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狄教会—名存实亡,只剩方法礼仪。
经文:
启3:1-6「你要写信给撒狄教会的使者,说:『那有 神的七灵和七星的,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 2 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原文是死)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 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 3 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 4 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 5 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 6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帖前1:5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
在神面前的行为
在耶稣写给启示录七个教会的信中,撒狄教会的光景似乎是最糟糕的一个;耶稣在整封信里几乎没有一句是正面肯定的话,甚至说他们的行为“没有一样是完全的”。不过耶稣是指他们“在神面前”的行为。一般我们提到行为不完全,大多首先会想到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像偷盗欺诈这类社会败坏行为;这些都是在人面前的行为,反映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神面前”的行为应当是指与神之间的关系,乃是和信仰直接有关的内容。
当初神对以色列民定下的十条诫命,后面的六条像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人面前的行为;前面四条则是反映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像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拜偶像等,那是在神面前的行为。因此耶稣说撒狄教会在神面前的行为没有一样是完全的,乃是指他们和神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一般来说,能称为教会的,在道德行为上即使不够完全,也不大可能是没有一样完全的;何况耶稣还承认撒狄教会按名是活的,表面上还是说得过去的。
究竟“在神面前”的行为,大概是指哪些方面的内容,我想借用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可以得到一些概念。“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从这节经文可以知道,在神面前的行为应当是指讨神喜悦,遵神旨意和持守纯正信仰这些方面的内容,我们要知道撒狄教会的问题所在,应当也是从这些方面去认识。
撒狄教会的实际光景:名存实亡
虽然耶稣在信中没有明确说,撒狄教会在神面前究竟是什么问题,但有指出他们“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简单来说就是名存实亡、有名无实,有称为教会的一切外表,却缺乏教会的信仰实质。这使我们想到有些高大辉煌的教堂建筑,虽有庄严隆重的礼仪方法,却徒有外表、缺乏信仰的实质;究其原因,这些仪式方法由于反复进行,已经成了不需要经过大脑的习惯动作,渐渐失去心灵诚实的真心敬拜。撒狄教会的问题应当也是如此,抓住了方法,失去了生命。
教堂能建造得如此高大辉煌,当初必然是信徒众多、财力雄厚的,教会的光景也应该按名是活的,其实也是活的;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聚会的形式和方法维持了下来,信徒火热的心灵则慢慢冷却了下来,最后只剩下有口无心的重复仪式方法,生命已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耶稣的警告一:要警醒
耶稣接下来对撒狄教会提出了两个警告“要警醒、要回想”;不是要他们在方法礼仪上作更新改变,而是在心灵上作反省悔改,是他们的生命需要改变。
首先耶稣向他们提出“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死)的”。从耶稣要他们坚固那剩下将要衰亡的,可以知道他们确实是正在渐渐冷淡的过程中,而且已经到了生命快要衰亡的边缘;若不赶快把那剩下的一点余热坚持住,恐怕很快就会坠落到完全冷却死亡的地步。耶稣要他们警醒,正是要他们赶快从这样灵命昏睡的光景中清醒过来,把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再次挑旺起来。
耶稣的警告二:要回想
接下来耶稣又向他们指出“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从耶稣要他们回想,可以知道他们的问题确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失去当初火热的心志,落到今日有名无实的光景。当初他们所听到的福音真理是正确无误的,他们听到后愿意领受遵守的心志也是真诚无伪的;但从接下来耶稣提出“又要遵守”的要求,可知他们这时虽然没有改变当初所听到的内容,却已经不再诚信遵守,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书本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他们的情况和推雅推喇教会不同,是撒但另一个败坏教会的诡计。推雅推喇教会是受到撒但深奥之理的影响,在文化碰撞冲击下,改变原先所信的道,犯了属灵的淫乱;撒狄教会的问题则是所信的道倒没有改变,只是无心遵守,似乎道理还在,其实已经形同虚设,患了“心死”的绝症。耶稣在给他们的信中,没有提到撒但在他们中间的作为;这不是因为撒但放过他们,而是撒但知道,像他们这样已经无心遵守真道,改不改变所信的道也就无所谓了。
方法虽好,但不能解决生命问题
通常大家在面对像撒狄教会这样的情形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些新的方法来增加活力,就可改变暮气沉沉的情形;最简单的就是借着动作和音响效果,使聚会气氛热烈活跃起来,信徒也就清醒过来了。虽然这样的方法能激起人的精神情绪,却不一定能触及心灵的沉睡;而且久而久之,因为同样是方法,也会成为不经过大脑的习惯动作,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庄严肃穆的氛围有时更容易把人带到心灵深处,与神有进入内室的亲密交往;只是对缺乏心灵诚实的人,肃穆的氛围确实会让他更容易昏昏欲睡。但不论是活泼的气氛还是肃穆的氛围,都只是一种方法,方法是可以因人而异的;而且方法只有在人存着心灵诚实时,才会对他产生正面的效果,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法改变他心灵沉睡的光景。
人之所以喜欢用方法,因为方法比较具体,可以学,抓得住,学会了还能由自己掌握运用。但方法对教会事工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学方法是不需要用心灵和诚实的;而这却是教会事奉和信仰的基本前提。神安排人以“相信”作为接受救恩的表示,就是因为“相信”是不能学的。如果把“相信”当作是一种能使人得救的方法来学,那么学来的相信不是真相信;真相信必须是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心灵。这正是为何在教会事工上使用方法,常会造成意想不到、事与愿违的原因。
撒狄教会需要的是生命粮
撒狄教会的问题是生命奄奄一息,需要生命的苏醒和复兴,而不是方法的更新;但论到生命,很多人的感觉是抽象而深奥,有点抓不住、摸不着,不知从何努力起。其实圣经里论到“生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深奥抽象、只是心向往之的属灵口号,而是有非常具体之内容的。我们看几处相关的经文,就可以知道生命之道不但浅显易懂,而且切实可行。
“我(耶稣)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西3:4
“我(耶稣)就是生命的粮”。约6:34
“我(耶稣)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
从这几处经文可以明白有关生命的基本内容。得生命的关键是得着耶稣,相信耶稣也就得到生命。而生命要得的更丰盛,关键也是得着耶稣、和他对我们所说的话;也就是我们在信主后,不但要持守在基督里,并且以他所说的话,作我们生命的粮,使生命成长丰盛。撒狄教会需要的正是生命的粮,当生命得到主话语的供应,生命的火焰就能再次被挑旺起来。
经上的话如何成为生命的粮
但即使在教会的方法礼仪里,也有用到“经上的话”的时候,只是因为一再重复宣读,成了不经过大脑的有口无心念诵,缺乏心灵诚实的思想和遵行;虽然内容正确,但人无心接受,无法成为造就人的生命粮。凡经上的话,都是真理的道,都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粮;但要实际成为人的生命粮,还需要人“吃下去”;具体的过程就是要经过圣灵在人心里的感動和工作,使经上的话在人里面带有权能,造就人的心灵、丰盛人的生命。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圣经里,凡有文化的人应当都能看得懂;但如果没有信心接受,他们所看到的就只是书本上有关基督教的知识,他们的生命不会有任何改变。但是当这些内容经过圣灵在人心里的复述、让人受感动得教导,人也愿意接受相信,这时经上的话就成了他生命的粮,他的生命就得到改变、成长、丰盛。
这是为何同样听到福音的人,会有各不相同的效果。有的受感动,愿意接受相信,因为他不只是听到这些话,更有圣灵在他心里带有权能的复述,成了他生命的粮;有的拒不相信,虽然圣灵同样愿意在他心里作感動的工作,但他拒绝接受,这些内容对他来说,就只是一种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虽然神爱世上所有的人,耶稣的救赎是愿意救所有的罪人,圣灵也愿意在每个人心里复述神的话语,但这些言语要成为人的生命粮,还需要人愿意“吃下去”,也就是要有真诚的信心来接受。
福音的功效是言语加上圣灵的权能
我们从刚才读的帖撒罗尼迦前书1章5节,可以对这一内容得到具体而清楚的认识。“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保罗在这里指出,福音要能被人接受,光有“言语”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上圣灵的权能。这里的“言语”就是指记载在圣经里的内容;虽然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耶稣所说的话,但如果人听到后不愿接受,就像撒在路旁的种子,这些言语并帮助不了他。但如果人听了以后愿意接受,这时这些内容就不只是“言语”,更加上圣灵在他里面的感动和工作,使这些言语在人心里带有权能;就如落在好土里的种子,有生命的功效,发芽生长,结出百倍果实。
这节经文还特别指出,人是否接受圣灵的感动,需要有充足(真心实意)的信心;如果人愿意谦卑相信,这些言语在他心里就显出权能,成为生命的粮,改变他的生命。而那些拒绝的,则因为缺乏信心、拒绝圣灵的感動,使这些言语对他来说,不过是书本知识,无法成为生命的粮。
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美好见证
使徒行传记载保罗把福音传到帖撒罗尼迦的时候,面对市井匪类的捣乱破坏,地痞流氓的无赖行径,迫使他不得不连夜离开那里。徒17:5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流氓捣乱威胁下,一般人都不喜欢招惹麻烦,必然是躲得远远的,使保罗他们传的福音得不到效果;然而在帖撒罗尼迦却仍然有些人顶着地痞流氓的无赖捣乱,愿意接受相信福音,教会就是在这样大难下建立起来的。明白了帖撒罗尼迦教会建立时的背景,再看保罗所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更清楚了。
福音在大难中仍然能有这样的效果,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逼迫面前,仍然愿意接受福音、相信耶稣,这需要有愿意为信仰付代价的心志。这样的心志不是人听道后,在感情层面受些感动,就能作出的决定;这需要有圣灵在人心里作感动的工作,使这些言语经过圣灵的复述,带着权能,进入人的心,成为人生命的粮,改变人的生命,才可能作出甘愿为信仰付代价的选择。这就是经上的话和生命的粮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要把耶稣的话存记在心
耶稣在给亚西亚七教会的书信最后,都有提到“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几封信经过圣灵的复述,就成为耶稣直接给众教会的教导;这些内容再经过圣灵的复述,更使经上的话变成我们生命的粮。
很多弟兄姊妹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节我们原本就熟悉的经文,忽然在心中跳出来,在脑海中回响,显得特别有能力,带来人生的改变、灵命的飞跃。这不是一般读经时的体会感受,而是经过圣灵的复述,在人心中带有权柄和能力的感动,使人生命得到极大的提升或改变,成为奔走前面道路的力量和指引。这就是“经上的话”加上圣灵权能的作为,经过人充足信心的配合,达到生命粮的效果。
由于生命粮是圣灵在我们心里复述主的言语,因此我们心中储存主的言语越丰富,圣灵在我们心里复述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我们对主的言语只有很少印象,那么圣灵要在我们心里复述,也只能有很少的选择,这就限制了圣灵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普遍应用,圣经已经可以储存在手机里,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十分方便。有一次听到一位弟兄说,这下好了,我手机里已经有全本圣经了;言下之意就是全本圣经都已经在他掌握之中。我就提醒他,手机里有圣经,那只是在手机里,虽能提供查阅时方便,这些内容仍然和你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把圣经储存在自己心里,这些内容才和你有直接的关系。
我发现好些弟兄姊妹都有“圣经在我手机里”的松懈心态,以为圣经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这些内容要成为你生命的粮,却不能只是储存在手机里,而是需要存记在你心里,使圣灵能自由在你心里“复述”神的话。需要记清楚,圣灵是在你心里作工,他的“复述”乃是引用你心里有过印象的经文,而不是从你手机里引用你从来不知道的内容。
方法对教会事工的错综复杂影响
虽然撒狄教会需要的是生命,不是方法,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教会的事工“不要方法”。任何事奉工作在具体进行时,方法是免不了的,而且合宜的方法对事工是能够起正面作用的。只是由于学方法或使用方法都并不需要用心灵和诚实,这就造成方法和教会事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事奉过程中使用方法,既有可能带来事工的良好效果,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事与愿违的反效果。
社会上在论到政治的险恶多变、令人难以掌握时,有用“波云诡谲”来形容,方法和教会事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是这样的情形;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方向也没有问题,沿途却充满各种暗礁、漩涡、逆流,稍不谨慎,就会把船带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改变方向,甚至遭到灭顶之灾。像推雅推喇教会面对文化冲击导致的信仰改变,和撒狄教会面对方法冲击导致名存实亡的光景,都显示文化和方法带给教会事工错综复杂的波云诡谲影响,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两种不同的方法运用
竟方法在事奉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可以通过乃幔大麻风得医治的事例,得到比较具体的认识。亚兰国的元帅乃幔患了大麻风,因为知道先知以利沙能行神迹奇事,就通过外交途径前来找他。当他带了大队随从和许多礼物前来的时候,满脑子的想象和方法;像他这么重要的人物,以利沙一定会出来迎接,然后察看他患大麻风的地方,在他患处以上举手祷告、摇手恳切祷告;经过各种祷告方法,他的大麻风就可得医治了。为了表示感谢,他也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送给以利沙。
没有想到以利沙并没有出来迎接他,只打发一个使者告诉他去约但河里沐浴七回,他的大麻风就可得痊愈。照理这么简单容易的要求,乃幔听了应当高兴才是,但他却大为恼火,因为和他想象的方法差得太远,这么简单的方法也能有功效吗?幸而经过他仆人的劝说,他照着去做,果然得了医治。
以利沙提出的,虽然和乃幔想象中得医治的方法不同,但去约但河沐浴七回同样也是一种方法;只是以利沙提出的方法,与乃幔想象中得医治的方法,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乃幔把得医治寄托在方法的施行,以利沙提出的方法,目的不是为医治他的大麻风,而是要改变他对神傲慢的态度。他大麻风能得医治,不在于任何方法的施行,而在于神的施恩怜悯。
以利沙作为先知,乃幔带了众多随从来找他,也就是来到以色列的神面前。当时在乃幔心中,前来的目的就是为得医治,所带的许多礼物是作为得到治疗的代价;彼此之间的关系犹如医生和病人,以礼物换医治,就此而已。因此在他心目中,既没有敬畏神的心意,也没有求神施恩怜悯的需要。以利沙特意不出来迎接他,只打发一个使者传话,正是要使他认识,他在神面前算不了什么;求神医治与求医生不同,不只是要得到专业服务、经历神迹奇事,更是来求神施恩怜悯,因此必须先在神面前谦卑下来,改变自己对神的态度。
以利沙要他到约但河里沐浴,也不是为使他得医治的方法,好像沐浴七回就是七个疗程。约但河的水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疗效,他能得医治完全是出于神的大能作为,去不去约但河沐浴其实并没有关系;但由于他照着以利沙的话去沐浴,表明他向神的谦卑顺服,有了寻求神施恩怜悯的心志。当时如果另外有一个大麻风患者,听到以利沙使者的话,也照样去约但河沐浴七回,如果没有神的应许,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虽然以利沙也是用的方法,但其作用和意义是要端正乃幔对神错误的认识和态度;乃幔必须带着谦卑寻求神的心态来到神前,不只是求神医治,更是求神怜悯施恩。乃幔经过反省,听从了以利沙的话,谦卑来到神前,顺服神的要求和安排,去约但河沐浴七回;得到的结果也不只是大麻风得医治,更是认识并归向真神,得到人生的改变。
由此可知合宜的方法可以帮助人生命得改变,却无法代替人的生命改变。当人向神存着心灵和诚实,方法对他就能起正面辅助的作用,如果缺乏心灵诚实,任何方法都只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甚至造成误导。
神学教育的方针:教导方法还是培育生命
耶稣把七教会书信放在启示录的开始,因为知道主再来前的教会,也会存在和这几个教会类似的情形和问题。今日的撒狄教会就是在外表上一切事工都进行得有模有样,工作方法也是一套一套的,但在牧养事工上却缺乏生命的粮,虽有经上的话,却缺乏圣灵权能的复述;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情况在教会里已经形成深远的影响,就是神学教育的方法论倾向。
每当有弟兄姊妹蒙召作主圣工时,一般都会从读神学开始;经过神学造就,可以对圣经真理得到全备而平衡的认识;同时在前辈长者的谆谆教导下,灵命也能得到造就操练,生命成长丰盛。这时回到教会牧养信徒,就能有生命的供应,信徒得到生命的粮,生命丰盛了,教会就兴旺。
为此教会在聘请教牧同工时,也都会明确提出“要神学院毕业”的要求;这原是合宜的方法,但是当成为一种教会中的规律时,进神学院就成了作教会事工的出路,读神学成了接受教会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场所,神学生所接受的则是作教会领袖的职业训练。如果这是一般的大专院校,这样的观念乃属正常,读大学就是接受专业训练;但对教会来说,却造成牧养事工性质的改变。当教会如同公司,牧师传道成了管理人员,难免带有雇佣关系、雇工心态,社会上种种世俗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原来看似理想的方法,结果使事情走向愿望的反面。
在神学院方面,由于担负着为教会培养教牧同工的重任,办学方针也就需要作出相应的配合;设置的课程偏重在教会专业知识、领导才能训练、圣经学术研究、工作方法教导等方面。学员们在毕业后带着所学到的这些学问来到教会,信徒灵命得不到所需要的生命粮喂养;不需要经过几代同工的传承,真理知识化、信仰世俗化、工作方法化的情形会越来越严重。教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走向“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的撒狄教会老路,正是方法对教会事工带来波云诡谲影响的一个关键方面。
怎样得到生命活水
最后我们再从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的事例,认识耶稣是怎样教导我们得生命活水的。
当耶稣告诉妇人要给她活水时,妇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方法;耶稣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雅各井的水活起来,自动流上来,最好还能流到她家,她就不用那么辛苦来打水了。但耶稣所说的活水,不是指雅各井里的水,而是指生命;耶稣只是借打水的题目,向她传福音,指出信主得生命的途径。用水罐子的方法是打不到生命活水的,只有来到生命的源头,与源头接通,自己成为流通的管子(不是水罐子),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活水;并且还能如泉源涌流,自己得生命,也流给其他人。约4:14
最后妇人丢下水罐子,回到村里向人见证耶稣在她身上的奇妙作为;约4:28说明她确实得到了主所赐的活水,不过不是用水罐子盛装雅各井的水,而是来到生命之主的活水源头,接通源头成为流通的管子,在她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不但自己得到活水生命,也带领别人来到活水的源头、得到生命。
当信徒都成为接通源头的流通管子,福音广传,教会也就兴旺;如果大家围着水罐子研究改进提高效率的方法,恐怕难免最后要把教会带上撒狄教会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