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雅歌---同行的伴侣
课程简介。
本书通过男女间的爱情追逐,反映良人和女子都希望得到理想的伴侣;女子向往的是能为自己提供终生幸福的依靠,良人寻找的则是同心同行的伴侣。都是寻找伴侣,目的却不相同;都希望同行,但“谁跟着谁行”却会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此当女子“靠着良人从旷野上来”时,既说明良人找到了同行的伴侣,也说明女子生命的转变和成长;正是本书要带给我们的主题信息。歌8:5
一、明白雅歌的正确方向。
雅歌是以诗歌为体裁,爱情为题材;但它的内容却不是要告诉我们良人和女子之间爱情过程的一波三折,不是要引起各人感情的共鸣;作为圣经的一卷,它写作的目的必然是直接为真理的教导,人间爱情只是借用的题材,不会是圣经的主题。因此任何想从文学、感情、或肉欲角度的解释,都是错误甚至荒谬的。我们在作具体查考前,先指出几个容易造成偏差的地方,避免在明白时发生误导。
1、8:6-7分清两个不同的“爱情”观,是明白雅歌的基本前提。
雅歌似乎是歌颂爱情,却不是人间的谈情说爱;因此虽然女子从一开始就已经热烈追求良人,良人却一再等待,说明良人和女子在爱情的认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7女子是在良人一再呼召开导下,才明白爱情的真谛乃是生命的、心灵的、使命的;雅歌的全部内容,正反映女子对爱情认识的转变。(这并不否定我们会有人间的谈情说爱)
2、把“爱情”定位在基督和教会的高度,是解释雅歌唯一正确途径。
若从文学角度来欣赏雅歌,它所反映的爱情虽是浪漫的,却并不严肃专一,良人轿垫所铺的是众女子的爱情,而女子则多次表现出乐意和众同伴分享良人的爱,都是从人间爱情角度难以理解的。只有站在基督和教会的高度,才能明白这“众女子爱情”的模式乃是反映基督爱教会,教会爱基督的实际光景;女子则反映我们各人与主的真实光景。
3、歌1:1分清两个不同的“所罗门”,是正确明白雅歌的重要前提。
所罗门是雅歌的作者,同时诗歌在提到良人的尊贵荣耀时,也有以所罗门王为象征;但神不会启示所罗门站在良人地位,介绍自己的爱情故事;而是站在女子地位,表达他灵命追求中,对荣耀大君王的思念。因此分清两个不同“所罗门”,是正确明白雅歌的关键;如果所罗门王可以自比良人,就为一切企图“自比良人”的荒谬解释,开启方便之门。
4、雅歌是诗词,明白时需要运用诗意想象,但必须持守在圣经的范围。
诗词内容主要表达意境,对情节过程常在模糊中带过,由此提供人诗意想象空间。查考雅歌也是如此,只是我们的诗意想象必须按照真理原则,持守在圣经范围,而雅歌中男女交往过程的一些模糊情节,当提升到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来明白时,就会发现这些内容正精确反映我们言语难以述说的灵性经验。如女子不知不觉已在尊长车上。6:12
5、弗5:32雅歌的内容反映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正是神极大奥秘的显示。
在神的奥秘里,基督和教会被称为是极大的奥秘,并以夫妻相爱相扶的关系来作比;神希望我们通过夫妻同心同行,领会基督和教会的真实关系。基督用重价把我们买赎回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期待?雅歌里良人对女子的期待,对爱情的诠释,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考明白方向,使人明白基督和教会这极大奥秘里神的心意。
6、创2:20-24神造人时定下的夫妻关系准则,最能反映基督和教会的关系。
雅歌所反映的良人和女子关系,就是神为人类所定夫妻关系的准则,也由此体现基督和教会这极大的奥秘;它不是反映在男女间浪漫风流的交往,而是反映在同心拼搏,彼此扶持,共度人生,正是雅歌的主题信息。
1)创2:20是伴侣:是帮助他的配偶。
夏娃对于亚当来说,首先就是做他的伴侣,这是夫妻关系的第一定义;正是雅歌里良人寻找女子的目的。
2)创2:23是女人:是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神造女人和男人是在同一个“造”里,创1:27体现“骨中骨、肉中肉”的内在连结关系;和动物雌雄分别被造不同。提升到对基督和教会关系的认识,则通过我们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而得以常在基督里,他也常在我们里;约6:56正是“骨中骨、肉中肉”要体现的具体内容。
3)创2:24是连合:人要离开父母,二人成为一体。
由于除亚当夏娃外,人类实际的夫妻关系,并不存在骨中骨、肉中肉的连结;因此神当初就为人类定下“离开父母,二人成为一体”的夫妻生活原则,来体验这一内在连结。(亚当夏娃都没有父母)今天我们都是通过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的一体生活,来领会骨中骨、肉中肉的内在连接关系,也由此约略体会基督和教会的奥秘。
7、歌8:5女子靠着良人从旷野上来,反映她对爱情认识和生命成长的转变。
在雅歌内容的全过程里,良人的表现是一贯的、坚持的、爱情的意义就是同心同行旷野路。女子则反映出她对爱情认识的转变,从寄托在感情物质上的爱,到最后随良人同行,真正认识爱情的意义。我们从良人的呼召,可以认识耶稣对我们的一贯旨意和要求;从女子转变进程中的不同表现,可以找到自己灵命的定位,明白进一步努力追求的方向。
8、明白雅歌时需要考虑到它文学特征对译文的影响。
通常诗词译文较多需要意译,和原文并不字字对应相扣;雅歌也是如此,因此拘泥于译文,不等于就是忠于原文。我们在查考时,会有较多地方需要按照原文,结合上下文,开拓新的思考方向和认识内容。主要需要注意这样三个方面:
1)诗词译文有许多来自译者的意会,当“意会”有不合适的地方,需要重新作意会。
2)诗词并非从原文逐字对应译出,因此讲解雅歌时也不宜从逐字逐句寻找真理信息;勉强对每个字词都作灵意预表解释,其实并不都是来自圣经的原意,而且也会冲淡全书的主题内容。
3)雅歌原文基本没有“你、我”这类从属代名词,对话中的人称代名词基本都是由译者加上;难免有不合适的地方,需要参照上下文重新对人称作定位。
二、良人在书中的表现是一贯的,坚定的。
1、对女子的呼召是一贯的,作同行旷野路的伴侣。
1)1:9间接呼召:要作法老车上套的骏马,听王命快跑,按王命行动。
2)2:10-14直接呼召:起来与我同去。良人是穿山越岭而来,因此要女子同去的地方,也就是山野间的旷野路。
3)3:6-11无声呼召:以荣耀君王迎娶新妇队伍的形象,开阔女子对同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但队伍是从旷野上来,所以迎娶不是去王宫,而是回旷野。
4)4:6-8直接呼召:要离开利巴嫩(王上7:2舒适凉爽的林宫),同行旷野路,上黑门顶,经狮子洞、豹子山。
5)5:2-4无声呼召:满头露水,表明是历经餐风宿露长途跋涉;虽然只是敲门要求开门,但意思是明确的,希望女子同行这条艰辛的旷野路。
2、对女子的方法是一贯的,不惊动、不叫醒,等她自己情愿。
1)2:7女子向往的爱情,就是和良人在宫中同享浪漫情调;良人知道这和他同行旷野路的要求还差很远,但也知道灵命成长需要时间,所以耐心等待女子生命的成长,认识的转变。
2)3:4-5女子虽有心寻找良人,但目的不是要与良人同去,而是“不容他去”,要良人跟了自己去;这不是“同行”。良人知道女子灵命幼嫩,仍然不到同行旷野路的程度,所以继续象母鹿等待小鹿成长那样耐心等待。
3)8:4女子已经登车与良人同行;6:12但只是开始同行,能否甘心同行下去,同行到终点,仍然需要女子自己情愿。
3、对女子的关怀是一贯的,都是良人主动去找女子,或是让女子遇见他。
1)1:4是王带她进入内室。
2)2:4是王带她入筵宴所。
3)2:8是良人穿山越岭来找她。
4)3:1-4女子离开城中巡逻看守的人就“遇见”良人;不是女子找到的。
5)3:11是良人主动向女子彰显他的荣耀尊贵权柄。
6)4:8是良人向女子提出一同离开黎巴嫩的要求。
7)5:2是良人前来敲门,要求女子开门。
8)6:12女子登上车,是不知不觉已在尊长车中。是良人把她安置在车上。
9)8:5在同行中,是女子靠着良人上来;良人是同行的领导和依靠。
4、对女子的教导是一贯的,随时教导她明白真理的正确方向。
1)1:4“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女子自以为跑得快,能追求到良人,良人指出应如法老车上套的骏马,不是象野马乱跑,而要按照王的意思跑。1:9
2)1:5女子自以为秀美;良人指出她秀美不在乎有没有被晒黑,而是因发辫珠串的装饰,不是她自有的,是法老(王)给加上的。1:10
3)1:7女子表示不知良人在何处牧羊;良人指出只管跟随羊群脚踪去,牧人不是在什么“固定地点”,而是“与羊在一起”。
4)2:1-2女子自称是谷中的百合花,良人指出应当作荆棘里的百合花;不要作暖房的花朵,要能在艰苦环境里开花,才是真美。
5)5:1佳美的果子女子只想让良人独享,良人指出他更希望是让朋友们享用,充分反映出神爱世人的心意。
6)6:13这是良人对众同伴的教导。众同伴想叫女子回来,观看她的转变;良人指出把 她叫回来不应象看跳舞那样看热闹,应当效法她长成的身量,也能同样随良人同行。7:1-5 玛哈念舞应当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分为两队的集体舞蹈。创32:2
三、女子的表现则是在不断转变中,反映她生命成长的过程。
1、女子对“和良人关系”认识的转变。
1)2:16良人属我,我也属他。这是弟兄姊妹讲得最多的,但却是停留在很自我中心的 初浅认识。
2)6:3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次序已经调转过来,以主为先了;但还是没有把“我”的主权完全放下,自己和主之间还是对等的相属。
3)7:10我属我的良人,他也恋慕我。这是灵程到了“无我”的境界,不但认识良人, 也认识自己;是达到能与主同心同行的地步了。
2、女子对“爱情意义”认识的转变。
1)1:5爱情就是靠自己的秀美赢得优越的生活条件。
2)2:3爱情就是寻得如苹果树的生活保障和依靠。
3)4:16爱情就是与良人一起构筑的两人世界。
4)5:8爱情就是对良人真心的思念和追随。
5)7:12爱情是自己能献给良人的唯一内容。
6)8:6-7爱情不是感情的,兴之所至的,物质肉欲的,乃是坚定的,专一的,无价的,不变的同心同行。
3、从女子心目中“良人”的不同形象,反映她灵命的长进。
1)1:13-14良人是自己怀中的一袋没药,由我拥有支配。
2)2:3良人是一棵苹果树,既能得荫佑,也有果子吃,良人只是祝福的化身。
3)2:15-16良人是属我的,理当帮我办事。
4)3:4良人应当听我的,所以理当顺着我的意思跟我走。
5)4:16良人是我所爱的,但只能在他与我之间的“两人世界”。
6)5:10-16良人是全然可爱,超乎万人之上。
7)6:10良人是真正展开旌旗的威武军队。
8)8:1-2良人不但是伴侣,也是同母兄弟,有内在的生命连接关系。
4、从女子对“葡萄园”认识的转变,反映她生命的成长。
本书的背景,葡萄园占很大比重,女子不但经常提到,而且也一再表示希望良人留在那里和她一起共筑爱巢;究竟是留在园里还是去到旷野,成了女子灵命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原文提到这园时没有“你、我”人称代词,只含糊指出是“相关”的那园子,直到最后才明确指出是所罗门的葡萄园。从女子对这园子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她生命成长和对爱情认识的转变。
1)1:6那葡萄园没有看守好,是别人造成的。
2)2:15虽未明确提到是谁的葡萄园,但从要求良人留下一起维护,女子俨然是把这园当作就是自己的家。
3)4:13-16从女子对果品香料的夸耀和盼望良人入园享用的口气,反映她得意的“主人翁”心态。
4)7:12-13原文没有“我为你”,这些果子原就是良人的;女子明白自己在葡萄园能献给良人的,就只有“爱情”。
5)8:11-12良人明确宣告这是所罗门(良人)的葡萄园,女子和葡萄园的关系只是园户、看守的人。
5、良人对女子美丽三次不同的称许,反映女子生命成长的转变。
1)4:1-5良人称许女子“美”,但美中有不足。
(1)4:1虽眼如鸽子眼,但却在帕子内;这是回应她躲在隐秘处不肯出来。2:14鸽子眼只有放飞时才能显出认路的智慧。
(2)4:2-3嘴唇紧闭象一条朱红线,虽然美,但张口滴蜜才是真美。4:11
(3)4:5乳房是母亲乳养的象征,两乳如一对小鹿,徒有其形,还不具备乳养功能。必须结果累累才能乳养供应。7:8
2)6;4-9良人再次称许女子“美”,因为看到她已有愿意同行的愿望。
(1)6:4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虽然女子还在“寻找”良人,但良人已经知道她是真心愿意同行,具备同行的条件;因此把她看做是这威武军队的一部分,承认她已经投入到与自己同行的队伍。(良人才是真正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6:10)
(2)6:5“求你掉转眼目不看我”原文是“眼目机灵向前”,表明女子已经进入行军的警觉状态。“惊乱”可译为“鼓励”,诗138:3良人从女子对他思念渴慕的眼 神,知道她终必随行而得到鼓励欣慰。
(3)6:7-8两太阳在帕子内(不表现自己)如一块石榴;形容女子容貌的丰满美丽;“六十王后、八十妃嫔、无数童女”是指石榴籽粒的饱满程度。(帕子应蒙脸不应蒙眼)
3)7:1-5良人第三次称许女子美,乃是在回答众同伴呼叫书拉密女时,向她们指出应当观看她真正美的地方,造成她能够同行的条件,从而激励众同伴也能有同样的追求。6:1
(1)7:1良人首次提到女子脚、腿、腰的美,这是能够同行的关键。良人特别提到女子“脚在鞋中何其美”,回应当初她洗了脚不肯下床开门,并不是真美。5:3
(2)7:4眼如希实本巴特拉并门旁水池,不只能认回家的路,而且清澈有洞鉴分辨的智慧。
(3)7:4鼻子如朝大马士革的利巴嫩塔,能儆醒守望,有方向感;这样的眼和鼻是行走旷野路所必需。
4)7:6-9良人转向女子的称许和期待。(我所爱的)
(1)身量好像棕树,直立而挺拔,没有分枝,一意向上;反映女子全心走正道,跟随良人行旷野路。
(2)两乳如其上果子;原来两乳像小鹿,是徒有外形,没有果子,不能喂养,如今是能喂养了。但棕树的果子数量有限,因此良人更希望她能如葡萄累累下垂。7:8
(3)鼻子气味要香如苹果;以苹果香味(基督香气2:3)为准的分辨嗅觉。
(4)第9节口要如上好的酒;原文是“向着良人流,流入睡觉人的嘴中”。(没有“女子说”)和前面要求嘴唇滴蜜同样意思,4:11是要女子在旷野路上帮助睡觉人归向良人。女子自己就是“睡觉”的过来人。
5)比较良人各次对女子的称许,可以认识女子身量成长的过程。
(1)眼。从帕子内的鸽子眼(暗暗知道回家的路),4:1到眼目警觉前视(不再在帕子内),6:5到巴特拉并门旁清澈的水池(洞鉴明辨的智慧)。7:4
(2)两乳。从如一对小鹿徒有外形,4:5到有果子累累下垂能乳养;7:7以后更如城墙上的望楼,起到守望保护小妹的作用。8:10
(3)脚、腿、腰、身量,只有在第三次的称许里有提到这些方面;7:1-2这是能和良人同行旷野路的基本条件。
6、反映女子灵命转变的几处关键经文。
1)2:5思爱成病,但“思”的却是苹果和葡萄干。
2)3:1躺在床上寻找良人,自然寻不见,因为不是真心寻找。
3)3:4遇见良人就拉住他,不容他走;虽然不舍得分手,但要良人跟着她走。
4)5:2我身睡卧,我心却醒;虽然还是睡觉状态,但心里已经明白,良人是对的。
5)5:4-5因被良人从门孔里伸进来的手激励,终于起来给良人开门,是真正起来了。
6)5:8这时的思爱成病,所思所爱的就是良人自己,这样的“病”正是生命成长的动? 力。
7)6:12不知不觉已经登车,开始与良人同行。
8)7:12虽然还是在葡萄园,但已经认识自己能献给良人的,就只有爱情。
9)8:5女子不但走上旷野路,而且丰富的生命经历,使同伴们几乎认不出来了。
10)8:14“我的良人哪,求你快来”的呼吁,说明女子与良人的关系,已经超脱肉身同在的感觉,进入心灵合一的境界,反映她生命的成熟和平衡。
四、雅歌分段和大纲。
本书内容除有几段是同伴们的插话外,基本都是良人和女子的对歌;原文并没有明确列出是谁对谁说,也很少有用代名词“你、我”,因此当有意思模糊不清时,需要通过查找原文,结合上下文,找出是谁说的话,才能正确明白其内容。
(一)相遇相悦。1:1-2:7
女子和良人从相遇而相悦,但彼此对爱情的理解,却存在极大差距。良人虽然作出几次提醒,但知道女子尚幼嫩,需要耐心等待她转变。
1、关于作者和歌名。1:1
1)虽然所罗门有引用所罗门王的威荣比作良人的荣耀形象,他在诗歌中的口气却没有自比良人;而是站在女子地位,寻求与他心目中良人同行的经历,反映他最深刻的灵性经验。
2)原文只是“歌中的歌”。“雅”在中国古代诗经,是指诗歌的正统经典地位,不一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歌。
2、1:2-7 【女子】遇见良人后表达爱慕之意。
1)1:2-4表现自己优点:跑得快。
2)1:5-6夸耀自己是秀美的“耶路撒冷小姐”,特别声明自己本来并不黑。
3)1:7热烈追求良人,强烈要求保持交往的愿望,要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他。“你同伴的羊群”应是“伴随你的羊群”;良人是独一无二,不会另外还有同等拥有羊群的“同伴”。
4)从女子的话,描绘出良人既是君王,也是牧人的形象,正是雅歌全书中良人所表现出的形象;也说明这位良人,若非耶稣基督,还能是谁?
3、1:8-11 【良人】的回答。
1)1:8寻找良人,只需跟着羊群脚踪去;不是固定地点,乃在“羊群一起”。

2)1:9-11纠正女子自夸自媚的错误观念和心态。
(1)跑得快要像法老车上套的马,为王而跑,按王的意思跑。
(2)秀美不是因自身美,乃是因发辫和珠串,是王(良人)给的装饰。原文11节没有“我们”。
4、1:12-14 【女子】向往的爱情价值。
1)1:12原文“哪哒香膏”前没有“我的”;这应当是指王坐席时发出香味(恩典祝 福),引起女子以良人为怀中没药的愿望(独占恩典)。
2)1:13-14把良人当作自己怀中一袋没药,园中一棵凤仙花,为自己所拥有。
5、1:15【良人】指出女子吸引他的地方:眼像鸽子眼(慧眼识良人)。
6、1:16-2:1 【女子】继续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
1)在青草地樹荫下演才子佳人故事。诗23:2
2)自己如沙仑玫瑰花,谷中百合花,是“被爱”的中心。
7、2:2 【良人】再次纠正女子对美丽的错误认识。
不要做谷中百合花,要做荆棘里的百合花;不是浪漫情调下的才子佳人,而是能经历旷野风霜的患难伴侣。
8、2:3-5 【女子】不顾良人的提醒,继续做她的“爱情美梦”。
1)2:3良人要象苹果樹那样,既能遮荫得庇佑,又有果子可享用。
2)2:4-5在筵宴所享受宴席,就是女子对爱情的最大向往,失去这些享受就使她失去爱情的动力。可见她“思爱成病”所思的不是良人,乃是“葡萄干和苹果”。原文这里没有“你们”,应是女子向良人的祈愿句,表达她对失去筵宴所享乐的担忧。?
9、2:6-7【良人】知道女子离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可以等待却不能迁就。
1)2:6原文没有“他、我”,这应当是良人的回应,虽然没有按照女子的“美梦”要求满足她,但她仍是在他的保抱中(不迁就不等于不爱她)。
2)2:7良人对女子这样幼稚的心态,表现出如母鹿对小鹿的体谅;不惊动,不叫醒, 耐心等待她生命成长。
(二)相爱相邀。2:8-6:12
良人继续和女子交往;虽然三次来访的面貌不同,目的却都相同,从旷野路上来,也邀请女子同行旷野路。女子在交往中得到转变;从在床上空想良人,到心灵愿意身却睡卧,终于起身寻找良人,不知不觉上了尊长的车,开始同行。
1、良人第一次来访。2:8-3:5
良人穿山越岭而来,反映他在旷野颠沛流离的生涯。他来邀请女子同去,并不讳言同行旷野路的艰难;女子则表示她只愿留在葡萄园等他。这次来访以良人单独离开,继续耐心等待女子的转变结束。
1)2:8-9 【女子自述】看到良人出现,却不是期待中从王宫来的君王,而是穿山越岭的牧人;不是如狮子的威严,而是如羚羊的跳跃。原文“墙壁”前没有“我们”,是女子造成的隔墙。
2)2:10-14【良人】直截了当提出要求“起来与我同去”,他穿山越岭而来,自然是邀请女子一起穿山越岭回旷野去。这是良人对真正爱情的不变注解。
(1)2:11-13环境条件已经成熟,是到同行作工的时候了;因此如果女子不去,只能是因为不愿意去,没有其它理由可以解释。
(2)2:14百鸟已经鸣叫,班鸠(野鸽子)的声音都听到了;鸽子(女子)不应仍然躲 在磐石穴中不出来。“鸽子眼”只有在放飞时才显出美的功用。1:15
3)2:15-17 【女子】不改初衷,不想离开这葡萄园。
(1)2:15-16希望良人留下,帮她把葡萄园照管好,1:6因为良人是属我的,所以理当帮助我,按照我的心愿行。
(2)2:17女子邀请良人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傍晚下班)时再来,由此可知良人并 没有迁就女子的要求,而是独自离开。
4)3:1-4【女子自述】一面拒绝良人的邀请,一面又怕失去他而寻找他。
(1)3:1先在“床上”找,只有空想没有行动,所以寻不见。
(2)3:2再去城中、街市和宽阔处找,也同样寻不见。这些地方在雅歌,正是代表和旷野路相对的世界路;由于当时女子不愿意走旷野路,以为在世界路上,也一样能找到良人,结果自然是寻不见。
(3)3:3不但找错地方,还问错人。这些城中巡逻看守的人,熟悉城中一切事情,也能回答有关城中的各种问题;只是由于良人的踪迹不属“城中”的知识范围,因此要想从这些人知道良人的情形,自然即使有答案,也一定是误导。就如有些基督教的同路人,虽然他们对“信耶稣”表示好感,但只是从文化知识层面的认识,停留在 “世界路”范围的研究,如果要想从这些人明白救恩的道理,就一定会被误导。
(4)3:4当离开这些地方和这些人时,就遇见良人;但目的不是要跟他走,而是“不容他走”,要良人跟自己走。这不是“同行”,也不算“找到”。女子虽拉住良人去母家,不等于良人就妥协确实有去,应当是良人只身离去,结束第一次访问。
5)3:5【良人】知道女子还未到能同行的地步,表示会继续耐心等待她的转变成长。
2、良人第二次来访。3:6-5:1
良人还是从旷野上来,知道女子对旷野路存畏难情绪,所以以荣耀尊贵的君王出巡面貌出现;教导女子行旷野路虽然艰难,不等于就没有荣耀尊贵的盼望。女子心里开始明白过来,但仍然起不来;最后良人仍然独自离开。
1)3:6-11【良人】以荣耀形象的面貌出现,不再是穿山越岭的牧人,而是大有威荣的君王;但“从旷野上来”的方向是不变的。
(1)3:6还是从旷野上来,但却借所罗门轿的荣耀威严形象,开阔女子对“良人、旷野、爱情”的认识;既有艰难困苦的一面,也有荣耀盼望的一面。
(2)3:7-8良人前来征召的,不是留在宫中优雅的佳人,而是能在夜间争战的勇士(得胜者)。
(3)3:9-10良人要得到的,不只是女子的爱情,也是众女子的爱情;这正显示出基督和教会的极大奥秘关系,良人接纳的是众女子(教会)的爱情,女子献上的则是个人的全部爱情,也是众女子献上整体里的一部分。
(4)3:11这是良人准备娶亲的队伍,说明是为女子而来的;只是女子还没有作好同行的准备,无法上轿。
2)4:1-5 【良人】肯定女子有“美”的表现,但也指出她美中不足之处。
(1)4:1眼如鸽子眼,特别指出是在帕子内,虽有认路的慧眼,却不想行动。2:14
(2)4:2-3牙齿、唇、嘴虽美,却象一条朱红线(緊闭),要张开滴蜜才好。4:11
(3)4:5虽有两乳,但尚需长成结果累累,才能具备乳养的功用。7:8
3)4:6-8【良人】明确提出作同行伴侣的条件,给女子认真思考的机会。
(1)4:6 要去的地方是没药山、乳香冈(苦难中发出香气),并且应许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时还会回来,给女子有反省思考的时间。2:17
(2)4:7-8原文没有“我的、你、求你”这些从属代名词,所以不一定是良人对女子直接称许;按当时女子的光景,良人是不会称许她全然可爱,毫无瑕疵的。这应当是良人正面提出作同行伴侣的具体要求;他完美无缺的佳偶新妇,就是能离开利巴嫩(安逸生活),登黑门顶,过狮子洞,从豹子山往下观看的伴侣。
4)4:9-12【良人】殷切期待女子能成为他这样完美无缺的伴侣。
(1)4:9这里两次提到“夺心”,用“夺目”会更合适。原文意思是被强烈吸引和烘焙加温(撒下13:6作饼);所以是指良人注意到女子眼神和颈上项链的表现,使他受到鼓舞,对女子终必会成为同行伴侣的期待大大升温。
(2)4:10良人再次表明他对女子爱情的珍视和期待,衷心希望能得到她成为自己理想 的同行伴侣;既反映良人深切爱她的心意,也是勉励她不要灰心,继续向着良人向她提出的要求努力追求,最终达到与良人同心同行的爱情目标。
(3)4:11“滴蜜”是未完成式,所以这段话是良人对女子的期待,她需要改变的地方;首先就是她原来紧闭的嘴要张开,要滴蜜,流露福音恩言;衣服则要有黎巴嫩香气(散发基督馨香之气)。从良人对女子的这些要求,可以知道女子需要改变的关? 键,就是从追求外形的美,转变为追求有实际功效的美;这是良人对真美的不变注 解。
(4)4:12良人接着更指出女子的自我封闭狭隘心态,是阻碍她成为同行伴侣的症结所 在。这节经文论到的关锁、禁闭和封闭,都是被动分词形态,表明是女子已经存在的情况,是必须改变的现状。(这些情况本身不是直接的真理内容,单独引用时可 以作正面意义的例证;但查经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顺着主题方向来明白。)
5)4:13-16【女子】仍然期待良人进园,但也表现出一些长进;过去是只想享受良人的果子,现在是希望良人来享受果子。
(1)4:13-15这几节经文原文都没有“你”,从这些内容都是在介绍园中果品布局的美丽,应当不会是良人的话,而是女子在作这样介绍,希望能把良人吸引进来。
(2)4:16女子为期待良人进园而向良人发出的呼吁祈愿。
6)5:1【良人】“进了、采了、吃了、喝了”都是完成式,意思已经吃过喝过;现在这些果品香料应当让“朋友们”享用才对。良人的心意不在自己享用,不在和女子之间“你侬我侬”的交往,而在同行旷野路,要对“朋友们”有供应。正如耶稣回答彼得的话,爱他就是要喂养牧养羊群。约21:15-17从良人的回答,说明良人当时是婉拒进园,最后独自离开,结束第二次来访。
3、良人第三次来访。5:2-6:12
从良人满头露水可知,他仍然是从旷野上来,表现出“没有枕头地方”的漂泊人生;希望女子对“同行旷野路”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女子终于不但心灵甦醒,身也起来;当她真心思念渴慕良人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被安置在尊长车中,开始同行。
1)5:2-7女子自述良人第三次来访的过程,反映她生命转变的心路历程。
从良人上次来访后,女子经过思考反省,渐渐明白自己在顺服良人的要求,和坚持自己的向往之间,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当良人这次来敲门时,她的心已经醒悟过来,只是还缺乏实际追随的力量。
(1)5:2【女子自述】“我身睡卧,我心却醒”。这不是睡觉睡醒,而是心灵甦醒。诗23:3这比她原来“身心都沉睡”的光景是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是“心有余而? 力不足”;说到底,还是体贴肉体,心志不够,没有完全准备好。太26:41
(2)5:2【良人】满头露水,说明还是经过风霜雨雪,长途跋涉的旷野路,虽只敲门要求开门,但目的是清楚的,是邀请女子同行;也并不讳言行程的艰难困顿,是需要准备付代价的。
(3)5:3-5【女子】当她表示不愿开门时,良人不再多说,也不等待,只从门孔伸进手来(钉痕)后离去。女子被爱激励,终于起来开门。第5节原文没有“我的”,应当是指良人的手和指头留下没药(苦难)的踪迹,5:13使女子因此受激励。
(4)5:6-7【女子自述】她终于不但心甦醒,身也起来了;但由于仍然没有和城中巡逻看守的人(世界路)断绝关系,所以还是跟不上良人的脚步。城中巡逻看守的人第一次带给女子的,还只是“无益和误导”,因为当时她还没有与良人同行的心愿。 3:3这次则对女子造成严重伤害,可见生命越成长,这些人带给她的伤害也越大;但也因此促使她和这些人决裂,摆脱她生命成长中的羁绊。
2)5:8-6:3女子在渴想寻找良人时,与众同伴的对话。
(1)5:8【女子】从要求众同伴转告,反映她寻找良人的急切思念、迫切真情。她这次“思爱成病”不再是因自己美梦没有成真,想葡萄干、想苹果;2:5而是真正渴想良人,愿意与良人同行了。良人不需要众同伴转告,就已经知道她的转变。
(2)5:9-6:3【女子和众同伴对话】通过众同伴的反问,促使女子反省而醒悟。
我们和良人之间的关系,是不需要经过任何“转告”的:而同伴们的反问也促使女子反思,究竟是应当请众同伴转告良人,还是自己帮助众同伴找到良人?女子忽然明白过来,答案不在别人,就在她自己。众同伴问的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传福音时,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
【问题一】5:9你的良人比别人的良人有何强处?为什么值得寻找(相信)?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个弟兄姊妹都应当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所信的,和其它宗教或道德说教究竟不同在哪里?为何我们说唯有耶稣才是真神,福音救恩才是真理?我们传福音不是劝人为善,而是劝人信耶稣。罪人如坏树是结不出善果的,只有信耶稣,先从罪人变义人,坏树成好树,才能结出善果来。太7:17-18
【女子】回答:5:10-16
在众同伴的反问下,女子恍然大悟,原来她并非不认识自己的良人;她早就应当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的良人了。这应当也是很多弟兄姊妹有过的真实经验,原来认识模模糊糊的,在面对人提问时,忽然清楚起来。在回答中,女子对良人作了全面的介绍,是书中唯一的一次;内容正是强调良人超乎万人之上,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我把女子介绍良人的各点内容,简单作灵意预表的引用,供弟兄姊妹参考。
1、白(光辉)而且红---是晨星日头。
2、超乎万人之上(人中旌旗)---是追求目标。
3、精金的头---荣耀。
4、厚密而黑的头发---尊贵。
5、用奶洗净的鸽子眼---智慧。
6、如香草台的两腮---温柔。
7、滴下没药汁的嘴唇---慈爱。
8、金管的两手---丰满。
9、雕刻象牙的身体---圣洁。
10、白玉石柱的腿---坚定。
11、香柏树的形状---权能。
12、极其甘甜的口---恩惠。
13、全然可爱---更美。
14、是我的良人---归属。
15、是我的朋友---知心。
【问题二】6:1你的良人在哪里?我们要与你同去找他,请带我们去找他。
【女子】回答:6:2-3
本来这是她的问题,但当众同伴反问时,使她忽然想起,她并非不知道,良人早已有告诉过她,是在“羊群一起”;1:8应当是她告诉众同伴良人在哪里才对。
3)6:4-9【良人】良人不需要任何人转告,就知道女子的转变和长进,已具备同行的心志;因此再次称许女子美,着重在称许她已准备好同行。
(1)6:4当军队威武展开旌旗,表明已列队整齐,准备起行。良人已经知道女子的转变,愿意与他同行,因此把她看做自己军队的一部分。
(2)6:5“求你掉转眼目不看我”原文是“转动眼目向前方”,形容军队已经进入准备起行的警觉状态。“惊乱”可译为“鼓励”;诗138:3良人因看到女子已做好起 行准备而欣慰,也激起对她更大的期待。
(3)6:6-9两太阳如一块石榴,形容女子容貌的丰满美丽,但又在帕子内,不显露自己,反映女子生命的成熟。“六十王后、八十妃嫔、无数童女”应是对切开石榴籽粒饱满的形容,表明女子强健的体格,是能同行旷野路的先决条件。
4)6:10-12【女子自述】当女子对良人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不知不觉和良人开始同行。
(1)6:10“是谁呢?”原文可译为“还能是谁!”女子认识到良人才是真正“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自己只有与这军队同行,才能成为这“展开旌旗军队”荣耀形象的一部分。6:4良人这样称许她,表明对她成为同行伴侣的接纳。
(2)6:11-12寻找良人关键不在地点,而在心灵,在“羊群一起”。这里并没有说女子下入核桃园就找到良人,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已在良人车上。良人不是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而是当女子心灵准备好了,也就不知不觉同在了。这“不知不觉”把我们“与主同在”的属灵经历,最生动精确地表现出来;我们都深有体会,却无法述?? 说。这正是雅歌借诗歌体裁写作特点,通过情节模糊的交代,把言语难以表达的灵性经验活画出来。
(三)相知相随。6:13-8:4
走上旷野路,不等于走完旷野路。通过良人对女子的介绍,鼓励她众同伴效法同行。1:4而女子虽已成为良人同行的伴侣,灵命仍有成长空间,是否能走到底,也仍然需要她自己情愿。
1、6:13-7:5【良人】和众同伴间的对话,勉励她们应当有同样的追求。
1)6:13【众同伴】众同伴看到女子随良人离去,呼叫她回来道别;书拉密意思为“完美圆满”,乃是同伴们对女子良好的祝愿。
2)6:13【良人】不可像观看跳玛哈念舞那样只想热闹一下;玛哈念舞应当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分列两队的集体对舞。创32:2
3)7:1-5【良人】通过介绍女子“美”,继续向众同伴指出应当观看的内容。
(1)7:1比较原文“王女5081+1323”和“尊长5081+5971”,是同一“尊贵”的女儿 和长者,反映父女一家人的关系。原文没有“啊”,乃是良人向众同伴指着女子所说的话;指出良人和女子的伴侣关系,更有生命血缘、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反映 神定下夫妻关系的深一层内容。
(2)在对女子美的称许中,首次提到女子的脚和腿,这是能够同行旷野路的基本条件。良人特别提到“脚在鞋中何其美好”,正是回应女子当初洗净脚自以为美;5:3 但良人对脚美的评价,不是按照给人欣赏,而是是否能够走路。大腿圆润如美玉则 是表明坚强有力,也是能在旷野路上长途跋涉的重要条件。
(3)7:2肚脐和腰也是第一次提到,反映女子长成的身量。腰如一堆麦子,应当是指捆起来的麦子(杆)如同束腰的形象,衣服必须束了腰才方便行路。
(4)7:4良人以前称许女子的眼如鸽子眼,有认路的智慧,这次称许她的眼如“巴特拉并门旁的水池”,因为女子已经开始同行,在旷野路上,更需要有洞鉴明辨的智 慧。
(5)7:4-5鼻子也是良人第一次提到的称许,表明女子在行进时有明确的方向感;加上能洞鉴分辨的慧眼,可以帮助她在走旷野路时把握正确方向。
2、7:6-9【良人】转向女子的教导。
1)7:6-7良人在这里用一个爱称,表明是转向女子说话。肯定她的美丽和长进。
(1)身量好像棕树,棕树的树干直立而挺拔,象征专一向上,是生命成熟的表现。
(2)两乳如其上果子下垂,说明已经能有哺乳喂养功能。但棕树的果子数量有限,良人更希望她能像葡萄累累下垂。7:8
2)7:8-9在同行中仍需继续长进(愿)。
(1)棕树果子数量有限,两乳要像葡萄累累下垂才能有丰富乳养。?
(2)鼻子气味要香如苹果;香味要以苹果为准;女子曾以良人为苹果树。2:3
(3)口要如上好的酒。原文没有“女子说”,继续是良人对女子的要求;这酒要“向着良人流,流入睡觉人的嘴中”。(原文)过去女子的嘴唇紧闭像一条线,4:3 良人希望能流出“美酒”帮助睡觉人归向良人;女子自己就是睡觉的过来人。
3、7:10-8:2【女子】回答,反映她在行走旷野路上生命的成长,对良人、爱情和自己都有了新的认识。
1)7:10这次女子认识自己和良人的关系,是到了“无我”的地步;良人不是属我,而是恋慕我,知道自己和良人不是对等的相属。
2)7:11-12女子终于认识到,即使在葡萄园里,她能献给良人的,也不是果品香料,只有自己的爱情。
3)7:13原文没有人称代名词,也没有“我为你”,女子明白这些果子原就是良人的;自己能献上的唯有爱情。
4)8:1不但认识自己和良人的关系不是对等的相属,也认识到这同行伴侣关系是有生命连接的骨中骨、肉中肉关系,正是基督和教会的反映。
5)8:2同行旷野路不是平等的同行,相互间是有尊长和仆从,教训和听命,指引和跟随,强壮和软弱,帮助和依靠之不同的。
4、8:3-4【良人】在旷野路上对女子继续有期待。
1)8:3良人以前有过同样表达,2:6是表明虽然他不能迁就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但对她的保抱爱护不会改变。这里女子已经开始同行旷野路,良人再次应许,在同行旷野路上,继续会有他的保抱爱护。
2)8:4同行旷野路不等于走完旷野路,在同行中仍需要女子自己情愿继续前行。这时的情愿不再是情愿同行,而是情愿走到底;就如“留在祭坛为活祭”。罗12:1
(四)相伴相候。8:5-14
同行旷野路对女子来说,不只是作出“愿意去”的选择,更是反映她认识的转变,生命的成长。良人的目的也不是要女子经历艰难,而是要得到一个同心同行的伴侣,即使在旷野路上也不畏难退缩。而且同行旷野路也不只是简单同行一下,是有丰富同行内容的。
1、8:5【众同伴】惊呼,显示女子终成良人同行旷野路的伴侣。
通过众同伴惊呼“是谁呢!”反映女子生命老练丰盛的转变,连同伴们都几乎认不出来了。女子容貌因旷野山岭艰难历程留下的岁月痕迹,才是雅歌要歌颂的真美。而且从女子“靠着良人上来”,也表明她已经正确认识到自己和良人的属灵伴侣关系,不是对等的相属;同行中乃是她靠着良人,不是良人靠着她。
2、8:5-7【良人】回答众同伴的惊呼,指出女子成长的原因和爱情的真义。
1)8:5原文没有“你、我”称谓,乃是良人向众同伴指出女子转变的过程和原因。
(1)女子的成长是从苹果树下开始,2:3在良人多次来访的呼召教导下,终至被叫醒,靠着良人从旷野上来。
(2)女子的转变也和“母亲的劬劳”分不开;母亲可喻指教会,启12:2指主内长者的栽培带领。加4:19
2)8:6-7向众同伴宣示爱情的真实意义。
这段话原文是命令句,没有“你、我”称谓,是良人对爱情意义的宣示:“深印在心,深烙在臂,爱情如死不可抗拒,嫉恨如阴间没有回转余地,猛烈如火焰的光辉,水淹不灭,钱换不回。”这里的“嫉恨”原文是指男性的嫉恨,所以应是良人的话,是良人继续对众同伴和女子关于爱情的总结性教导。
3、8:8-13同行旷野路不是从在王宫度假,变成到野外旅游;是有具体事奉内容的。
1)8:8-10【良人和女子】关于关怀年幼者事工的对话。
(1)8:8 【女子】从“小妹”的称呼,应是女子提出;怎样帮助她的众同伴同样成为良人同行伴侣,是她在旷野路上首先关心的问题。关怀带领年幼者的牧养事工总是我们事奉中的首要使命和责任。
(2)8:9 【良人】指出牧养事工的责任,乃是为小妹造塔(儆醒守望),筑墙(围护看顾)。
(3)8:10 【女子】表示甘愿为小妹作墙围护;特别提到两乳像楼,不只是有乳养供应,也起到儆醒守护看顾的功用。后半句“得平安的人”原文是“达到健全”。女子明白要能够如此,首先自己生命需要达到丰盛健全的地步;正是母亲劬劳的表现,8:5自己曾经得到母亲的劬劳,如今也同样作母亲劬劳。
2)8:11-13【良人】以园主身份宣告,管理葡萄园是同行旷野路的另一职责。
这是良人以园主身份所作的宣告,行走旷野路的另一内容,就是要尽责看守管理葡萄园。中文圣经这里译得意思不很清楚,需要按照原文重译。
(1)8:11葡萄园主用所罗门王的名义,表明它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原文后半句是“凡入园看守果子的需交一千银子”,是园主宣告入园的条件。
(2)8:12原文没有“我自己”,并没有另一个园;这是园主继续宣告,虽然入园所需的一千归所罗门,入园者也有应尽的看守之责;但相比之下只是如“百分之一(原文)”的一小部分。尼5:11正是今日救恩的写照。按照真理原则,园中果实应都归园主,看守者只是得工价赏赐,没有资格从园主分成。
(3)8:13原文是“凡在园中的众同伴都当听这声音,听啊!”继续是良人的宣告。这 “听啊”正是今日对一切愿入园者的福音呼召。
4、8:14【女子】既是同行,又“愿你快来”,既事奉又等待,反映女子灵命的平衡和成熟。
原文这句话只是“快!良人,像香草山上羚羊或小鹿。”从女子要良人像香草山上羚羊或小鹿般快的呼吁,可以知道女子一定是叫良人快来,不会是快去。2:8-9这似乎矛盾的逻辑,也正反映我们灵命追求的实际光景,既与主同在,又在热切的盼望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