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专题集
 
 

 

                        专访:从大马站到荣桂里

荣桂里的上上下下
提起大马站,大多弟兄姐妹都知道是指广州林献羔弟兄的家,也是他家庭聚会的地方。由于那里要拆除重建,两年前聚会就迁到新址荣桂里十五号,离大马站不远,靠近农民运动讲习所。当地的弟兄姐妹已习惯改称他们的教会为荣桂里了。 荣桂里房子的格局和大马站的相仿,也是三层楼房,房间比前多而宽畅。一进门有一个小小的庭院,一面大白板迎面竖立,告示着教会事工的通告,让人感到这里的事工正在迈向健全而有条理。
我这次经过广州时有去那里参加聚会,是第一次到这新聚会点。我到得较早,但已有些弟兄姐妹跪在那里同心为聚会祷告。三楼是主要会场,一、二楼都是看电视直播。我发现不少当地的弟兄姐妹都自觉坐在一、二楼,把三楼有限的座位让给来宾。由于整个楼房面积比大马站大了许多,所以除星期日上午的崇拜坐满外,听说其它三堂(每周四堂相同内容的聚会)在一、二楼都有空位。有空位就会有增长,相信不久也会坐满的。
今年他们施洗有百余人,如今在底层已砌好浸礼池,不再需要像在大马站那样用铁架和帆布搭临时浸池了。

林伯健康需要代祷
我去聚会那次刚好是林伯讲道,查考罗马书,有国语翻译(每周六晚)。我坐在三楼,发现有不少青年人像是从外地来广州就读的大学生,在广州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确实需要有一堂是有国语翻译的。
近年来林伯的身体一直不很好,最近他的膝关节又有病,无法久站,所以他是坐着讲道的,不过声音还是很洪亮。现在领诗和主持聚会都另外有人负责,他就负责每个月两周的讲道,以及出一本灵音丛书小册子。到聚会结束他还是像在大马站时那样,站在二、三楼的楼梯交汇处,一边一个握手,实际是在狭长的楼梯上起到控制人流的作用。
看到这位年近八十的前辈在事奉中如此兢兢业业,生活上保持俭朴不受特殊照顾,全副心思在教会事工上,实在是我们的激励和榜样。求神使他能有健康的身体,继续事奉更多年。

教会未来求主引导
从林伯的身体状况不能不使人想到荣桂里教会的未来。这是一个有近一千五百人聚会的教会,很多都是因林伯的个人影响而来。他们习惯了到时来聚会,散会后回家,此外就很少和教会有什么联系。应当说这样的教会生活是不够正常健全的,如果林伯不在了,这些人很可能就会消散掉。
林伯也已经考虑到教会未来的问题,现在栽培了两位青年同工(一男一女),让他们有分于主日讲台的事奉,同时每周也有同工会,几位同工在一起商讨教会各样事情,当然林伯的意见总是得到尊重的。但是要想在林伯以后,再有人能像他那样通过个人声望把信徒凝聚在一起,恐怕是不现实的愿望。
唯一能替代林伯那样凝聚力的,是教会有健全的牧养事工,通过不同年龄层团契和主日学的建立,帮助信徒真正投入到教会生活中来,使教会体现出由肢体配搭的身体事奉。听说他们现在也确实是在这么做,那位男的青年同工正负责要把各团契和主日学建立得更加完备。只是信徒习惯了只来崇拜,不来团契和主日学,这又怎么办?
此外,荣桂里是林伯名下的房产,他在那里是名正言顺的家庭礼拜,一切责任他一人承担,叫反对的人无可奈何。如果林伯不在了,由其他人负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他们还会被容许在那里继续如此下去吗?到时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还是化整为零。要化整为零不是轻松说一句话就能做到的,没有健全的教会构架,信徒对此没有实际的认识和习惯,一旦真需如此的话,必会造成十分被动,信徒惊慌失措,教会事工大受亏损。
虽然目前林伯的健康状况还是可以的,但要把教会构架建立健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此想来,这几位青年同工所面对的担子将确实不轻,而我们除了为他们祷告以外,还能作什么呢?但这终究是神的教会,相信他要负责,他不会把过重的担子放在他儿女的身上。想到这里,可能我这些挂虑是多余的了。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