫有名的珊迦作士师,那里是犹大和西缅支派的产业;他们在这次战斗中没有被提及,因为他们正在珊迦的带领下,抵御非利士人的入侵。士331而在北方,各支派则受到迦南各族的欺凌,当时百姓已被迦南各族欺压到不敢轻易出行,大道无人敢走,只能绕道走小路了。

     B、士528-30  西西拉母亲道出以色列民惯受欺凌的情形。

当西西拉被杀,从他母亲在等他回来时自言自语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这些迦南人对以色列民抢掠的情形。他们不但随意抢夺财物,而且还抢年青女子,以色列人只能任凭他们蹂躏,没有反抗的力量。

     C、士410       以色列的战斗主力只有一万人,而且装备可怜。

按照底波拉的介绍,当时以色列民中,总的兵力是四万人,而且都是连籐牌枪矛都没有的,可能只有棍棒之类当作武器。士58实际跟着巴拉出征的,更只有一万人,算是比较正规的兵力了。而敌人这一边虽没有说兵力有多少,但单是铁车就是九百辆。交战双方兵力的悬殊是不言自明了。

2)原因还在自己。

     A、士58     战争是因百姓选择新神。

虽然敌人确实是因强大而联合起来侵犯以色列,但底波拉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原因。在她的诗歌里很清楚指出,争战的事临到城门,是因为‘以色列人选择新神’,去随从迦南各族拜偶像,行虚假的事。简单的说,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罪。

      B、赛591-2    有罪使神掩面不听。

就象以赛亚书所说的,不是神没有力量拯救,而是他们的罪使神掩面不听。我们总喜欢分析客观环境因素,认为造成敌人入侵是因为他们强大的缘故。这一逻辑在世事上,或能说得通,但对神的子民来说,原因总是他们和神之间关系造成的。当他们听命顺从时,以色列就强盛,当他们违背神命时,以色列就衰亡。今天教会和信徒也是如此,我们和神之间的光景和关系,决定我们的兴旺和衰弱,不在外界的环境和条件。

4)同工同心将士用命是神祝福必要条件。      

第四章是记载这次战事的起因、安排和过程;第五章是底波拉和巴拉因战争取得胜利而向神称颂的诗歌,在诗歌里对整个战事的过程,有非常生动细腻的描述。

1)士44-9    不同恩赐分工配搭才能蒙神祝福。

这次神兴起拯救的不是一位士师,而是一个同工组,体现了同工之间的配搭事奉。当他们之间能够同心的时候,也影响到官长和百姓,使全民都有十足的改变。原来是“官长停职”的,到底波拉兴起后,这些首领也都有了彻底改变,能甘心牺牲自己,承担责任了。这是神使他们能打败十倍于己强大敌人的致胜关键。

这次同工配搭留给我们的榜样,不但是同工之间的同心,更是男女同工之间的配搭,不同恩赐才干的配搭,不同事奉内容的配搭,不同使命处境的配搭。在领导这次战斗中,底波拉是先知兼士师,她负起教导、呼召、安排和支援的责任。巴拉是负责带领以色列百姓作战的,所以他的职责就是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人看来,他得到的是一个苦差使。另一位则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雅亿,因杀死赫赫有名的西西拉而声名大噪。他们三个人在这次战事里各尽各责,又并肩战斗,没有相互推卸责任,相互埋怨挑剔,是这次战事能够得胜的关键。

     A、底波拉:先知教导,指挥全局。  

底波拉是士师,也是先知,她除了对这次战事作出具体安排外,也教导百姓清楚认识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不是因为敌人强盛而有扩张欲望,乃是‘以色列人选择新神,争战的事就临到城门。’ 我相信在进行这次战事之前,她一定在这些方面对以色列民有明确指责,要他们向神悔改认罪。

底波拉虽然各方面都那么优秀,但仍然守住自己姊妹的地位,在出头露面的事情上,都由巴拉负责。底波拉的责任是兴起歌唱,巴拉的责任是奋勇杀敌。当他们各守本分,各尽本职的时候,就能够相互配搭,同心争战,蒙神的悦纳。

     B、巴拉:冲锋陷阵,统率全军。 

巴拉是带领实际作战的,他带了一万兵去攻打西西拉的铁车和至少十倍于他的迦南联军。在他和底波拉之间的不同分工里,他是分在危险辛苦的一边,但他没有埋怨不服,没有争名夺利,而是甘心接受使命,身先士卒舍命争战。士515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弟兄,就对底波拉表现出丝毫的偏见藐视。尽管他奋勇拼命,将士也上下用心,冲入敌人阵营,如果不是神亲自同行,帮助他们作战,从天上显出神迹攻击敌人,他们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C、雅亿:立场鲜明,把握机会。 

雅亿丈夫希百是基尼人,和耶宾王是朋友。士417而基尼人又一直和以色列人交好,住在以色列民中间,保持良好关系。士116所以对雅亿来说,交战双方都是朋友;但到关键时刻,她却表现出坚定的立场,站在以色列民一边。她有可能是嫁给基尼人的以色列人,也可能就是基尼人;不论怎样,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美好的榜样,“外邦人住在以色列人中”和“以色列人住在外邦人中”是多么不同。

每当看到雅亿杀西西拉的手段,心中总会浮起不很舒服的感觉,一个妇人怎么这么厉害,下得了这样的辣手。其实我们应当记得,这是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大多都还是游牧部落,即使妇女也必然是比较骠悍的。而且以西西拉的勇猛,如果不是一下子置以死命,雅亿是无法应付的。

2)士57   全民同心投入战斗见证百姓转变。

到战争开始后,大家受到底波拉和巴拉同心配搭的激励,以色列民从上到下都有了十足的改变;不但军队出征前线,后方广大民众也都同心支援配搭;全民族的面貌在战争中产生极大的改观。我们从底波拉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生动的描述:

      A、士52 军队有军长率领,百姓(参战者)甘心牺牲自己。

反映全军上下有良好的纪律组织,将士用命,士气高昂。

      B、士59 后方领袖甘心付代价。

原来是官长停职,诸事无人管,现在是不计个人利益承担责任,配合前方作战。

     C、士510   全民同心支援。

骑白驴的是贵族,坐绣花毯子的是妇女,行路的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代表了不同地位身份性别的族群,在这次战争中都参与配合作战。到战争胜利后,大家又同心歌颂神的拯救。

5)士514-18 任何地方都会有自私自利的逍遥派。

但是在这次战事中也有袖手旁观的,底波拉的诗歌里特别提到米罗斯,圣经没有指出是属哪个支派的人,但必然是在争战中表现特别恶劣,所以受到神的咒诅。士523当时实际参战的,除了拿弗他利和西布伦是军队的主力外,从以法莲,便雅悯,以薩迦和在约但河东的玛拿西半支派(玛吉)都有前来支援的,他们在战争中也都是拼命的,在底波拉的诗歌中都得到肯定。但有几个支派却采取旁观的态度,他们不但没有参战,而且还各有打算,心怀叵测。

1)流便支派在吹笛声中定大计、设大谋。

2)但和亚设支派在海上拥兵自重。

3)基列地(迦得)的民则在河东隔岸观火。

4)出234-5  趁人之危幸灾乐祸难免被神咒诅。

由于当时各支派间没有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没有共同疆界领土的主权观念,所以没有深刻的整体观,难免会有不正确的自私想法。象流便支派,他们不是不清楚形势的危急和需要,可是他们不但不支援自己的兄弟支派,心中还另有打算。他们定大志设大谋,不是设计打败敌人,而是想怎样可以从中得利。他们可能是怕巴拉打赢了,威望升高了,影响扩大了,对他们不利,因此心存嫉妒。这是严重得罪神的行为。

今天我们也应当反省,我们和不同教会和聚会点的同工和信徒,关系究竟如何?教会是主的身体,不同聚会点的弟兄姐妹彼此间的肢体关系是主所定的。若一个肢体受苦,众肢体就一同受苦。一个肢体得荣耀,众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6这个道理人人会讲,但实际上就是会有像但和亚设支派那样,只要自己不受苦,哪管别人苦不苦,遇事只要不连累自己,就躲得远远的。

能和肢体一同受苦的弟兄姐妹已经是何等难得,要和肢体一同快乐的弟兄姐妹就更是少之又少。当看到别人在苦难中时,或者还能有些同情心,在看到别人得荣耀时,心中就不由自主地会忌火中烧,巴不得别人倒霉自己得荣耀。今天在教会里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难免会有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尤其是当不跟我们在一起的聚会点,或是在有些问题上观点和我们不完全一致的弟兄姐妹,他们遇到难处时,我们心中不也是很容易暗自庆幸或幸灾乐祸吗?当看到他们遭遇难处时,我们不也有心中设大谋定大计的时候吗?但愿神怜悯我们,不至堕落到像流便支派那样才好。

6)士415 神亲自参战是致胜的关键。

我们从底波拉的诗歌里,可以看到在战争过程中,神是怎样亲自参战的。

154-5        地震、暴雨(天漏)、山洪暴发。

2518-22    河水泛滥涨溢,以色列军队则占领高地。

如果不是有如“天漏”的暴雨,引来山洪暴发,造成道路泥泞,使铁车瘫痪反而成为累赘,巴拉率领一万人冲向敌人,再勇敢也摧毁不了敌人强大的兵力。

                          3、基甸----被神验中的‘这能力’    6-8

1)士61-6   不同敌人有不同入侵方法和内容。

以色列人在安宁的生活中又一次堕落,开始了又一次周期性的历史循环。这次他们的敌人以米甸人为主、也有亚玛力人和东方人,这些都是住在约但河东的民族,是外来的强盗。他们到以色列民收成的时候,就过河来抢现成的,过后就回到河东,造成以色列民在生活上极其穷困,苦不堪言。

对以色列民来说,他们因自己堕落而造成周而复始的历史重演,陷在同样的困境中。但他们的敌人却每次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加害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只是目的和造成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就是使神的子民陷于困苦的境地。

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今天魔鬼要攻击我们,并不总是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同样的方面,他是在不断变换手法的。但他的目的却从来不变,就是要与神为敌,与神的子民为敌,使我们失败跌到,加苦难给我们。我们必须对他多变的手段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识破他的诡计。林后211

2)士612-15   被神使用必有被神验中的地方。       

基甸是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族的人,从好几处地方都表明基甸对神的认识是十分贫乏可怜可笑的,但神却验中他,而且还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拯救以色列人。究竟他有什么能力能被神如此验中呢?我们从神使者和他之间简单的几句对话里,可以找出这样几个内容:

1)认识自己但不消极自卑。 

玛拿西支派在得地为业时,有半个支派是在河东得地,但基甸的祖先亚比以谢则是在河西得地的。书172这次战事的战场耶斯列平原就是在河西玛拿西支派所得地业中。士633玛拿西支派本来就不如以法莲支派强盛,又加上得地业时一分为二,所以在各支派中就显得比较弱小,尤其是在河西的那半支派,经常只能跟在以法莲支派后面。

基甸清楚知道自己支派的情况,所以当神的使者找到他的时候,他大感意外,因为他知道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怎么都轮不到他在河西的玛拿西支派人来作领袖。但神兴起他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能够认识自己正是其中之一。神不愿意用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以为非我不行,不认识自己的人。神需要一个人来服事他,遵行他的旨意,不是来设计,帮神的忙。基甸并不是胆怯怕事的自卑退缩,而是很客观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支派力量弱、影响小,自己的家族贫穷落后卑微,在以色列民中缺乏号召力作领袖。但这正是神要寻找的,是一个既不自卑,又能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的人。

2)虽然不懂但没有不信。     

通常一个自卑的人,容易对什么都推托,都没有负担,但基甸对以色列民的苦境却是耿耿于怀,不明白为什么神任凭他们受这样的苦;从祖先流传下来,关于神拯救以色列民,带领祖先出埃及的那些作为到哪里去了!他没有因为看不到同样的拯救就怀疑这位神,或不信祖先所说的话,以为只是没有依据的传说。他只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神不再显出同样的作为来拯救他们?他虽然并不认识这位耶和华是怎样一位神,但他相信耶和华是真神却没有动摇。难怪神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么?’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无法解释,不能明白的事。我们可以不懂,但我们不要因此不信,象基甸在这方面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有时因为所遭遇的苦难和困境,无法明白神的美意在什么地方,时间长了,难免会发怨言,甚至到怀疑神的地步,这是神最不喜悦的。今天我们怎么样都应当比基甸对神有更多更清楚的认识,而基甸在这样长期的苦难中,都没有怀疑神的存在,只是表示不懂,神怎么不再行过去那样的神迹,我们就更应当如此了。

3)无能为力不等于没有负担。  

神使者说的‘你这能力’我想就是指他对神坚信不疑,对以色列民族苦难有真诚负担。他不但没有怀疑神,怀疑列祖流传下来关于神大能的作为;而且他心心念念所想的,不是自己个人的得失,自己在这样困境中怎样能得到解脱,而是以色列民在这困境中所受的痛苦。虽然他对此无能为力,但他对民族和百姓的负担却从未间断。这样的人正是神要用的。

4)士614-16 神的同在是他“这能力”的依靠。

基甸的“这能力”是神验中他的原因,但他的“这能力”只有交在神手中,被神差遣使用,有神同在同行,才能打击敌人,拯救以色列民。正如当他带领三百勇士冲入敌人阵营的时候,大家大声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耶和华的刀是真正杀敌的依靠,基甸的刀则是实际杀敌的工具。

3)基甸事迹中的几个问题。

在士师记里记载比较详细的几位士师,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我们不很容易明白的。在基甸的事迹里,这类问题好像特别多。我在下面提出几个问题,给大家参考思想,不能算是解释,希望从这些问题里,得到一些提醒和鉴戒。

1)士827     他怎么会成了拜偶像的带头人?   

基甸一生中最明显作错的一件事,就是他要大家把敌人的耳环给他,他竟拿去制造了一个以弗得。以弗得原是祭司在供职时才能穿上的圣衣,这时可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穿着以弗得的形象了。利87可能当时有人以为,既然穿了它才可以供职向神祷告,表明以弗得对祷告具有的关键影响,那又何必再去找祭司,不直接向它祷告呢?

问题是基甸难道不知道律法诫命不容许有任何偶像吗?在士师记最后记载的两件败坏事例中,前一件提到米迦造偶像时,就包括有造一件以弗得,然后就向偶像和以弗得献祭祷告。以后这偶像和以弗得又被但支派的人抢去,放在但城,供全支派祭拜。从时间上看,米迦制造以弗得应当在先,因为当时但支派还没有得到北方的但城,还在寻地居住。士181这么多年下来,但支派这样拜偶像和以弗得的做法,不但没有受到大家的责备,还争相仿效,可能基甸正是受了这个影响,以为拜以弗得不算是拜偶像。以他当时得到的金子数量,他所作的以弗得,必然比设立在但城的那个大得多,也金壁辉煌得多,以至把全以色列民都吸引了过去。

为什么基甸在制造这个以弗得时,就没有想到这是偶像呢?我想这是一个必须注意的严重问题,就是他们以为,以弗得的像并不是偶像,外邦假神的像才是偶像。当他们在拜以弗得的时候,心目中所存的是耶和华,所以拜以弗得就是拜耶和华,不是拜偶像。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来自魔鬼的欺骗,因为当人在拜以弗得的背后,必然不是神而是魔鬼,所以也就是在拜偶像。

我们必须认清,耶稣和圣徒的像也是偶像。

今天在弟兄姐妹中受魔鬼这样欺骗的人也不少,当我们讲到偶像时,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庙宇里的那些偶像,因为这些像的形象是指着假神。但是当我们看到各种各样耶稣的像、马利亚的像和使徒、历代圣徒的像时,通常在我们心里,即使不向之下拜,也并不认真把它们当作偶像;总感到跟庙宇中的偶像是有很大不同的。天主教堂里有很多这类像,他们称之为“圣像”。可是不论怎样称呼,只要是向之下拜的,就是偶像。不论是像是画,不论这像和画所代表的是什么人,什么内容,只要它的存在是为了供人下拜,那就是偶像。

有些世界著名的雕像画作,作为古迹或艺术品欣赏是另一件事;虽然这些像也是反映耶稣和圣徒的事迹,但它放在那里,只是供人欣赏,不是供人下拜。如果以为这些像就是代表耶稣或哪个圣徒,那就开始中了魔鬼的诡计。魔鬼会告诉你,你可以向这类像下拜,因为你不是在拜偶像,你是在拜耶稣。但神是清楚告诉我们,不可作任何形象,也不可跪拜那些像,神是没有形象的。出204-5如果向任何像下拜,它的背后一定是魔鬼。而所谓的圣像,对我们来说,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今天我们家中如果悬挂有耶稣的图片或这类艺术雕像,作为艺术品,或是对我们作形象化的提醒,是见证我们信仰的一种表现方法。如果有弟兄姐妹在见到这类图片或雕像时,产生向之下跪的冲动,或真以为耶稣就在那个方向,那个地方,那么我建议最好还是把这类东西清除掉。如果我们的事奉是在良心软弱的弟兄姊妹中间,他们对这类雕像画像比较敏感,会产生良心不安或控告,那么为了他们的缘故,即使是艺术品,也应当把这类东西收藏起来,免得在神面前承担他们软弱的责任。林前1028-29

2)士81-3    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在基甸的事迹里,有几处地方他都表现出一个谦谦君子的风度,特别当以法莲支派在战后前来无理取闹时,他用温和的话化解了争闹。可是他在处理另一件同类事情时,又似乎成了另一个人。他因为毗努伊勒城的人没有配合支援他追赶米甸的两个王,事后甚至把那城的人杀了。士817

毗努伊勒和疏割都是河东迦得支派的地业,他们应当也是以色列人,所以基甸向他们求助。但是由于他们住在河东,对河西的事情常抱袖手旁观的态度,早在底波拉的时候也就是如此。士517这次以色列民的敌人来自河东,当米甸人逃回河东,基甸追杀到河东时,他们确实不应置身事外,应当要有明确的立场,认清谁是你的弟兄,站在自己兄弟支派一边。

但即使他们在战争中不愿供应食物给基甸和追赶的人,为此就把他们杀了,总是过分的。如果象对待疏割城的人那样,只是责打城里的长老,就比较合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基甸对同样不合作两个城市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处置方法,或许是反映出他行事的任意性。

相比之下,他对以法莲人的无赖表现,能如此谦和有耐心就很耐人寻味了。如果单以他对以法莲人的态度来评定,大家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英明大度的谦谦君子,但从他对这两个小城的态度,不能不使人怀疑他对以法莲支派的谦和表现可能只是策略性的做法。

按以色列的家谱,犹大是公认的长子,但雅各把长子名分给了约瑟,通过立以法莲和玛拿西在自己名下的方法,使约瑟在弟兄中得双份的地位。代上51而以法莲又被雅各立在玛拿西之上,成了约瑟家的代表。创4820所以在犹大以外的以色列各支派中,以法莲常扮演为首的角色,也就难免会有蛮横不讲理的时候。基甸清楚知道自己玛拿西支派微小,无力和以法莲支派相抗衡,而且当时又在军情紧急之中,不要误了追杀敌人的时机;所以当以法莲人来无理取闹时,不得不用安抚的口吻来对待他们。而疏割和毗努伊勒都是小地方,迦得也不是强大的支派,等到米甸这二王被抓到后,就有时间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对付这两个地方的人。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不足以为凭。他策略性对待以法莲支派的人,乃是从考虑大局出发,不能说是错。我们事奉神的人在对待处理事情时,确实需要有能变通的智慧。总之,不管他的谦逊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们作主工作的人,应当从正面效法他的这些表现,回答柔和,不争名利,待人宽宏有恩。

这跟为人圆滑不同,圆滑往往表现出缺乏诚意的两面手法,存着利己的目的。基甸在对待以法莲支派的胡闹上确实不是为了利己,但他在杀毗努伊勒人这件事上,怎么说都是做得不合适的。

3)士823     他是真的不愿管理以色列民吗?   

他还有一件事也是发人深思的,就是当大家拥戴他管理他们的时候,他表示不但自己不作管理他们的人,连他儿子也不管理他们,惟有神管理他们。你看他回答得多好。但他为自己妾所生的儿子起名叫亚比米勒,意思是‘王的父’。士831他一面说他自己和儿子都不管理以色列民,一面却为儿子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如果儿子是王的父,他自己不就是太上皇吗?圣经特别指明这个名字是他起的,我想不是没有原因的。士831可能这名字最后还害了他的全家,使亚比米勒因此产生自立为王的野心,更把他七十个兄弟都杀了。

在我们周围弟兄姊妹中,也不是没有象他这样充满矛盾表现的人。神是鉴察人内心的,如果我们只是外面作事圆滑,我们或能骗人骗己,但骗不了神。这也是再次提醒我们,不要光有士师的本领,更需要有作王的生命。

4)士619-20 神使者为何没有指责他错误的献祭方法?  

当神的使者向他显现的时候,他供上礼物的方法很特别,除了羊羔和无酵饼,还带有汤,这是律法中献祭从来没有的东西,很可能是从给巴力献祭的做法而来。赛654但神的使者没有责备他怎么连献祭的方法都不懂,只是叫他把汤倒掉(中文翻译不清楚),接纳他献的肉和饼。

从他只敢暗暗的向神献祭,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把向耶和华神献祭当作大逆不道的事。士627在这样的环境里,基甸对有关律法的任何教导一无所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如此,神没有要求他先明白律法的规条,然后才作士师。他还是可以作士师,这也正表明神对士师和君王要求的不同。神对作王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他熟读律法,当然应当包括掌握献祭的方法,也知道应该把百姓往哪里带。申1718-19但神对士师的要求,则着重在带领百姓和敌人争战,战胜敌人,救百姓脱离困苦,这是他最大的使命。

不只是基甸,其他如耶弗他、参孙等士师,都是对律法规条欠缺认识,甚至也不认真追求明白;但神对他们偏离律例的作法,都容忍了下来,因为神对他们的要求是作士师,带领百姓奋勇和敌人争战。今天我们有圣经,又有圣灵作保惠师;我们虽一面在事奉神,一面更是在预备自己作王的生命;所以不能因为基甸这样无知,神不责怪,我们也就可以对真理不追求明白了。还是这句话,不要满足于作士师,为神作点圣工就心满意足,要在真理生命道路上有追求有长进,准备将来与主一同作王。

5)士639     怎样看待他两次向神求印证?  

在基甸的事迹里,还有一件事情也是需要说明的,就是他两次向神求印证。有些弟兄姊妹因此以为,我们不但可以向神求印证,而且应当求了再求,求两次才好。我们祷告求印证是可以的,不代表没有信心,求两次也不能说是犯罪,但把这作为典范榜样,每件事都要向神求印证,一求就是两次,那就不合适。鉴于当时以色列民对神的认识普遍无知,基甸又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士810神体恤他对神认识的有限,满足他两次求印证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

通常我们在面对比较重大事件,要跨出决定性一步时,会向神求印证,以免冒失走错。记得当我中学毕业时,要作出决定,是先升学读大学还是去灵修院读神学。那时我有向神求印证,神果然按我所求的给我成全,使我清楚神的安排是要我去灵修院受造就。至今我对这一印证都印象深刻,是我走在事奉道路上的激励。当时我只求了一次印证,就已经够清楚明白神的旨意了;如果再反复求第二、第三次印证,只是表明自己对第一次印证的不信,对神信心的不足。

6)士76-7 神为何拣选用手捧着舔水的三百人?

  神两次跟基甸说,跟随他的人过多。第一次要他宣告心中胆怯惧怕的可以回家去。当时他们面对的敌人有十多万之众,以色列只有三万多,即使这些跟随的人一个都不走,也是无法对抗的。既然神必须亲自为他们争战,人数的多寡就不是问题,心中胆怯的既帮不了忙,战胜了恐怕还会偷窃神的荣耀,所以还是回去。士72-3想不到竟真有这么多人回去,等于当众承认自己是胆怯的,可见当时以色列人心志已经普遍堕落和可怜到怎样地步。

接下来神说人数还是太多,这次神用的方法是让大家到水旁,看他们怎样喝水。有跪下喝的,也有用手捧着舔水的,神把那些跪下喝水的人也都打发回去,只要舔水的三百人。为什么神拣选舔水的三百人而不要跪下喝水的大多数?如果神只要三百人,不要大多数,那么如果是三百人跪下喝水,大多数人用手捧着舔水,是不是神就选择跪下喝水的呢?

有一种说法给大家参考,在律法的要求里是没有任何跪拜仪式的,跪拜往往心目中会有一个具体目标;而神是没有形象,又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在诫命里,明确禁止向假神偶像跪拜,也没有提出任何向神跪拜的动作要求。圣经里最先被肯定向神跪下的动作是所罗门,那是在建完圣殿以后,从此对以色列民来说,神宝座所在有了更明确固定的地点和方向,就是在圣殿至圣所内。王上854

今天对我们来说,因为耶稣已经升入高天,我们可以随时奉主的名,以心灵和诚实进到施恩座前,没有指定的地点和方向,所以不必再象但以理那样,向着一个方向祷告。但610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内跪下祷告,则是今天我们跪下祷告的依据,只是不要有指定的方向地点。路2241所以在基甸当时那些很自然就跪下喝水的人,难保不是拜惯偶像的。

7)士623     “耶和华说”应是指什么说的?

耶和华的使者刚离开基甸,怎么又有“耶和华”跟他说话?当然不是那位使者回来,那么是声音还是心里的感动?在士师记里,记载到神跟人说话的情形时,有的说清楚是一位“使者”,有可能是天使,也可能只是一位被打发的先知,我们可以从过程的细节来分辨。象前面向基甸显现的,就是一位天使。但更有些地方,不象是有具体的使者,很可能只是心里的感动,或是一个声音,就象这里所记载的。问题是如果是感动或声音,怎么能肯定是来自耶和华?

我在这里特意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士师记内容里一个比较模糊,却又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要正确认识本书最后所记载的那两件败坏事例,必须对“耶和华说”作出正确的分辨,才能有正确的解释。象米迦所雇佣的祭司明明是事奉偶像,但也一样借用“耶和华”的名义说话。士186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教会和弟兄姊妹来说,应当引起特别的注意,现在越来越多弟兄姊妹喜欢凭感觉,讲感动,有心目中的“圣像”;而且总以为自己是神的儿女,撒但不敢来欺骗。

当然基甸在这里有“耶和华”跟他说话,应当确实是耶和华神,因为所说的,不但符合真理的原则和要求,而且事情也如此应验了。申1818-22我们在讲到最后的这两件败坏事例时,还要重点来讲这个问题。

 

                     4、亚比米勒----自立为王的下场。9

1)士91-3       亚比米勒乃是示剑王统治以色列,是入侵者。 

虽然亚比米勒是基甸的儿子,但他通过母舅跟示剑人说,自己是他们的骨肉,可见他母亲应当是示剑人。虽然他的事迹记载在士师记里,但并没有承认过他是士师。事实上他自己也没有想作士师,他是想作王。他确实被拥立为王,但不是以色列人,而是示剑人。士96基甸小儿子约坦更清楚指出,他只是示剑人的王。士918

他实际管理的范围,也只是在示剑周围,局限于玛拿西地界的一部分,并非以色列全地。那里最初是雅各向哈抹买的一块地。创3319当时发生过一件事情,是大家熟悉的,就是示剑主人哈抹的儿子示剑玷污了雅各的女儿底拿,以至全城遭杀身之祸。雅各离开后,这里又慢慢恢复成哈抹子孙居住的地方。士928以后玛拿西支派分得这里为地业,由于没有把当地居民赶出去,就形成以色列人和示剑人混居的局面,而且还是以色列人住在示剑人中间。

亚比米勒管理以色列人三年,并不等于就是他作以色列的士师三年,更不是作以色列王三年。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虽然他是基甸的儿子,但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父家,成了示剑人拥立的王,通过示剑人的力量来辖制以色列人。就象前面事例中的摩押王伊矶伦和迦南王耶宾,他是代表入侵者,站在加苦难给以色列的那一边。他不但不是士师,他应当是神要兴起士师除灭的对象。只是这次神的方法不是兴起士师,而是让他们自己内部自相残杀而败亡。

从他身上使我们知道,一切自立为王的人,不但不会被神承认,而且是站在神的对立面,是神要消灭的对象。今天在教会中,虽然大家不赞同自立为王,但往往却“面对现实”,还是会承认这样的人在教会中领袖的地位。我相信这不是神的意思,这样的人只是窃居了教会负责人的职位,决不是神所兴起使用的。凡士师被神兴起,都有神的灵降在他身上,但亚比米勒却只有恶魔降在他和示剑人中间。

2)士922-23自立为王只会造成和加重百姓苦难,只有恶魔在他身上。

凡士师都是因为有仇敌入侵而被神兴起,带领以色列民抵抗反击,拯救百姓脱离敌人欺压。亚比米勒的时候,圣经并没有提有外来敌人入侵,所以在以色列民的历史循环里,并不是神兴起士师施行拯救的时候。虽然亚比米勒也发动战争,但跟拯救以色列民无关,只是为要跟分裂后的示剑人互抢地盘。他的事迹是从杀害自己七十个兄弟开始,以后和另一个自立为王的示剑人迦勒争霸夺权,直到同归于尽。他所行的,只是辖制以色列民,加重他们苦难,制造混乱局面,达到自己作王的目的。

这一事件对我们今日教会的现实教育意义也实在太深刻了。那些想在教会中分门别类自立为王的人,有时弟兄姊妹也会看到,他们好象也是在努力作教会事工,而且所作事工的效果,也可能给教会和弟兄姊妹带来一点正面的效果;但神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名夺利,最终会给教会带来更多的苦难。

3)士954-57 自立为王即使战死也是死在自己罪中。      

当亚比米勒借用示剑人的力量统治以色列民时,大家还容易看出他背叛以色列自立为王的面貌;但当他和示剑人迦勒争战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受迷惑了,他这不是在跟示剑人迦勒拚个你死我活吗?他不是代表以色列人,在跟代表示剑人的迦勒争战吗?他不是杀死很多哈抹子孙示剑人吗?但事实上他并不是在为神、为以色列民争战,并不是因为示剑人欺压以色列人而投入战斗施行拯救;他是为不愿失去自己的地盘,要想扩张巩固自己的权势,和示剑人发生了利益冲突,才为自己个人利益而拼命的。在这一战事中,没有一方是正义的,他们勾心斗角,相互残杀,即使最后亚比米勒战死,他和迦勒一样,都是死在自己的罪中。

今天我们对教会中的分门别类,相互争斗还比较容易识别,但是当教会中的野心家,在和教外的人争权夺利时,大家就容易被迷惑了,总以为他不是在代表教会,尽心竭力和世俗争战吗?不知道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盘,不管是跟教内或教外的人争权夺利,他的拼命只是为自己。但愿我们都不再轻易上今日亚比米勒的当。

4)士97-15   一个值得我们多加引用的比喻。

基甸小儿子约坦所举的比喻,是十分难得的一个好比喻,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从以后实际发生的事实和结局来看,他的比喻简直就是预言;也由此可知,这比喻是从神而来的启示和警告。约坦是圣经中最早举如此完整比喻的人,耶稣在世时,常用比喻教训门徒和百姓,是我们今天讲道时常用的内容。约坦这个比喻也非常值得我们多加引用,虽然是在旧约律法时代,但从今天教会面对的实际情况,形形色色自立为王的情形,使我们懂得,从古至今,凡想自立为王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比喻对我们是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

1)林前111-12  总会有喜欢闹事,拥人为王的群众。      

比喻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一时树木要膏一树为王管理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总有人喜欢自己或别人作王,不要神作王,这是被造者对创造者的叛逆和挑战。这句“有一时”讲得太形象了,亚比米勒的时候是“有一时”,今天不也一样是“有一时”吗?这是从古至今人类的通病,即使自己作不了王,让别人作王,也好过让神作王。

通常我们讲到分门别类,总会先想到少数野心家自立为王;这是不错的,这些人总是造成分门别类的祸首。林前1119但约坦的比喻给我们指出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喜欢拥立人为王。没有这批喜欢搞分裂闹事的人,再怎么样的野心家,他的目的也很难得逞。亚比米勒如果没有示剑和米罗人拥立他,他再想自立为王也是没有用的,以色列人并不想拥立他为王。这比喻特别向我们指出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情况,就是立王的起因不一定来自那个想自立为王者,更多时候是有些喜欢闹事的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这些人,自立为王的情形就可以少掉很多。

保罗提到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并不是彼得保罗亚波罗要想作王,搞分门别类,而是有些信徒知道自己不够作王资格,借用他们的声望来搞分门别类。这些人只要能达到分裂闹事的目的,即使自己跟在后面摇旗呐喊也喜欢。所以这些树虽然不是自己想作王,不等于在这事上就没有责任,最终同样逃不了被火烧掉的结局。

2)彼前52-3 凡结果子的树都不愿自高作王。

这些树先去找橄榄树,请橄榄树作它们的王,但是橄榄树不愿意。它们又去找无花果树和葡萄树,它们也都拒绝。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棵都是结果子的树,从它们同样的回答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要想作王的就无法结果子;要结果子的,宁愿不作王也不能不结果子,因为这是神为树定的旨意,是要讨神喜悦、使人得益。我们不是不要作王,但不是今天;今天是结果子的时候,是作士师奋勇争战的时候。作王是我们的盼望,是在将来见主面的时候,是与主一同作王。

不但如此,在这三棵不愿作王的树回答里,还都同样有这样一句话:我岂肯止住所结的果子,飘摇在众树之上呢?这是我们分辨一棵树是不是想作王,能不能真结果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看它有没有飘摇在众树之上。一个事奉神的人有没有自立为王的野心,不在他嘴上怎么说,而在他实际表现上,是不是高高在上、自高自大,指手划脚辖制别人;还是能谦卑甘心服事弟兄姊妹。

当彼得开始跟随耶稣的时候,他是看自己比别的门徒都强的,总以为自己在众门徒中是为首的,对别人常看不惯,持否定态度。可是当他经过三次不承认主名的失败后,他的生命有了完全的改变,从刚才所读的经文,我们好象看到完全不同另外一个人,是那样谦卑,满了爱心,体恤别人,是一个真正事奉神、服事弟兄姊妹的仆人。

3)诗10415     所结果子是要供奉神和尊重人。

为什么这三棵树把结果子看得这么重要,为了要结果子,宁愿不作王呢?从他们的回答里,可以知道他们结果子不外乎两个目的,就是事奉神和供应人。凡能够以事奉神、为神而活作为人生目的的人,一定是能结出果子来的。但实际上神自己并不需要吃我们所结的果子,他愿意我们结出果子来,是要供应人造就人的。就象耶稣在提比利亚海边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他对彼得爱他的要求,乃是牧养喂养他的羊群。所以今天我们事奉神,结出果子来,就是为要能帮助弟兄姊妹,造就弟兄姊妹。

这三棵树所结果子能带给人的作用,刚好就是我们作教会事工的三个主要方面,我们刚才所念的诗篇也给我们作了最好的注解。橄榄用以榨油,能潤人面。今天我们的事奉,就是要以神的爱,带给人心灵的滋润和丰满;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论在社会上还是教会里,当人的爱心越来越冷淡时,太2412大家常为一点小事,就产生重大磨擦;我们就更需要多多结出橄榄,榨出油来;在教会里,在世人中,带给人和睦和滋润。

无花果是以色列人的粮食,今天我们事奉神的人最要紧的就是对信徒有神话语的供应。如果信徒得不到神的话语,他们的灵命就一定长不大。如果羊群瘦弱,当然牧人是逃不了责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象无花果树,供给人生命的粮,使人灵命得到满足。

葡萄是酿酒的原料,是带给人心灵喜乐的象征。这也是一切事奉神的人应有的作工原则,我们事奉的目的不是辖制人、恐吓人、咒骂人,我们的事工效果必须是带给人心灵有平安和喜乐。即使是谴责罪恶,人心会因罪而忧伤,但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叫人忧伤,而是在忧伤后,可以有赦罪的平安和喜乐。

4)太137 凡想作王的必不结果,还阻碍人结果。

当这些树去找荆棘时,荆棘想作王已经多时了;但正像一切想作王的人一样,没有人拥戴是作不了王的。现在有人来找,当然马上接受邀请。约坦把要作王的人比作荆棘,实在比得太有意思了,荆棘不但自己不结果子,而且还阻止别人结果子。耶稣在撒种比喻里就指出过这个问题,有一种不结果子的田地,就是因为被荆棘挤住了。

更有意思的是,荆棘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它在生长时不是向上,而是向四周爬的,它没有结果子的本事,却有占地盘的本领。今天我们在教会里,不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吗?有些人作事工、结果子的本事没有,占地盘的本领特别大,真是说得太形象了。

5)林后1216  自立为王难免要用手段牢笼人辖制人。

凡想自立为王的,因并没有什么受拥戴的基础,必然怕人中途变心,失去支持,作不了王;所以就不得不用结成死党,咒语辖制,小恩小惠笼络人,威逼利诱钳制人等方法,来巩固人对他作王的支持和追随。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分门别类的情况里,这些不正常的手段总是结合在一起出现的。当人想自立为王时,他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这种用手段策略的事情上,当然也就没有时间结果子,结不出果子来了。而自己越不结果子,也就越怕别人结果子,显出自己的问题;所以也就一定会尽力设法阻止别人结果子。

弟兄姊妹,当你听了约坦的这个比喻,你有什么感想呢?不是叫你想别人怎样,而是结合你自己想想,我是像橄榄树,无花果树,还是葡萄树?我们每个人可能恩赐不同,托付不同,结出的果子不同,但一定要有果子,而且是讨神喜悦给人供应的果子,能使人得造就的果子。我们不必把手指指向别人,论断在我们中间谁是荆棘;常常反省自己不作荆棘,这才是最要紧的。

                         5、耶弗他----草莽英雄的本色。10-12

1)士1113  亚嫩河到雅博河之地的历史变迁。

这次事件发生在基列地,就是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所得的河东之地,主要是属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当初摩西带领百姓在那里消灭了亚摩利王西宏,得了这块地。这两个半支派的人因为看到这两河流域土地肥沃,就想得之为业。他们征得摩西的同意,条件是他们必须和其他支派一起进到河西,帮大家夺得迦南地后,才可以回到河东得这地为业。民32:33以后到约书亚分地的时候,就照当初所定的作了安排。

亚扪人应当是以色列河东之地的南邻,这时他们不但是北上侵占基列地,而且声称这地原是属于他们的,现在他们上来不是侵占,而是要取回失地。这里确实曾经是摩押和亚扪人居住过的,但亚摩利王西宏来到这里,把他们打败赶走,所以成了亚摩利人居住的地方。想不到摩西竟对这块土地的历史有作详细记录,连当初摩押亚扪人惨败逃跑的情形都有描述,成了日后耶弗他跟他们说理的依据。民21:26-29(基抹就是亚扪,参看士11:24)

今天我们都已经习惯有国家疆界、领土完整、主权不容侵犯等观念,但当时是三千多年前,大家都还只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并没有严格“这是我的领土”这样的固定范围。各部落之间你去我来,强进弱退,原是很普通的事。所以亚扪人说以色列人所住的基列地原是他们的,现在要取回来,这在当时还没有明确国土疆界概念的年代,显然是无理取闹,为入侵找借口。事实上他们不但想夺回河东的基列地,还过河入侵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原先并不是他们的地业。士10:9但耶弗他还是先礼后兵,理直气壮地回绝亚扪人的无理要求。等他们蛮不讲理时,才在战场上相见。

   2)士11:23-27 以色列民得地是从神得,不是从人得。

以色列民是从约但河东进入迦南地的,当他们经过约但河东那一带时,虽然以东人、摩押人和亚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友好的表示,甚至还发生战斗,但最后神没有允许以色列民侵占他们的地,因为他们是以实玛利和罗得的子孙。申2:19后来以色列民攻打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得了他们的地业,就是后来两个半支派所得的河东之地,也是这次亚扪人前来争议之地。

耶弗他是强盗出身,从他行事给人的印象,他为人豪放鲁莽。可是在他跟亚扪人说理过程中,他却讲得那么有理有节有修养,在其他士师中,除了底波拉外,恐怕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的。在当时没有很多资料可作参考的年代里,他能把这块土地的历史变迁过程,解说得那么清楚详细,必然是在摩西五经上下过工夫的。如果没有他冒失许愿这件悲剧,他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双全人才。尽管从历史事实,以色列民得这块地是从亚摩利人手中夺过来的,但耶弗他还是强调,他们得这地乃是从神得,不是从人得。是神从亚摩利王手中赐给他们的,和亚扪人完全没有关系。士11:24真是说得太好了。

这也可以提醒我们事奉神的人,在作主工作时,不要因为是只要讨主喜悦,就可以什么理都不讲,留给人蛮横的印象。人提出无理要求,我们不能姑息迁就,但对合情合理的事,我们不应不加分辨地一概置之不理。此外,我们也应当有象耶弗他那样的认识,我们所有一切,似乎有各样不同来源,但从根本来说,都是从神领受的;这样我们才会凡事谢恩。

3)士11:9 从掺有私意到真心事奉主的转变。

耶弗他被拥立为士师是基列的民众和长老请出来的,从他和长老的对话里可知,他最初接受他们的邀请,只是为了想作领袖的缘故;显然他的动机并不纯。我想还是那句话,对士师不能过分苛责,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每个士师都在自己作士师过程中,得到改变和成长。我们从战争前,神的灵降在他身上,和他带领以色列民脱离敌人之手,可知他确实是神所兴起的士师。士11:29

事实上,如果我们反省自己一生事奉神的路,恐怕也是象他这样,在一开始的时候,带有复杂动机心态的。只是随着生命的长进,在事奉中不断经历神的作为,生命不断受到磨练造就,才逐渐对神的呼召越来越清楚,向神的心志越来越单纯的。就以我自己来说,就是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是已经全心全意为耶稣,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为自己的成份了。

我常这样自我反省,有没有百分之六十为耶稣?这似乎是刚够及格的标准,这是我第一个标竿。进一步我能不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为耶稣?使我的人生能一大半是为主而活的,这是我第二个标竿。当然如果我能做到百分之百为耶稣,那是最好,但我承认实在还差得很远;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祷告的题目。当我们能这样想的时候,对耶弗他当初带有复杂动机也就可以理解,不会过分责难了。

现在各地有很多青少年的学道班,当他们进学道班时,也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是父母怕他们流落社会学坏而送来的,有些是因失去升学机会而找出路的,有些只是想趁机会学些圣经,结识些人,增长些见识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开始来学道班的动机,也并不那么纯的。但我确实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造就,他们成长了、转变了,开始明白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和安排,清楚这正是神呼召他们的方法。他们中不少人,就是这样从动机不纯到纯,走上事奉道路的。

4)士11:31      冒失许愿的悲哀。      

在耶弗他的事迹里,我相信最使大家耿耿于怀的,是他冒失许愿,他的女儿被献为燔祭。而大家最关心的,也就是他那无辜的女儿最后到底怎样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强烈希望她最后不是真被献作燔祭,所以有人说她只是一生守独身,因为圣经多次强调她一生没有亲近男子。

我也是巴不得如此,但从耶弗他的语气,似乎不只是守独身的问题,因为最后是说清楚“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至于圣经几次强调她终生没有亲近男子,应当是为要特别指出,她一直到死,都保持是贞洁童女的情况。

(1)王下3:26-27     这是来自迦南恶俗的影响。

这确实是令人难受的悲剧,每当我读经到这里,也总不由自主地会为他女儿感到莫名的悲哀。在士师时期,以色列民在周围外族拜偶像的影响下,已经普遍都不懂得怎样向神献祭了。按照律法,把人献为燔祭是严格禁止的。申12:31很可能当耶弗他如此许愿时,他并没有想到会献“人”,更没有想到会是他的独生女儿。我们中文圣经说“无论什么人”,原文没有“人”字,但也没有排除“人”在外。所以这样的冒失许愿,总是受迦南各族向偶像献祭概念的影响。律法下的许愿是有一定范围和方向的,不是可以用“无论什么”的。

当时迦南各族祭偶像的恶俗,不外乎两个方法,就是杀人献为燔祭和以淫乱为祭祀偶像的礼仪。象我们念的列王记下,当以东、以色列、犹大三王联合攻打摩押王,摩押王被打败,在无法突围情况下,献自己长子为燔祭的做法,就是一个例子。这是献上最狠心的大祭,勉强他的神不能不听他。至少以东军队看到这一做法,怕摩押的假神向他们发怒,而无心再战,给了摩押王突围的机会。当耶弗他向神许愿时,在他的概念里,也很自然的在这两种方法里作选择,他选择的是作燔祭。他和他女儿都宁愿选择被焚烧为燔祭,也拒绝淫乱祭礼。我想这是为什么圣经一再强调他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

(2)士11:39   ‘终没有亲近男子’让人肃然起敬。

耶弗他的女儿出生强盗家庭,在“亡命之徒”的环境里长大,但她一直到最后面对被献为祭的选择,都能保持一生为处女;这种对自己贞洁的重视,在当时已经习惯淫乱的社会看来,简直是迂腐得无法理解的表现。但耶弗他的女儿,却不愿为保住自己性命而放弃自己持守贞洁的原则。她在被献为燔祭前哀哭终为处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想不“为处女”的机会多的是,为什么要为此哀哭呢?圣经一再为她强调这一点,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给我们看到她对婚姻的慎重,原来是打算把自己如贞洁童女献给未来丈夫的,如今没有机会了。一个已经到了这样年龄的少女,到死竟然还没有亲近过男子,宁愿用性命来捍卫自己的贞洁,在当时的社会,这不能不成为大新闻。想到这里,不禁使我对这位‘强盗的女儿’产生十二分的敬意。

看看今天社会对性观念的混乱,保持贞洁成了落伍愚昧顽固的代名词,淫乱被美化为“性解放”,成了时髦的象征,连很多弟兄姊妹在这方面的认识也开始模糊不清,我们实在应当在年青弟兄姊妹中,多讲讲耶弗他女儿的事迹,让她成为我们的榜样。

最使我们难以解释的是,既然把人献为燔祭是神所绝对禁止的,神也拣选了耶弗他作士师,为什么神没有阻止他这么作;当他回家时,又为什么不拦阻他女儿首先出来迎接他。他这样的许愿,当然不能成为我们的榜样。他曾经被迫作土匪,那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但他把女儿献为燔祭,则构成他一生最大的罪。我们相信,以后他对自己所作这件得罪神的行为,是一定有认识,经过悔改的,因为在希伯来书十一章信心前辈的名单里,有他的名字。来11:32

我也确信,我们将来在天上,不但将和耶弗他一起同得神所应许的城,而且也将见到他的女儿,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姊妹。

(3)来12:28  许愿常带交换条件,今天应是感恩奉献。

今天我们不应当再多讲许愿,因为当我们说许愿时,常是带着条件的,是一种交换。如果神答应我们这样,我们就为神那样。在新约圣经里,没有再提有关许愿的教导,今天对我们的要求是要感恩、要奉献。我们从主蒙了这么大的救恩,即使把自己完全献上都不够报答主恩,还有什么可以向神许愿,提出交换的呢?有些弟兄姐妹还在想用许愿的方法换取神的祝福和帮助,这是对真理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是把旧约时代的做法,当真理引用到新约时代的片面认识。

5)林前3:19     以法莲人投机取巧终必自食其果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以法莲人在这次战斗中又故技重施,当战争发生时不投入作战,到亚扪人被打败后,却到耶弗他那里去说:你去与亚扪人争战,为什么没有召我们同去呢?士12:1当基甸的时候,以法莲人曾经用过这一招,而且还很有效。但这次以法莲人却踢到了铁板,耶弗他跟基甸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以法莲人以为说几句风凉话就可以再次得到现成功劳,可是耶弗他却不卖这个帐,用更硬的话把他们顶回去,直指他们争战中袖手旁观,现在却想来争功胡闹!以法莲人下不了台,就咒骂他们是逃亡的人,他们是故意把在河东得地业嘲笑为逃亡。这下更激起耶弗他的怒气,一下就杀了以法莲人四万多。士12:1-6

以法莲人的那套作法确实可恶,该受责罚;但他们总是自己的同胞,为了几句话就杀死这么多人是说不过去的。基甸温柔的回答,不管是策略性的还是出于内心,应当是合宜值得效法的。一个事奉神的人,应当对人常存温柔敬畏的心,这样我们的事工才能有美好的果效。太5:5即使我们性情急躁,也应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不是假冒伪善,这是应有的节制。

对以法莲人来说,他们也实在应当得到教训,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得计,是早晚会有碰到耶弗他这样人的时候。今天在教会里,难免会有这样的弟兄姐妹,教会事工不参与不投入,喜欢从旁多方挑剔说现成话。如果事工遭受挫折,就横加指责,为什么当初不听他的。如果事工取得美好效果,就到处吹嘘,这是他早已说过的。希望在我们中间没有这样的以法莲人。

 

                     6、睚珥、以比赞、押顿----家庭祭坛的兴起。

                         101-5128-15

从第十到十二章里,除了耶弗他以外,还提到五位士师,陀拉、睚珥、以比赞、以伦和押顿,其中陀拉和以伦都只是简单提到他们的名字,没有任何事迹记载。其他三位士师虽也记载得很简单,但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同处,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庞大的家庭。

1)徒10:1-2     全家同心带来全民的祝福。 

当以色列民越来越败坏,士师要带领各支派百姓和敌人争战也越来越困难。这时神似乎是退而求其次,兴起一个同心的家庭,以全家同心承担全民各支派同心的职责;至少在以色列中,还有一个家庭是同心的,是可以使神因此施怜悯的。而且一个同心的家庭,也能够使士师不至于孤单一人去跟敌人争战,从而使神施恩怜悯整个以色列民族。

为什么在使徒行传里,对哥尼流信主的事件会这么重视,神要三次用异象勉强彼得去哥尼流的家?徒1016如果按外邦人信主来说,埃提阿伯太监比哥尼流更早信主受洗。但哥尼流这次却不是一个外邦人信主,而是第一个外邦家庭归主。不但哥尼流是个虔诚人,他全家都是敬畏神的。徒102而且当时在哥尼流家里等着的,还不只是他自己一家人,更有他们的亲属密友,他们应当也都是外邦人。徒1024所以这是教会第一次有外邦家庭的聚会,宣告福音事工在外邦人中的开始。可见在神眼中,一个家庭同心事奉是具有不同意义的。

2)徒1631      神的心意是拣选全家归主的。

在说到神对全家的拣选,很多弟兄姊妹会想到这节圣经,也常有姊妹来问我这节圣经究竟应当怎样解释,是不是一个人信了主后,她全家也就因此可以得救?虽然在圣经很多地方,都显示神对全家得救、同心事奉的重视,神的心意也确实是希望全家归主的;但救恩的真理十分清楚告诉我们,得救是每个人和主之间直接的关系,不能由别人代替代表而得救的。

那么这节圣经不是明明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吗?这里我们中文圣经的翻译,在文字的排列次序上有些不合适,如果我们把中间的几个字放到前头,“你和你一家,当信主耶稣,都必得救。”意思就清楚了。保罗是告诉禁卒,不只是你自己需要寻求得救之路,你一家都需要得救,而得救的方法就是“当信主耶稣”。这确实是表明神对全家信主得救的重视和心意,但不是只要有一个人信主,全家就都能得救。

3)士827    家庭越大,越难同心。

我们知道基甸也有一个庞大的家庭,他有七十个儿子,比这里提到的几个士师儿子更多。但亚比米勒为要自立为王,把自己七十个兄弟都杀掉。相比之下,这几位士师家庭的同心事奉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1)士103-5  不受时间变迁的影响,二十二年儿子一起同心事奉。

在认识家庭同心的重要时,也必须认识家庭同心的背后,一定有对子女合宜的教导。人越多主意越多,也越不容易同心,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还不是两口之家同心,而是有三十个儿子同心,还不是在一事一时上同心,而是同心了二十二年,可想而知在这背后,士师睚珥对子女有怎样的教导和带领。提前3:4-5

想想我们自己的家庭今天是如何的表现?不要说三十个儿子长期同心,就是三个儿子中,能有一个同心爱主已经不错了。多少事奉主的人,在主的事工上确实是忠心的,但忽略了对子女的带领和教导,以至尽管心中多么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同打美好的仗,也只能感到遗憾和无奈,承认自己的亏欠。

(2)士12:8-10 不受成员改变的影响,娶进媳妇代替女儿同心事奉。

不但如此,家庭成员是要改变的,新一代是要替代老一代的,要保持同心事奉,不受家庭变化影响,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以比赞庞大的家庭里,同心的女儿无可避免地要出嫁;但进门的三十个媳妇却能一样同心,使家庭的士师使命得以不因此而瓦解,这更是多么难得的事情。我想我们中间凡作父母的都知道,女儿是可以在自己带领下,从小受自己教导的;但媳妇却不是自己从小教导的,只能通过寻找符合要求的。能找到一个爱主的媳妇,已经是神极大的祝福;现在还不是一个,而是三十个爱主的媳妇,都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心配搭事奉,这实在是何等大的祝福;这祝福不只是带给以比赞全家,更是带给全以色列民族。

(3)士12:13-15  不受代代相传的影响,带领孙子继续前辈同心事奉。

押顿的家庭则为我们提出另一个要求,就是光对儿子教导还不够,还需要注意对更下一代的教育。当士师本人年老过去以后,他的拯救工作也就结束。怎样能保持一代一代把事奉继承下去,就需要对自己的下一代,甚至更下一代有教导有带领。否则像基甸那样,虽然自己为神打过美好的仗,到儿子这一代就产生自立为王,杀害兄弟这样的事情。

当我自己有了第三代,就深深体会到教育儿子可以严格要求,但对第三代我能作的就很有限,必须由他们自己的父母来教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子女教导的时候,必须明确让他们明白,将来对自己子女当有怎样的教导;必须做到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才可以在这场属灵的争战中前赴后继。提后2:2就像约书亚坚定表示的: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

士师记在开始的时候,已经指出以色列民堕落的三个主要根源,其中之一就是忽略对下一代的教育。当全以色列民都只关心自己儿女肉身好处的时候,这几位士师却能不受世俗潮流的影响,遵循约书亚的脚踪,教导子女不但有敬畏神的心,更能同心事奉耶和华。当全民都无心起来跟敌人战斗的时候,他们却能全家同心,为全以色列民得拯救而战斗,实在是我们今天应当效法的榜样。

                           7、参孙----独木难支的悲哀。13-16章

现在我们到了本书最后一位士师参孙的事迹,虽然在他以后还有士师,像以利和撒母耳都是士师,但他们都不是以拯救以色列民脱离敌人的欺压,带头冲锋陷阵作为主要使命的。以利的职份主要是作祭司,撒母耳的职份主要是作先知,他们的事迹和王国来到有更密切的关系,所以都记载在撒母耳记里。

士师记记载士师事迹到参孙为止,这是告诉我们,到参孙作士师时,士师时期每况愈下的周期,已经循环到最下端,再也无法继续循环下去了;一位王的来到已经是不可避免、迫在眉睫了。参孙作士师的时候,不但以色列民中没有人愿意再追随士师去争战,就是一个庞大同心的家庭也已不可得。参孙只有单打独斗,一个人去跟非利士人打斗,所以神也必须给他力大无穷,否则根本就无法打。每念及他在以色列民中孤独无援,在他心中难免会有的寂寞失落感,总令人感到无限的唏嘘和感叹。今天忠心事奉主的人,不也是常常不但在世人眼中被看如渣滓污秽,就是在弟兄姐妹中,也同样遭到冷落排斥,被指责为迂腐顽固,不合潮流,不受欢迎吗?

1)士15:8 士师任性是对百姓堕落的无声控诉。     

在士师记所有士师中,参孙的事迹是占用篇幅最多的一位,也是弟兄姐妹最熟悉的一位。这不光是因为他的事迹富有戏剧性,也是因为这些内容带有很多争议性。当我们在读他的事迹时,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活问题上,成了对他评价的唯一依据,以至忽略了对他应有的认识。他生活上的一些任性表现,确实不是我们应当效法的,但我们也不要因此把更重要的内容忽略了。应当记得,在他那个时候,所有以色列百姓都任意而行,已经到了极点。

参孙当时所面对的,乃是一群堕落自私到极点的百姓,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百姓丧失大节的种种表现,再看参孙的问题,就会对他有不同的评价。而且参孙一切任性表现,并不是在以色列百姓中,都是在非利士人中,为的是要找机会狠狠打击敌人。士14:4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不愿参与战斗的以色列民苟且偷安、丧志辱国作出的无声控诉。只有明白了这些情况,我们在查考参孙事迹时,才能对他作出正确的定位,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神会拣选他作士师,并给他这么大的恩赐。

2)百姓堕落已到无以复加的骇人地步。     

(1)士15:11-12  怕得罪非利士人却不怕得罪神。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从十三章到十六章,除了参孙父母家人外,以色列百姓只有出现过一次,就是三千犹大支派的人,到以坦磐的穴内去捆绑他。当参孙第一次大大击杀非利士人后,非利士人上去对着犹大安营,要攻打他们。犹大人问非利士人说“你们为何上来攻击我们呢?”意思就是我们不是很老实听话吗,我们作错了什么呢?当他们得知那是参孙惹的祸,他们就去埋怨参孙:非利士人辖制我们你不知道吗?你向我们行的是什么事呢!参孙奉神的命打击非利士人,是为了拯救以色列民,但他们却认为参孙是破坏了他们和非利士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扰乱了他们在非利士人手下的安宁生活,给他们添麻烦。神要借参孙的手拯救他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欺压,但他们却不要,宁愿听非利士人,也不要听神的话。他们怕参孙连累他们,以至得罪非利士人,所以要把参孙捆绑了去求和认错。他们宁愿得罪神,也不愿得罪非利士人。

(2)士15:20   宁愿在非利士人手下苟且偷安,也不愿从神得拯救。

当参孙看到这么多犹大支派的人下来找他时,可能还以为他们是看到他有这么大本事,前来要跟着他去攻打非利士人,不愿再受非利士人的欺压了。那里知道他高兴得太早,这三千个苟且偷安的百姓下来,是要捆绑他去投降敌人的,不是要跟着他去攻打非利士人的。我无法想象参孙心中的失望和惊讶会到何种地步,他一个人就足以把非利士人打败,这三千犹大支派的人,只要跟在他后面夺取战利品就可以了,可是连这样的事他们都不愿意干。其实犹大支派在以色列各支派中,向来是为首的,也是最强大的。这些以色列人表现出来的堕落,不要说参孙惊讶失望,神的心更是何等的失望!

每次神兴起士师,目的就是拯救以色列民脱离敌人的欺压,不再受敌人的辖制,每个士师也都能按此达成目标。唯有参孙作士师,按本事他是最大的;但在他作士师的时候,他却没有能救以色列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我们刚才所念的这节经文,不知弟兄姊妹是不是感到有点特别,就是一面神兴起参孙作士师,一面以色列人继续在非利士人的辖制之下,这种情况在以前任何士师的时候都是没有的。不是神不愿意救他们,神兴起参孙就是为了要拯救他们的。也不是参孙本领不够大,在士师中,神给他的本领是最大的。可是面对这群自甘堕落的百姓,他们愿意得拯救的意愿越来越微弱,神能拯救他们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小。不是因为神没有能力拯救,而是百姓根本不要神的拯救,也不是参孙力气不够大,而是百姓根本就站在敌人一边。参孙可以杀死数以千计的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却宁愿认贼作父,服在非利士人的权下;这才造成一面参孙作士师二十年,一面以色列人仍然受非利士人辖制这样的怪现象。

当这些百姓已经堕落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宁愿仰赖敌人鼻息,也不愿到神那里得安息;神知道再兴起怎样的士师都救不了这些堕落的百姓,王国的来到迫在眉睫了。

3)神为何兴起这样的人作士师?

(1)士15:16  力大无穷是因他必须单打独斗。

很多弟兄姊妹对神给参孙这么大的恩赐感到难以理解,这是因为我们对神给恩赐能力的原则认识不足的缘故。按照我们的想象,神的恩赐能力应当是赐给爱主属灵的人,越爱主越属灵,神给他的恩赐能力也越大。象参孙这样表现的人,怎么配得这么大的恩赐呢?如果我们把恩赐能力当作是神给我们的奖赏礼物,那么确实恩赐能力的大小,可以成为一个人爱主和属灵的衡量标准。因为神给我们奖赏礼物,这奖赏礼物就成了属于我们的东西。但彼得提醒我们,我们只是恩赐的管家,表明我们得的恩赐能力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彼前4:10管家从主人所得的,是为要替主人办事。要办的事情大,得的也多,要办的事情小,得的就少;不是按仆人配得多少,而是按事情有多少需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明白,为什么神给参孙这么大的恩赐能力了。并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士师好,也不是神有偏心,特别爱他。神兴起每个士师的目的,都是为打击敌人,拯救以色列民。但每个士师所面对的敌人并不相同,以色列民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到参孙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百姓,是最败坏最无心战斗的一代。参孙必须跟敌人单打独斗,连象睚珥时的一个同心大家庭都没有。神必须给他力大无穷,他才能完成战斗使命,不然他一个人根本无法去和非利士人打斗。所以参孙得到神给他这么大的恩赐能力,不是因为他自己配得,而是因为他跟敌人战斗时的需要,完成神给他士师使命的需要。

今天也是如此,我们各人从神所得恩赐能力有大小不同,不是因为我们各人配不配;更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所作事工有不同的需要。当神要我们作大事时,我们就自然能从神那里得到多的恩赐能力。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事奉神时,都是从小事作起的。路16:10

虽然神早知道以色列民会拒绝参孙的拯救,但神必须让参孙单打独斗后,才结束士师时期,免得以后以色列民说,他们是希望脱离敌人辖制的,只是神不给他们悔改机会。

(2)士15:18-19  倍加体恤显示神对百姓的鄙视。     

也有不少弟兄姊妹对神这么容易就应允参孙的祷告感到不理解,我们为了一件事,常常需要拼命祷告,昼夜禁食祷告,才蒙神应允;而参孙为什么只是随便祷告一下,也不禁食,也不恳求,神就这么容易听他,马上显神迹,从洼处涌出水来,好象神对参孙真的是特别偏心疼爱。

当然我相信神是爱参孙的,而且确实有特别疼爱他的地方,但这不是因为神有偏心,而是神看到参孙遭到百姓如此不公平的唾弃,不得不亲自满足参孙的一切需要,以显示神对这群卑劣百姓的鄙视。

参孙和非利士人打斗,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和他们有什么冤仇,完全是为了找机会拯救以色列百姓。可是不要说在打斗时,没有一个以色列人跟他站在一起,就是打胜了,也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感谢;不要说庆功宴,连一口水都没有人给他。战争成了参孙个人和非利士人之间的事,以色列百姓都只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甚至还不只是旁观者,简直就是站在非利士人一边。为了怕得罪非利士人,连暗中同情倾向参孙的表示都没有。

当他为拯救以色列民脱离非利士人的辖制,打得筋疲力尽,口渴难忍的时候,打完了竟没有一个人想到给他一口水喝,任他渴死也没有人在意。你想神看了会不心疼吗?这是他兴起的士师,是他安排参孙去攻打非利士人的,是为要拯救以色列百姓。现在他打胜了,但是他口渴,需要水喝;就是一个乞丐口渴了,人还会出于怜悯的心,给一口水喝;我在各处讲道上课,弟兄姊妹总是不断记得问我要不要水喝。有时讲得口干难忍,实在需要喝一口水。可是参孙,应当是他们的英雄,却没有一个人想到给他一口水喝。你说神能不听他的祷告,不立时从洼处涌出水来,满足他的要求吗?当参孙祷告说“岂可任我渴死”,究竟是谁任他渴死?任他渴死的不是神,而是这些百姓。神这样立时使洼处涌出水来,正是要让这些败坏的百姓知道,你们不给他水喝,我给,你们不关心他,我关心;充分显示对这些悖逆透顶百姓的鄙视。

 4)任性表现难掩纯朴美德。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对为什么他这么任性,神还给他这么大的恩赐能力,还这么容易就应允他的祷告,简单求一下,立刻就有神迹出现,有水从洼处涌出来,就不难理解了。当我们把参孙跟这些奴颜婢膝的犹大人相比,他的形象好像一下子就高大起来,他的放任纵欲行为,只成了次要问题,只是对这些奴颜婢膝以色列民的无声控诉。

不但如此,其实参孙只是在非利士人中胡作非为,对以色列人,他的表现是非常有原则的。可惜弟兄姊妹常常因为看到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对他作出全盘负面的评价,把他应当留给我们正面重要的优点和榜样全给忽略了。希望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能把我们对他不合宜的偏见扭转过来。

(1)士16:17  不随世俗,一生作拿细耳人无悔无怨。

参孙一生作拿细耳人,不但没有用剃头刀剃过头,在生活上也必然会有很多不方便处,在一个越不敬虔堕落的世代中,要过与众不同的生活,就越不容易;不但不会受人尊敬,难免处处还要遭受人冷落排挤和嘲骂,被孤立在社会之外。但他对这一切都没有怨言,甘心情愿作他的拿细耳人;不论在对谁的讲话里,他都没有半句不满的话,一生无悔无怨。他对神的认识可能并不深刻,但他从没有拒绝神对他的要求,怀疑他和神之间的关系,所以神也从没有拒绝他的要求。

(2)士15:12   力大无穷,但不用来报复犹大人。

最难得的是虽然他生活上不够检点,他力大无穷的恩赐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用,更没有用来报复那些想出卖他的犹大人。他的力气只用来狠狠打击以色列的敌人,他清楚这是神兴起他的使命。当这些奴颜婢膝的犹大人前来捆绑他,想以此讨好非利士人的时候,我想如果换了耶弗他,很可能全都给他打死。但参孙却没有用自己的力大无穷打这些犹大人。照理说,这些犹大人实在该死,打死不足惜,何况参孙真的打死他们,也是自卫,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可是参孙却知道,他从神得到的力气,不是用来打自己百姓的,是要打击敌人,拯救百姓的。他是严格掌握神给他恩赐能力之原则的,他是真正的恩赐好管家;他力大无穷,没有为自己用。

当参孙知道这些百姓下来,是为了要捆绑他;他不但没有发怒把这群该死的犹大人打死,还任凭他们把他捆去交给非利士人。他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自己不害死我”。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他心中的悲哀。再多的非利士人他都不怕,难道他就怕那些犹大人吗?可是他清楚知道,他的力气只能打非利士人,不能打自己百姓的。他们再不好,神自己会管教,不是他可以用这力气来泄愤的。但是他更知道,他不能打这些犹大人,这些犹大人却真会要害死他的,所以他才要他们起誓自己不害死他。这是多么可悲的要求?但相比之下,那些犹大人的卑鄙无耻,更烘托出参孙高大的形象。

(3)士15:8     孤单一生,却没有责怪百姓一句。

在我读参孙的事迹中,最使我感到心中难受的,就是这节经文。当他击杀了非利士人以后,没有人欢迎他,没有人给他一口水喝,甚至他还没有地方可去。这么大的迦南地,以色列民的产业,他却只能一个人去住在一个山洞里。那种孤单凄凉,没有温暖,没有同情,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是民族的大罪人,只能去躲在山洞里。有时我想,他在那里吃什么?晚上又该怎么过?无人过问。犹大人只是为了要捆绑他才下来找他的,不然有谁管他死活?我们不能不为百姓这样冷漠的回应感到心寒,为参孙这样的大英雄竟孤独一生而悲哀叹息。正象保罗最后在监牢里的感受“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提后4:17如果神不站在他那一边,不给他特别的恩典,随时听他的祷告,他恐怕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正是因为这些奴颜婢膝百姓对他不公正的冷落和排斥,使神格外的疼爱他。相比之下,他的个别任性行为,不应再是我们对他评价的唯一依据了。

参孙的一生,常使我想到一个忠心事奉神的人难免会有的心灵孤单和失落感,不是没有主的同在,而是缺乏肢体的同心同行。往往在这末世的时候,越持守真理,越会被人唾弃,常常不得不单打独斗。每当读到他大大击杀了非利士人后,无家可归,无人欢迎,独自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内,好像作错了什么事情而被人遗弃孤单独处,总忍不住为这样一位大英雄受到如此冷酷无情对待而一洒同情的眼泪。

多少忠心为主作工的人,被世人看作万物中的渣滓污秽,那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但在弟兄姊妹中,甚至在同作主工的人中,竟也同样不被理解、受到指责,就不能不更增加我们的孤独感了。今天如果只是空泛地指责罪恶,那还能被世界容忍,但如果要具体指责罪恶行径,就会受到从各方面来的指责,被说成是脱离现实,顽固落伍;就怕因着向世俗罪恶宣战,影响了教会和世界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就好象参孙打击非利士人,影响了犹大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今天教会中盛行的道理,是只讲神的爱而不讲神的公义圣洁,只想从神得福而不必付代价,随从世界潮流还以为是“向什么样人作什么样人”,向世俗已经奴颜婢膝到丧失真理原则的地步,还振振有词以为这正是作今日世界的光和盐;圣经全备的教导可以搁在一边,把‘纯正信仰的底线’一降再降,为的就是求得和世俗潮流的妥协。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参孙独自住在以坦磐穴内时的心情呢?

以利亚是大有能力的先知,是大家所钦佩的,但连他在被百姓唾弃的时候,还忍不住向神倾诉“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14可是参孙在类似的遭遇时,却只是一个人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内,默默忍受这一切不公正的对待,没有一句埋怨的话,没有向神控告百姓一句。今天即使有忠心持守真道的人,又有几个能不发一句怨言,不在神前诉苦的?每想及此,更使我感到他形象的高大,神的拣选是多么正确。

(4)士16:28   简单祷告,表现孩童般单纯信赖。

从参孙的这些事迹,给我一个非常突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神的信心,像一个孩子对父母那样的天真信赖,一点不复杂,完全没有怀疑。他没有长篇大论的祷告,每次只是简单几句话,觉得口渴就祷告说‘岂可任我渴死’。最后他要向非利士人报剜眼睛的仇,就求神‘赐我这一次的力量’。而神也就这样听他的祷告,真像父母对一个还不懂事,在外面受了冤屈和欺负的孩子,来到父母面前哭诉时的疼爱。

现在不少弟兄姊妹在祷告上确实是越来越花工夫,祷告的艺术也越来越复杂;有时我想,到底神是喜欢我们这样复杂化下去,还是能返璞归真,象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着单纯信靠的心,到他面前来呢?神对我们的祷告,是不是必须要在我们狠命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才肯垂听呢?

5)参孙所出谜语的真正用意。  士14:14

参孙在亭拿娶非利士女子的筵席上,给那些陪伴他的人出过一个谜语:吃的从吃者出来,甜的从强者出来。当然他出谜语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那些非利士宾客,更不是要从非利士人那里赢得三十套衣服。这谜语应当是有更深一层含意的,是为了以色列民的。神要借他的谜语,用寓意对当时那些苟且偷安以色列民提醒和呼吁,也是表明神给他的托付和使命。

(1)吃的从吃者出来。

当时在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之间,非利士人是侵略者,是吃者。以色列人要想得到吃的,不应苟且偷安,不是乞求吃者的施舍和怜悯,而是要从他们中赢得;也就是要从非利士人口中,把被他们侵吞的夺回来。

(2)甜的从强者出来。

这是提醒以色列人,虽然非利士人似乎是强者,但不必怕他们。要想过甜美生活,不是屈从在强者非利士人的枷锁下,而是要从他们的压迫下挣脱出来;经过奋斗争战而赢得的甜美生活,才是真正的甜美。

这正是参孙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他从神得到作士师的使命,要拯救以色列百姓从吃者夺回吃的,从强者争得甜的。可惜不仅非利士人猜不出这谜语的意思,以色列人中更没有一个能真正明白它的寓意,因为这和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奴颜婢膝生活相距太远了,他们已经堕落到根本不想跟着参孙去争战,只要吃者施舍些吃剩的、强者对他们的辖制宽松些,少打他们几下,就感恩戴德,以为甜美不尽了。

这实在是告诉我们,士师拯救已经到了尽头,王国来到确实已在眼前了。

                                 四、罪根      17-21章

士师记记载的士师事迹以参孙壮烈地和这些非利士人同归于尽而告终,神借士师施行拯救也到此为止。接下来这几章的内容已经跟士师的事迹无关,只是记载两件以色列民中骇人听闻的极端妄行事例。我们常习惯以为,后面的记载是时间上发生在后的事情;但从所记载的背景看,这两个事例应当都是发生在以色列民刚进迦南不久,约书亚已经年老退隐在家,或刚去世的时候,也就是士师时期的初期。当时以色列中应当还有长老,百姓行事还受到一定的节制。士2:7但百姓的表现已经到如此骇人听闻的程度,可以想见当这些长老过去后,以色列民中任意而行的情形,更将严重到怎样程度,普及到全民的地步。

粗看起来,这两件事例只是当时以色列民中任意而行的突出事件,从第一个事例的偷窃抢夺,到第二个事例的淫乱凶杀;从第一个事例一个家庭胡作非为,到第二个事例的全民相互仇杀。通常我们在看这两件事例的时候,很容易因看到那些乱七八糟、抢夺凶杀的过程而震惊,把它们看作是两个突出罕见的孤立事件。但士师记最后特意附录了这两个事件,并不只是要我们象看新闻那样,知道当时社会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而是要结合本书的主题,反映以色列民任意而行已经到如何无可救药的地步。这两件事例是要我们能具体认识,造成他们这样全民族任意而行的真正根源是拜偶像,而在他们拜偶像的罪上,最严重的是他们拜以“耶和华”为名的像。

 

                     1、最危险的妄行是属灵借口下的任意而行。

如果我们对这两件事情作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真正肇事的原因,和每个情节的发展过程,都和拜偶像分不开。不但如此,这里所提到的拜偶像,还不是跟随迦南各族拜当地外邦神的偶像,而是拜以“耶和华”名义所造的像。如果他们是拜外邦偶像,在以色列民中总会有些人因有敬畏神的心,而指责这样拜偶像行为是得罪耶和华神。拜的人自己也多少会自知不对,即使拜,也不敢公然而行。但当他们所拜的是“耶和华的像”时,情况就不同了;拜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在拜耶和华,不是拜偶像!只是彼此方法形式不同,各人看法做法不同而已。

就象第一事例里,米迦造了象后,设立神堂,请了祭司,俨然成了一个祭拜“耶和华”的中心,羡煞那些但支派的人,也必然吸引周围许多人前来求问献祭的。士175米迦这样做,没有人指责,还以为这是进入迦南地后,敬拜耶和华最新、最适应潮流社情的方法。久而久之,这样的做法就被全民族普遍接受,以至全民族都被带向拜偶像的路,造成全民族普遍堕落还不自知。士827这才是这两个事例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1)士172 妄称神名成了属灵口头语。

在第一个事例里,那个做母亲的,在找不到钱的时候随意咒骂,一知道是儿子偷的,立即就把咒骂变成‘愿耶和华赐福与你’。这不但是反映一个妇人的无知,一味溺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合适的教育;更是反映当时社会上普遍随意妄称神名的情形,把“愿神祝福你”这类话随便挂在嘴上,成了口头语。把偷窃和神祝福连在一起,不是十分荒谬可笑吗?

这种对神的敬畏和虔诚只剩外表形式,在当时恐怕已经是社会通病。就象那个少年利未人,当但支派的人为所行的路,要他求问神通不通达时,他也是随口就有专业化的说词:可以平平安安地去,你们所行的道路是在耶和华面前的。这跟拜偶像搞迷信的人,鉴貌辨色说话又有什么两样?

这些话只是假借神名,妄称神名的骗人勾当,在第一个事例里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第二个事例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还更严重,造成更可怕的后果;只是不那么明显,我在下面还会详细解释。

这种随心所欲、妄称神名的情形,在今日教会中难道还少见吗?不要说那些以敬虔为得利门路,招摇撞骗的神棍假先知,就是在弟兄姐妹中,我们也已经听惯了满口属灵词汇的说辞。老年弟兄姊妹是不顾场合的满嘴“感谢主,上帝祝福你”这类话;比较有文化的弟兄姊妹则喜欢把美丽的属灵词汇堆砌在一起,使人听起来非常属灵动听,但仔细分辨,却空洞无物,摸不着边际,得不到实际的属灵造就。现在教会中最新的属灵口头语则是乱用神学名词,越是刚学一点神学,对神学名词一知半解的人,越喜欢乱用套用这些名词,显示自己已经从“讲圣经”提升到“讲神学”了!这样的妄称神名,其实是最危险最可怕的任意而行,因为它更容易迷惑人。

     2)士18:18-19 抢夺“耶和华的像”理直气壮,不算犯罪!

在第一件事例里,提到但支派打发人北上得地为业的过程。但支派在分地时拈到最后一阄,书19:40得地时又赶不走那里的亚摩利人;士1:34因此他们北上想另找容易得的地方居住。在约书亚记里记载到,但支派北上得地后,把城的名字改为但。书19:47如果约书亚记是约书亚所写,而这些但支派的人到米迦家抢夺偶像时,还没有得到这座但城,那么这次事件就应当是发生在约书亚还活着的时候。

这一事例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但支派的人,竟然理直气壮地到米迦家里抢夺偶像,依仗人多势众,迫使米迦不得不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地由他们拿去。士18:26这种情形不禁使人要问:当时以色列中还有王法没有?照理来说,当时不但约书亚还活着,民间也有长老,有各支派的领袖,生活中有律例典章的准则,当时很多以色列民都经过旷野的漂流,接受过摩西的教导,社会治安不应当坏到这样严重地步。

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并不是一般的抢劫,这些但支派的人到米迦家里,并没有抢其它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拿了那些偶像。这些但支派的人可能并不以为自己是打家劫舍的强盗,他们只是因为热爱“耶和华”,才把“耶和华”请到自己支派去,使“耶和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耶和华”本来就不是属于一人一个家庭的,是属于大家的。所以这不能叫抢,这只是反映大家热爱“耶和华”到抢的地步。而且一个支派不是比一个家庭更重要吗?“耶和华”不是更应当放在他们支派中才合适吗?正因这样,这些但支派的人是理直气壮地到米迦家里,不但把偶像请走,连那个偶像祭司也一并请走。

虽然这些可能只是我的想象,但在当时那些但支派的人确实是可能这样认为的。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象,不是我想象力丰富,而是从周围所发生实际情形得到的启发。在过去圣经比较缺乏的时候,我就听到过有人说“偷圣经不算偷”,因为这是渴慕神的话,所以不告自取还是爱神话语的表现!这样,抢‘耶和华的像’自然也可以不算抢了。

在圣经紧缺的时候,确实有些弟兄姐妹渴想有一本圣经而不可得,但至少应当向有圣经的人情商借阅才是。即使在今天,在弟兄姊妹中,仍然有不少借了属灵书籍不认真归还的情形,这些人可能在别的事情上倒是认真的,但对属灵书籍则认为,这些都是属于主的,所以拿了也不要紧,因为是从主拿的,主是属于大家的。当然很明显,这样的想法和逻辑都是错误的。除非是面对不合理的特殊情况,考虑到会引起的影响后果,否则我们即使是作主事工,也不应当是不择手段的,神是要求我们应当凡事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的。林前14:40

3)士17:8 “要为神作大事”成了个人野心的借口。

在第一个事例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个不安现状的少年利未人约拿单,竟是摩西的孙子。士18:30摩西虽然自己如此被神重用,他的子孙在以色列人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属于哥辖子孙的利未人,承担扛抬约柜等会幕至圣所物件的杂务,并不是祭司,所以在重要性上无法和亚伦子孙相比。摩西没有利用自己职权的便利,为自己子孙后代谋取地位利益,也没有安排什么重要职位给子孙世袭。这是值得我们一切事奉神的人认真效法的好榜样。

摩西这位孙子约拿单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状不满。他离开伯利恒的原因就是感到这个地方太小,不能居住。弥5:2他是想找一个可以居住,有施展抱负机会的大地方。可能他是在跟亚伦的孙子作比较,既然他的祖父摩西比亚伦地位重要,那么他理当比他那些作祭司的堂兄弟重要才对。可是在律法下,他是永远做不到祭司的。

当他从伯利恒出走的时候,他可能也是有很冠冕堂皇理由的:他要象他祖父摩西那样,为神作更多更大的事;象他这样年轻有为的人,伯利恒这种小地方是埋没了他的才华,浪费了神给他的恩赐;他这样出走,完全是为了神的缘故,是为了要寻找更多事奉神的机会,是要为神作更大的事!因此当米迦留他作祭司时,他马上就接受邀请,即使是祭祀偶像,至少级别不同,是作祭司了。作祭司不是比作利未人可以有更多机会事奉神,在圣工上更重要吗?

这样的说法,今天在我们周围不是也常可以听得到吗?有些事奉神的弟兄姐妹是越来越不能安心在自己的牧养事工上了,总感到现在的潮流,留在本地是没有出息,应当往外跑,往世界跑,跑得越远越好,正可以表明自己有撇下一切爱主的心。有些年青的同工更是公然说:不趁年轻的时候出去闯闯世界,认识一些教会有名望的人物,跟着他们到处跑跑,难道要到年老走不动了才出去吗?

确实,长期以来,我国教会由于处在特殊艰难的环境下,事奉神的工作,基本上都只能局限于暗暗作关顾羊群的牧养事工,向周围的人传福音,没有条件和可能外出作差传事工。所以今天稍微有了一点机会,有些同工就很容易产生转换跑道的想法,留在本地作牧养事工已经作得够长了,不如出外去看看,不同样都是事奉神吗?就因受到这样一种思潮的影响,好些工人撇下羊群不顾而走了。有些年青人愿意起来事奉主,但不是留在本地,而是热衷于往外跑。在“把福音传遍全世界”的口号下,象“伯利恒”这种小地方,神的家反而荒凉了!

福音传遍万国万民,这是教会的大使命,是绝对重要的。但我相信当主留下这个大使命的时候,不会是要教会连正当的牧养事工都可以弃置不顾的,更不会要所有事奉神的人都投入到差传行列的。如果清楚有神的呼召,要我们作差传;或是原先作牧养事工的,神有新的呼召托付临到,需要改作差传;我们就应当全心全意投入作差传事工。但在这差传高潮里,难免会有人象那个利未青年,并不是神的呼召和旨意,只是出于个人野心和欲望,借今日教会差传潮流的光,为自己寻找成功之路。如果是这样,就当谨慎,不要蹈那利未青年人的覆辙,虽然似乎也作了祭司,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作了偶像的祭司。

4)士18:6 假借神名说话行事造成最危险的妄行。

在这两个事例里,不但十分形象点明了当时以色列民族中,从上到下人人都如此任意妄为,而且这些任意妄为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在假借神名的借口下进行的。凡假借神名说话行事的,有些是招摇撞骗,是有意识地借用神的名义行事,以达到利己的目的;也有些则是虽假借神名而不自知,明明是违背神旨意的任意而行,还在自我安慰“这样行是为神的缘故,是从神而来的意思,不会错”。而且当这样错误的认识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时候,也会使一个人从“不自知”发展到“知道了也不想改”的地步。

1)士18:5-6  ‘耶和华说’不一定真是神说。(士20:18、23、28)

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读到这第二个事例时,总感到困惑不解,虽然基比亚人确实该死,便雅悯人也确实可恶,但战争过程中三次回答以色列人求问的“耶和华”,对战事所作的安排和指示,好象跟我们所信的神很不一样,神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出这样的话,任凭他们自相残杀?我相信有不少弟兄姊妹读到这里,心中也有同样的困惑。这不像是我们从圣经一贯所认识的那位慈爱真神所作所为,我们的神会纵容兄弟支派彼此相斗吗?会安排他们去攻打自己的弟兄,直到把他们消灭吗?连参孙都懂得,从神那里得来的力气是只能杀敌人,不能打自己弟兄的。神自己倒反而要以色列各支派去消灭便雅悯人吗?即使以色列各支派要发动战争,神也只有打发先知去劝阻,王上12:22-24至少也得像对待扫罗的求问那样不予回答。撒上14:37即使基比亚人应当受到惩罚,神也不会任凭战事向彼此仇恨的方向发展。

那么为什么在这里他们三次求问,都有“耶和华”正面肯定的回答,告诉他们可以上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呢?我想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求问所得到的答复,并非真从耶和华神而来,乃是来自称为“耶和华”的像,是出于撒但的欺骗。如果我们比较前一事例中,那些但支派人问少年利未人前面道路时,他们也是得到以耶和华名义的回答‘可以平平安安的去,你们所行的道路是在耶和华面前的。’士18:6我想士师记把这一事件放在前面,正是要提醒我们注意,‘耶和华说’不一定真是从神来的;或是像那个少年利未人假借神名随意乱说,或是出于撒但的欺骗而不自知。当时在以色列中,这种妄称神名、乱用属灵词汇的情况,恐怕早已泛滥成灾,这我在前面已经指出过了。

就象保罗悔改前,越逼迫信耶稣的人,越以为自己是在热心事奉神,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得罪神。加1:13-14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为了维护教会权益,迫使人接受他们的信仰,设立“异教徒裁判所”。他们不是要人信耶稣,而是要人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思来相信,否则就是异端。当“异教徒裁判所”用最残忍的手段来虐待杀害不顺从的人时,他们也是以为自己是在维护真理的纯洁,在为神打美好的仗,对“异端”越残忍杀害,越表现出自己对神的忠心。

今天在我们周围,虽然没有象“异教徒裁判所”这么严重的事情发生,但类似的情况却不是没有,而且可能也相当严重。前些年在我国家庭教会各聚会点之间,为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问题,争吵得可以说是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他们彼此间形同水火,相互咒骂,早已超出探讨神学教义的范围;而且双方还都明确要求,绝对不能接待对方的工人和信徒;做得越坚决,表明对神越忠心。他们彼此间没有作出象“异教徒裁判所”那样残忍的事,只是因为他们手中没有这样的实权而已。

社会上有一种人,凡自己作的事情,不管对错,总喜欢强调理由肯定自己是对的。在教会中也有这样的弟兄姐妹,喜欢把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情,不管对错,都往神身上推。只要事情做了,一定就有神的美意;只要自已心中感到平安,一定就是出于圣灵;只要常把“感谢神”带在口头上,就是讨神喜悦的表现。怎么样的事情到他嘴里,总能够为神做出见证来。

有一次一位老姐妹告诉我,她儿子要跟一个不信的女孩子结婚了。当时她儿子的年龄已经很大,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姊妹,如今不得已跟一个不信主的女孩子结婚,我是完全能够理解她们母子不得已心情的。但接下来那位老姊妹却做起见证,说这个女孩子就是神为她儿子预备的,看到神一路怎样奇妙的带领和安排,说明这就是神的旨意。

这是一位很爱主的姊妹,平时不论做什么事情,她确实都有愿意遵行神旨意,讨神喜悦的心。久而久之,这样的心志就发展成只要是跟她有关的事,就一定是出于神的旨意了。所以这次她儿子虽然是跟一个不信的女孩子结婚,也不能例外。当她向我这么做见证时,我相信她是在认真说服自己,也在努力要说服我接受她的说法,她儿子的婚姻,确实是出于神的意思和带领,完全是神的安排。因为她是我的长者,所以当时我虽然心中不以为然,但也不好意思否定她的‘见证’。

多年后我又有机会见到那位老姐妹,那时她已经是在垂暮之年,谈话中她向我承认,她一生中作的一件最大的错事,就是同意他儿子的婚姻,和一个不信的人结婚。当时她儿子结婚已经十多年了,虽然大家经过很多努力,那位女子不但不愿意信耶稣,而且还表现出十分反感,夫妻的感情已经发展到破裂的边缘。

我讲这件事情,并不是要指责那位老姐妹,她是我所尊敬的,她最后能认识自己的错,更是不容易的。当初她儿子和不信的人结婚,其实并不是她所希望的,她也是不得已才求其次的。大多认识她的弟兄姐妹也明白这一点,是能体谅她处境的,我相信神更是鉴察她内心的。但再怎样,和不信的人结婚,在弟兄姐妹中,总是在婚姻上没有见证的事。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从其它方面更努力讨主喜悦,遵神旨意,以弥补这一亏欠,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当初老姐妹硬要见证儿子和那位小姐的结合是神的旨意和安排,甚至还有印证,还有神奇妙带领过程,我相信老姐妹不是故意撒谎,但难免是从牵强附会的自我想象发展到自欺欺人的信念。

在教会中确实有这样一些爱主的弟兄姐妹,他们是真心要想遵行神旨意,凡事讨神喜悦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就使得他们在即使是自己失败的事情上,也要想象出是出于神的意思;找出理由说,这是有神的特殊安排和美意。这种随意假借神名说话行事的做法,并不能使神的名得荣耀,在弟兄姊妹中,只会起到害人害己的作用;即使是出于好心,也是得罪神,误导人祸害人的。如果在教会中任凭泛滥下去,是肯定会造成十分严重后果的。

(2)士20:28   神怎会一再纵容挑动兄弟支派间打斗到仇杀地步?

在我们认识这一兄弟支派彼此残杀事件的教训之前,必须先弄清楚,那个指挥安排攻打便雅悯支派的“耶和华”究竟真是耶和华不是。在以色列各支派攻打便雅悯人的过程中,他们几次求问耶和华关于上去攻打的事,都得到清楚的回答,不但是可以去攻打,而且还为他们出主意,谁该先上去,该怎样去打。但结果头两次他们却吃了败仗,好几万人被杀,这难道真会是“耶和华”要他们去送死吗?当他们继续求问,得到的回答还是鼓励他们上去,直到激起他们的仇恨,非把便雅悯人消灭不可,然后这位“耶和华”又应许把便雅悯人交在他们手中。

从圣经一贯的教导,如果便雅悯人有错,神不会主张在兄弟支派之间轻易诉诸于武力;必然是要他们用爱心尽力挽回的。加6:1即使真要施加惩罚,也应当是以惩戒为目的,让以色列各支派适当把便雅悯人打败制服,然后适可而止,使支派间的伤痕及时得到抚平。既然神是掌管全局,主宰胜败的,他绝对不会任凭以色列各支派先被打败两次,好几万人被杀,使事态发展到大家都杀红了眼,即使本来只想教训教训对方,也变成你死我活的仇杀。这种煽动挑拨相互为仇的作法,不正是魔鬼惯用的伎俩吗?

而且当第三次他们哭号禁食求问的时候,还得到应许“明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这完全是已经不把便雅憫支派当以色列人而是敌人了。当时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因为连败两天,死了几万人,在情绪上或会失控;难道神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吗?显然这不会真是从神来的回答。

交战的过程很有点像当初以色列民攻打艾城的翻版,但一个是神命令要消灭的敌人,一个是自己的兄弟支派,这是截然不同的对手,在方法和手段上原是不应相比的。书8:1战争的结果双方都死了好几万人,便雅憫支派更是几乎被消灭,由此可知有多少无辜的妇女孩子被杀,这更不会是出于神的意思了。最后这剩下的六百人逃到临门,那是在迦南地的南端,如果以色列各支派再继续追杀,他们很可能就会逃到埃及去。士20:47自相残杀,最后不得不投向外人,这是多么羞辱神名的事情?也再一次说明这样兄弟支派打斗不会是来自神的意思。

(3)士21:2-3  百姓为以色列缺一支派痛哭,“耶和华”竟没有反应!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当这些以色列人发现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造成以色列中缺一支派的事情时,他们为此而痛哭,但这时那位“耶和华”竟没有反应,也不再说话;既没有任何弥补的建议,也没有对这样的胡作非为有任何指责。造成缺一支派的事固然是以色列民任意妄为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作指导的这位“耶和华”就没有责任吗?所以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耶和华”,并不是我们所信的这位真神;即使不是魔鬼直接的欺骗,至少也是他们从求问‘耶和华的像’得到的错觉,或是出于私意的回答。

虽然圣经在记载这第二个事例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出于偶像,或是有人假冒神名说话,这不等于就真是耶和华在说话。因为从内容的荒谬性,我们应当可以看出它的假冒。这也是我们在解经时,经常用的方法;在遇到意思模糊的经文时,应当把这段经文放到全本圣经中来解,就不容易偏离真理的原则。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耶和华说”的这些内容和全本圣经所显示神的本性和旨意明显不同,这只能是来自真神以外的欺骗。何况在记载这一事件之前,先已给我们介绍了米迦家少年利未人在‘耶和华像’前的虚假说辞。

 

                     2、最可怕的偶像是以“耶和华”名义造的像。

士师记最后记载这两个事例,并不是要向我们介绍当时以色列社会发生的两个重大抢劫凶杀案件,而是要指出当时以色列民是怎么会堕落到如此任意而行之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拜偶像,这一直就是神最痛恨,向他们最多警戒的地方。而且从这两个事例更使我们明白,在拜偶像的罪上,最可怕的还不是拜外邦偶像,而是拜“耶和华”名义的像,这是具有更大迷惑性的,会导致全民拜偶像而不自知。

从第一个事例提到一个家庭、一个支派是怎样走上拜“耶和华像”的路,到第二个事例就给我们看到,整个以色列民族都已经认同接受拜“耶和华像”的事实,这才造成这么乱七八糟的局面。在第一个事例里,从米迦到但支派,明明是拜偶像,却以为就是在事奉神,甚至发展到谁抢到偶像就是谁掌握神,可以代神传话,随心所发的言论就可以算作是从神来的话。到第二个事例就错得更离谱,还不只是假借神名得一点祝福的问题,而是在“耶和华”名义下发动战争,兄弟支派间打个你死我活的问题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两个事件的过程,就会发现,几乎每个细节的任意而行,都是在有“耶和华”认同的前提下进行的。

1)士17:3-4   以“耶和华”名义造的像还是偶像。

当时在以色列民中,会形成如此普遍假借神名、妄称神名的情况,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认识以“耶和华”名义造的像就是偶像。在十条诫命里第三条明确的说,不可作任何形象的偶像来跪拜,当然也包括用“耶和华”名义,想象出“耶和华形象”的偶像。出20:4-5神是个灵,是没有形象的,所以不能以神的名义来立像。耶稣告诉我们,敬拜神是要用心灵和诚实,不凭感觉,不在地点。约4:21-23但人在生活中是习惯于凭感觉的,因此当以色列民见到迦南各族的人拜偶像,很自然就会感到,向无形真神敬拜,不如为神也造个像,能在感觉上抓得住,在做法上有方向,在心理上能踏实。

(1)士17:13   以为拜“圣像”不是拜偶像,只是事奉神的错误方法。

人常容易有一个错觉,就是把外邦假神的像称为偶像,而为耶和华造的像并不是偶像。在天主教中,把这样的像称为“圣像”。在我们弟兄姐妹中,也容易接受这样的称呼,以为它和偶像不同。当我们讲到偶像时,我们很自然就会连想到庙宇里的偶像;而当我们看到“圣像”时,心中就带有一点神圣的味道;在看到有人拜“圣像”时,并不认真当作是在拜偶像;甚至自己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冲动,要向“圣像”致敬。

这一错觉正是造成当时以色列全民族任意而行的罪根,他们拜“耶和华的像”,却不认为是在拜偶像。甚至谁掌握“耶和华的像”,随心所说的话,就可以变成是“耶和华”的指示,以耶和华的名义发号施令。如果有人指出这是拜偶像,他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不是偶像,这是“耶和华”圣像。但这种“圣像”不但就是偶像,而且是更危险、更具迷惑性祸害人的偶像,这我在前面已经有提过。

今天世上有许多艺术品,是以圣经为题材的,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画像当作一种艺术形象欣赏,那是可以的,我们也知道这类画像所指的,是什么情节内容,就好象看连环画,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画像的内容偶像化,即使只是内心向这样的画像致敬,它们也就会成为你的偶像,我们就当远避,如果我们里面产生这样的倾向,那么最好还是避免去这样的地方。

(2)士21:5 “耶和华”的像更容易使全民族陷入拜偶像的罪而不自知。

当以色列民进了迦南地,因为没有赶出那里的居民,所以受他们影响,随从他们去拜偶像。一般来说,要以色列全民族都拜同一外邦偶像也并不容易,因为既有出于自己民族自豪感的抵制,又是太过明显的罪,难免会有社会舆论谴责的压力,不可能所有以色列人都同时这样堕落。现在以“耶和华”名义造象,这两方面来的压力就都自然消解了。因为这是“耶和华”的像,是他们自己的,不是从外邦引进的;而且这像就是“耶和华”,所以不能算是偶像,这是圣像,是代表耶和华,拜它就是表明在事奉神。这样的错误才是真正的危险,会使全民族很快就堕落到普遍拜偶像的地步。

而且当他们要想为“耶和华”造像时,因为从来没有经验,难免要以现成的偶像形象和制造方法作为参考,所以他们所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某一个偶像的翻版,或是多种偶像形象的综合,不能因为把偶像换一个名字,就不是偶像了。

从第二个事件,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家庭或是一个支派的任意而行,而是全民族的乱打乱杀,是全民族人人都任意而行,而且这任意而行都是在“耶和华”名义下进行的,是在自我肯定前提下的胡作非为,更增加问题的严重性。对神来说,这一事件反映的,还不是失去一个支派,而是失去“全民族”。

如果我们深入思想,就会发现这两件事例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里面没有一个正面人物,人人都在胡作非为;对事件里的人物评价,都只有非、没有是。通常我们评论一件事情,总会从事件里找出对的情节,好的人物;通俗地说,就是先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可是在这两件事例里,竟然都只有坏人,没有好人。在一个情节上,这个人很值得同情,但到了另一个情节,他又马上成了无法同情的肇事者。明白了这一点,对本书一再强调的‘各人任意而行’可以有更深的体会,也更懂得王国来到的前奏,将是怎样的情形。

3)士1824-25  以为拥有“耶和华的像”就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神。

在第一个事例里,米迦好心接待那五个但支派的探子,结果却引狼入室,不但这几个偶像,连那个自封的祭司都一併给抢跑了。这些人的行为是这样的矛盾,他们抢耶和华的像,说明他们心目中是有耶和华的,但对自己的抢劫行为,却又不怕耶和华责罚。不但如此,当米迦和近邻追上他们的时候,他们回答的话,更说明是蛮不讲理到极点,不但不觉得抢偶像理亏,还警告米迦不要惹得他们不耐烦,反遭杀身之祸。我想他们会如此猖狂嚣张,就是以为自己这样抢“耶和华的像”,是因为爱耶和华爱到抢的地步。现在“耶和华”已经在自己掌握中,不怕神不祝福。事实上米迦也是这么认为的,有这些偶像,就是掌握耶和华,失去偶像就等于失去耶和华,把像和耶和华直接联系起来。

这使我想起幼年时听过的一个故事,里面讲到有一盏神灯,谁拥有它,谁就是这神灯里那个巨人的主人,可以差他去作任何自己想作的事。但这只是人想出来的神怪故事,并不是真的。当时米迦和但支派的人,却是真这么认为的,以为谁掌握这个像,谁就可以支配“耶和华”,就可以得祝福;失去偶像就没有剩下的了!到第二件事例,这样的看法就已经普及到全民族,只要在“耶和华的像”前,所得到的话,就是“耶和华”说的,不必追究有没有违背真理的原则。

难怪以后基甸得了许多金首饰,也用来制造一个像,放在俄弗拉,那是玛拿西支派的地业,在迦南地的中部,为那一地区的以色列民提供方便,为全民拜“耶和华的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士8:27

2)加1:11 把人的意思随意说成是神的意思。

当以色列人把拜“耶和华的像”当作是事奉神的有效方法时,也就必然会出现假借神名说话的情形,因为人人都懂得如何来掌握一个像、支配一个像、利用一个像。明明是人的意思,只要有了像,就可以随意说是这像(耶和华)说的,可以随意把自己意思说成是神的意思,使人不能指责或反对。

这种情况就是在今天弟兄姐妹中不也同样泛滥成灾吗?只要说是圣灵告诉他的,坚持说自己心里清楚这是神的带领,即使有些事情的做法和内容不那么符合圣经的一贯教导原则,其他弟兄姐妹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士师记到最后记载这两件事例,正是要提醒我们,随意借用神的名义说话行事,是最可怕最严重的任意而行,是构成最严重罪行的根源。

(1)士21:15  是“耶和华”使以色列缺了一个支派。

以色列各支派和便雅悯人之间的恶斗,造成便雅悯支派几乎被消灭的悲剧。这时这些以色列人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竭力想弥补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可是他们却仍然认为这一事件是神的意思,是“耶和华使以色列人缺了一个支派”。从这句话可以知道,这些以色列民闯了这样大祸,上了偶像的当,还是没有认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还以为这是神要他们这么做,他们是想弥补神不合适的决定。

如果这真是神造成的,当然他们就没有错,就不需要悔改,也就必然会在这样“任意而行”的错误路上继续走下去。可是他们又模模糊糊地感到不大对头,神怎么可能使以色列缺一个支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否定这攻打便雅悯支派的命令是从神而来,一方面又要设法挽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剩下的便雅悯人预备妻子。如果是神要使便雅悯支派给消灭,他们这样挽救不是违背神的意思了吗?他们就是在这样混乱的认识里自欺欺人,不断做自相矛盾的事情。既以偶像代替神,以人意代替真理的教导;当感到不大对头时,又赶快用人的方法来挽救纠正。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不要以为他们是这样可怜可笑,其实今天在我们中间,这样的情形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自知还是不自知的,如果我们随意借用圣灵的名义,说是来自神的意思;然后当事情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有严重后果时,又赶紧自己设法弥补;这不就是和这些以色列人一样吗?为此我们必须严肃以对,认识这是十分得罪神的事情,是最严重的任意而行。

我们应当要遵行神的旨意,也应当顺从圣灵的感动;我们在受圣灵感动时,需要运用我们分辨的能力。但是在我们里面产生的感觉,不一定都是来自圣灵的意思,来自正确的认识。只有当我们掌握住真理的原则,对神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有属灵的智慧,能分辨里面的意思,究竟真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还是出于个人私意的冲动。

象这些以色列人,他们是真以为攻打消灭便雅悯支派是来自神的意思,但当便雅悯支派真要给消灭时,他们又隐隐约约意识到事情不大对头,需要赶紧设法弥补。有些弟兄姐妹随意借用圣灵名义说话行事,即使面对严重后果,也仍然坚持自己的感觉不错;相比之下,是比这些以色列人更加不如了,难道我们就不怕神的责罚吗?

(2)士20:1  “米斯巴耶和华面前”是什么地方?

在圣经中有好几个地方称为米斯巴,因为米斯巴的意思就是‘守望塔’,可能当时大城市都有这样的高塔,也就有多处地方以此为名。这里提到以色列民聚集在米斯巴,应是在便雅悯所得产业之地;书1826当时便雅悯支派聚集在基比雅,两军对阵,彼此不会距离很远,所以以色列民应是聚集在便雅憫的米斯巴。

但把这地方称为“耶和华面前”则很耐人寻味,因为当时会幕是在示罗,书18:1约柜是在伯特利,士20:26-28为什么这里能被称为“耶和华面前”?在律法时代,不象我们今天可以随时用心灵进到神面前,来4:16律法下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称为“耶和华面前”的。当时摩押人祭拜偶像,就是选择在‘高处’的;(参看赛15:2,16:12)所以很可能当时以色列民也在米斯巴(高塔)前,设有祭拜‘耶和华像’的地方;大家把来到这像面前,就当作是来到“耶和华面前”。

     A、“在米斯巴如网罗”以至肆行杀戮,应就是指此事。何5:1-2

有一段经文可以给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时作参考,就是在何5:1-2: “众祭司啊,要听我的话,以色列家啊,要留心听,王家啊,要侧耳而听;审判要临到你们,因你们在米斯巴如网罗,在他泊山如铺张的网。这些悖逆的人,肆行杀戮,罪孽极深;我却斥责他们众人”。这里特别提到以色列人曾在米斯巴肆行杀戮,罪孽深重,是因在米斯巴如网罗,很可能就是指这次事件说的。

其实从米迦家少年利未人,在自己家的偶像面前所说的话,当作就是来自耶和华的话,可以知道;当时在以色列民中,已经普遍承认,来自 ‘耶和华像’的话、和所作的决定,就当作是来自神的指示,是神的意思。当时基列雅比人没有到米斯巴来集合,就被看作是拒绝到耶和华面前来,是该死的罪行。士21:10所以很可能那里确实有一个地方被认为是在“耶和华面前“,其实只是在一个名为‘耶和华’的偶像面前,一处为偶像所筑的坛。他们以为有了偶像,耶和华就跑不掉了;他被限制在这个‘像’里,我们可以随时去找他,他不能不在,不能不听。

今天这样的想法不但存在在天主教徒中,把偶像当圣像;就是在我们中间也不是完全没有类似的情况。虽然我们能认识并拒绝有形的偶像,但对无形的偶像却常认识不足。有些弟兄姊妹在唱诗祷告的时候,喜欢做规定的动作,来到指定的地点,高举特定的模式,以为这样可以更蒙神的悦纳,才是在向神赞美敬拜;以至更重要的心灵和诚实却被忽略搁置一边。虽然这些动作模式本身不一定不可以,但当把它们真理化时,它们难免在我们心目中形成无形偶像的地位。希望弟兄姊妹对这类情形能有反省和认识。

      B、刚进迦南地就有借巴力说预言的。耶2:7-8

此外,神也借先知耶利米指出,“我领你们进入肥美之地,使你们得吃其中的果子和美物;但你们进入的时候,就玷污我的地,使我的产业成为可憎的。祭司都不说,耶和华在哪里呢?传讲律法的,都不认识我,官长违背我,先知借巴力说预言,随从无益的神。”以色列民在刚进迦南地时,就已经有借巴力说预言这样的事情。这时如果有更聪明的人,假借耶和华的名说预言,当然就更具迷惑性了。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当时他们这样杀基列雅比人不对,那么他们又该怎样行呢?事实上这时不论他们怎么样做,都已经无法弥补所造成的恶果。有些弟兄姐妹在作了错事,造成严重后果后,到神面前认罪;总以为神赦免我们罪的同时,也要弥补我们犯罪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认了罪,罪的后果却得不到弥补时,就会在神面前发怨言,好象神怎么不照应许赦免我们的罪?我们应当明白,赦罪是一件事,罪的后果带来损失能不能得到弥补,是另一件事。大卫犯了罪,神确实赦免了他。撒下12:13但他犯罪带来的后果,使他家庭从此不断在相斗凶杀中,却不是因神的赦免就可以免去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犯罪不要紧,反正一认罪,罪就能得赦免。约壹1:9要知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罪的果子还是要自己吃的。

     (3)士21:21  过节跳舞抢妻应是来自外邦恶俗的影响。

当基列雅比的少女还不够数时,他们又出了第二个更荒谬的主意,干脆纵容这些便雅悯青年去抢。这里说示罗“年年有耶和华的节期”,不知是指什么节期;律法下的三大节期并没有青年女子跳舞的安排,这类节期中纵情歌舞的作法,又很可能是他们进了迦南地,从当地外族祭偶像那里学来的东西。今天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在节期跳舞抢妻的风俗,当然这只是表演吸引游客。当时以色列人为剩下的便雅憫人定出这样抢妻的方法,显然是从外族祭偶像淫乱礼仪中得到的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扫罗就是便雅悯族的基比亚人。撒上10:26这剩下六百便雅悯人中,应当有一位就是他的祖先。很可能他的这位祖先是娶到基列雅比的少女,使基列雅比人和扫罗之间,有特殊的关系和感情。撒上31:11-13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不作为解经的内容。

便雅憫人娶妻的问题,可以从外族拜偶像中得到启发而解决,但经过如此你死我活的斗争后,彼此心中的伤痕要得到平复,岂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这件事情的演变也提醒我们,在弟兄姐妹中,难免会有纷争意见不合的时候。往往一开始大家还能心平气和的,但如果大家讲话不肯让步,越讲越硬,最后就必然会意气用事,演变成相咬相吞,彼此恶眼相向。当事态发展到相互争斗的地步,彼此间所造成内心的损伤,是长久无法得到医治平复的。

其实如果大家能冷静思考,遵照圣经的教导,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事情就容易得到解决。雅1:19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作这样的反省,考虑到会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我们中间争吵的事一定可以减少一大半。这也是再一次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呈一时之快,轻易做出愚蠢的事。要记住,事情做了,再要变成“没有做”就不可能了。这时再怎样假借神的名义,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作为。明明是出于私意的行为,自己不但不检查反省,还要用“圣灵”的名义来掩饰,用“神的旨意”来肯定,使人无法提醒相劝,自己也无法认识改过;这是最不好的,是最危险的任意而行。士师记里的这两个骇人听闻事例,正是提醒我们,以“人意”当作“神意”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尾声

士师记的总结就是告诉我们,在士师的年代里,各人任意而行的情形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两个事例更是告诉我们,士师时期从一开始,以色列民就陷在拜偶像的罪里,而且还是拜“耶和华”名义的像,埋下了整个士师时期任意而行,越演越烈的必然趋势。到参孙的时候,即使兴起士师,也已经无力使这历史的周期返回到转折点,救百姓脱离欺压他们敌人之手。当时的局面是,一面参孙狠狠打击敌人,一面以色列民继续甘愿在非利士人辖制下。士15:20这一怪现象表明,士师时期的历史循环,到这里是再也无法周而复始了,人心在极度劳苦叹息中,渴望一位王的来到;人人都在呻吟:如果有一位王来了,一切就都好了!

 

                 1、当日的士师,今日世上的光和盐。太513-14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我们看到这里,对士师时期各人任意而行的种种表现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我们周围,人们极端自私、任意而行的罪恶行径,过去或者还会受到社会谴责,只敢暗中去行,如今不但公然而行,而且还引以为荣,令人生羡。过去人们在犯这些罪的时候,还有点羞耻感,怕受社会谴责;如今则公然行在人前,甚至颠倒是非,以臭为香,以香为臭,不以为耻,还以为荣,甚至广受社会欢迎,越荒淫无耻,越被人羡慕。赛520

过去圣经中指责的罪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所以即使在不信的人中,这样的指责也得到认同尊重。如今很多罪恶在滥用民主自由的思潮下,已经成了合法的人权;客观的是非公理,被主观的自我肯定所代替,人的极端自私和自我中心行为,成了做人天经地义的准则。

    1)赛520  作光,照亮是非,把颠倒的是 非再颠倒过来。

当面对这样的社会潮流,我们是继续按照圣经的教导指责罪恶呢,还是在强大社会舆论面前退缩,只求洁身自好呢?是把迎合世俗潮流当作是在世上作光作盐呢,还是在这样的潮流中作中流砥柱,象施洗约翰那样大声疾呼,指出罪恶行径才是在为主兴起发光,真正起到光和盐的作用呢?

今天我们指责罪恶,并不是要定人的罪,要施行审判;我们只是按照圣经的教导,指出是非的标准。我们通过指责罪恶,向人指出什么是神所喜悦的“是”,什么是神不喜悦的“非”,把颠倒的公理,要再颠倒过来。哈14这正是今天我们在世上发光作盐的正当使命,因着我们的光,使人从世俗的昏睡迷惑中苏醒过来,知道分清是非,什么才是人生的正途。我们不能因为无法改造这个世界到符合神标准的要求,就降低真理标准,改造自己到符合世界的要求,以此自欺欺人,好象已经使世界和自己一致。

    2)帖后2:7     是盐,持守真理,拦阻教会变质。

         (教会被提,大罪人横行。)

当初以色列人在受到施洗约翰谴责时,并没有认为自己受到人身攻击,因为约翰只是在指责罪恶,向人指出神所定的是非标准。至于人是不是接受,愿不愿意悔改,还在人自己的反省决志。但今日世代的人,却象耶稣说的: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了。太1121在面对罪恶的指责时,不但没有反省自责,相反的还认为是自己的权利被干预,自由受限制。更可悲的是,对这样指责罪恶的最大阻力,还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教会内部,因为怕搞坏教会和世界良好的互动关系。就象参孙的时候,最不喜欢他攻打非利士人的,还不是非利士人,而是犹大人。当参孙攻打了非利士人后,前来捆绑他的竟是三千犹大人。

但是神不但要我们作光,也是要我们作盐。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就是防腐。可能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防止世界的败坏和堕落;但我们至少应当在教会里起到防腐的作用。当看到教会里有向世俗罪恶妥协,真理上降低更改神的要求,教会事工做法上以人意思代替神旨意,我们要作世上的盐,首先就当作好教会的盐,不让教会被撒但深奥之理所迷惑,以至偏离真理,腐烂堕落。启224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告诉我们,大罪人的作为早就想发动了,只是有一个拦阻的,这拦阻正是指今天能在教会坚持真理原则,指责罪恶,防止教会变质的得胜者,今日世上的盐。直到这些得胜者被提不再在世上,对那大罪人来说,拦阻才被除去,可以在地上为所欲为。

    3)提后4保罗一生守住所信的道,正是作光和盐的见证。

    当保罗面对杀头的刑罚,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说“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他不是在向提摩太说:你看,我总算没有放弃信仰!对保罗来说,不“放弃信仰”的要求应当是太低了,恐怕他是连想都不会去想的事。他在这里说守住所信的道,我相信正是指他一生为真理竭力争辩,持守纯正的道,防止信徒偏离真道,不让教会被异端错谬的道理所迷惑。正是在他这样忠心事奉牧养下,作了当时代教会中的光和盐,有效阻止了教会的腐败和变质。加25

 

             2、万物一同叹息劳苦,等候万王之王来到。罗822-23

    1)来1037  越是单打独斗, 越知道主来的日子近了。

不少弟兄姐妹在这样的影响下,行事为人也迷失了方向;以为要作今日世上的光和盐,就是要向世俗的潮流妥协,附和讨好社会普遍要求。更有人宣扬说,只有和世界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赢得人的称赞和好感,才能把人带到主面前。因此教会必须按照世俗的要求,修改降低信仰的底线和标准,人才会愿意接受福音。说穿了就是按照人的喜欢和意思,订定信仰的条件。这哪里是福音,这是把信仰世俗化;似乎是尊重神,实际是尊重人,似乎是尊重真理,实际是尊重世俗潮流。

不但如此,在信仰世俗化的影响下,教会里的教导也倾向于今生的追求;高喊耶稣的应许“今世得百倍、来世得永生”,却又不想为主撇下任何东西。路1829-30而且既然“来世得永生”是我们在信主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今世得百倍”就成了今日教会教导的中心内容。又由于教会只讲神的爱,不讲神的公义圣洁,以至人的胆子也越来越大,随意假借圣灵名义而不以为意;以自己的感觉代替圣经明文的教导,以自己的意思假冒神的旨意。福音不是引领人到神那里,而是把世界带进教会;在“作时代见证”的美名下,使教会和世界打成一片。神的旨意不是按圣经来对照查考,而只要按照人之常情,迎合大众口味,用些神学词汇,装扮真理的门面。

如果有人要按照圣经的教导指出这些情况的错误时,往往最激烈的反对和指责,正是从教会中来的。在这场属灵争战里,如果我们选择遵照圣经教导指责罪恶,就会在社会甚至教会中被看作是顽固不化,事端制造者,破坏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如果我们坚持继续高举神的名,遵行神的吩咐,我们难免会单打独斗,像参孙打完仗后,只能孤单一人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内。

但感谢主,正是参孙的时候,士师时期的周期已经再也无法下去,王国的来到就在眼前。今天我们越是为了持守真理而单打独斗,我们不必因此而感到灰心孤单,因为主来的日子真的近了,就在眼前了。让我们常想到主的应许:“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2)启2220  是的, 主耶稣啊, 我愿你来。愿你快来!

有时我们真会感到困惑不解,教会这样下去该怎么办?这条路这样下去该怎么走?每当想到这里,心中是这样的无奈,只有向主祷告:主阿,你快来吧,这样下去怎么办?你不能不来了。这时,心中不禁响起一首熟悉的诗歌:

我王必定快要再临,天空都满了他;

待赎宇宙快见光明,主要完成救法。

我已听见他的脚声,在那彩云中间,

我已看见他的荣身,隐约显露在天。(诗歌三百首#93

是的,我们真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正在临近,也确实隐约看到了他荣耀再来的光辉身影。亲爱的弟兄姐妹,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现在正是主耶稣要我们效法士师,为主拼命争战的时候。我们越是在像参孙那样单打独斗,越可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我们指望的王必定快来,他已经到门前了,再也不会迟延了。我们和他一同作王的时候也就到了。启204

是的,主耶稣阿,我愿你来。愿你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