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专题集  
 


                             中國教會在宣教事工上的歷程                

          按照主耶穌升天前留給我們有關宣教的使命, 當時定下執行的步驟乃是:
                   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地極 (徒1:8)。
          若用現代語言來表達, 那就是宣教事工的發展過程是:
                   本城本家---同方言地區---類同文化文字地區---異文化異國他鄉。
          當這一宣教策略在中國國內具體落實的時候,它的表現就是:
                   本地---鄰近省市地區---全國各地---全世界。

          回顧國內宣教事工的歷程,正是循著這四個步驟發展起來的。雖然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限制, 國內教會尚未能踏出國門把福音傳到地極,但他們在宣教策略的前三方面,都已經作得十分有成績了。本文在提到國內教會時,都是指家庭教會說的,三自教堂的政策,只允許福音工作限制在教堂範圍以內,還談不上宣教二字。


          五十年代,家庭教會在各城市興起時,並沒有認真考慮要成立教會,也還考慮不到發展宣教工作。各家庭聚會點,大多是以幾個家庭為核心,再加上一些熟悉的親友或信徒,在一起團契式的活動。由于當時在環境上受到嚴厲的迫害,家庭聚會活動都只能在暗中進行;而且社會管制嚴格,外出旅行並不方便,各家庭聚會之間,都没有相互聮系的條件。政府雖然說容許信仰自由,但卻嚴格禁止傳教工作,以為這樣長期堅持執行,就不會再有人信教, 教會很快會自然消亡。


          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除個別自由傳道,能有機會去鄰近省市或地區,作福音工作外,教會的宣教事工,基本上只能停留在最初步的階段:信徒個別暗中向周圍接觸的人傳福音。

          七十年代初期,國內社會受到文化革命中大串聯的影響,對不同地區的人相互來往,已習以為常;這為各地信徒之間的屬靈交往,也提供了便利,促進了各地教會事工的增長。宣教事工也開始邁向第二階段,不少同工或信徒把福音帶到鄰近省市。可惜不久即遭到政府的注意並鎮壓,雖然未能完全扼止國內教會向外傳福音的工作,但由于各地教會之間的交往受到極大限制,宣教事工向第二階段(福音傳向鄰近省市)發展的步伐,也明顯放慢。


          直到1976年四人幫下台,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得到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雖然尚未明確公佈信仰自由的政策,但隨著文化革命的結朿,政府幹部也知道,不能再如以往幾年那樣,禁止迫害宗教活動了。各地信徒經過多年蟄居的信仰生活,開始意識到,當前正是神所賜傳福音的大好機會。多年文化革命帶來的危機感,更引發出他們對傳福音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一時間,家庭聚會點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信徒的熱忱也在積極傳福音中表現出來。當時周圍的人群,正因經過多年動亂,對社會的未來,普遍處在缺乏信心的危機中;使傳福音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信徒的人數急劇增加。

          在這種感人的形勢下,不少年長的信徒,懷著對以往多年虛度光陰的內疚,而且又到了退休的年齡,在還福音債的感動下,更是紛紛積極回到本家本鄉去傳福音,(大多在鄰近省市地區,同方言的範圍)使國內教會的宣教事工,從本城本家的蓬勃開展,全面進入到傳向鄰近省市的宣教第二階段。家庭教會的事工,也不再局限于一個聚會點,和少數幾個家庭,而是向教會的模式成長;往往以教會工人(自由傳道)為核心,把工人足跡所到之處的各聚會點連結起來,使事工發展到更大的範圍。


          不但如此,在1979年前後,又有很多年長家庭教會領袖,陸續從獄中得釋放回家,更加強了國內教會宣教事工的開展。由于這些人的影響和在教會內的關係,覆蓋到更廣的範圍、更遠的地方,使國內的宣教工作,也逐漸進一步向第三階段(全國範圍)發展。


          80年代開始,家庭聚會、自由傳道紛紛興起;加上從獄中釋放回來的主內長者,也需重新建立自己的事工影響範圍,難免開始產生一些彼此競爭,拉攏信徒的情形。當時也有人從 神得到感動:眾人爭的工作不要爭,無人作的工作要多作。他們開始到較遠的省市看望信徒,來往於全國各地,通過講道堅固教會,可算是國內教會進入宣教工作第三階段(全國範圍)的萌芽狀態。

          環顧今日國內教會,由于環境尚不許可隨意出國門,除了投入宣教的第四階段普世傳福音工作外, 不少家庭教會的事工, 早已全面進入全國範圍福音工作的局面了。 對這些家庭教會的主要負責同工來說,事工的範圍不再局限在本地,或鄰近地區的幾個聚會點,而是以把福音傳遍全國為己任。


           以下介紹幾種國內教會的宣教模式,有助于具體認識和瞭解,當前國內宣教事工是怎樣進行的。

          1. 上海宣教模式
          上海是中國最大、最繁榮的都市,是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但上海的信徒,不論從人數或人口比例上,都不算高;家庭聚會點也大多屬小型的規模。可是教會工人在信徒中的比例,上海卻是比較高的;而且這些工人在文化程度、真道基礎、事奉經驗上,也都比較強,往往對全國各地的教會,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從上海外出宣教的,往往是以工人為核心,把所到各地的事工串聯起來。


          最初是一些工作退休的老信徒,從七十年代後期起,把福音帶回自己故鄉和鄰近省市。八十年代開始,上海很多屬靈長者,從牢獄中釋放回家,當這些人再次投入事奉工作時,他們的關系和影響,遍及更大的地區,使宣教事工也就很快發展到,以全國各地為對象了。


          與溫州宣教模式相比,他們沒有強大的教會與信徒後盾,主要是靠工人的恩賜和才能,影響各地的教會。 與河南宣教模式相比,他們習慣于都市生活,事工上需要兼顧的地方又多,遠不如來自河南的同工,能吃苦耐勞,有打持久戰的精神。 然而來自上海的同工,往往屬靈素質較高,而且見多識廣,接觸面也廣;所以在各地比較容易受到歡迎,在各地教會贏得影響,建立屬靈威望,成為超地區性的領袖人物。他们所反映的宣教模式,是中國教會宣教工作進入第三階段,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

          2. 溫州宣教模式
          溫州教會在六十年代初得到復興,經過文化大革命的鍛鍊,教會更趨成熟。七十年代時,不少信徒借出差公幹的機會,開始與各地信徒有聯絡;到八十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經濟的改革開放,他們更開始了全面的宣教工作,從鄰近的省市,發展到全國各地;主要是通過這樣幾個途徑来作全國宣教的:


          1) 溫州的地方經濟,在周圍省市中,是比較繁榮的;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打工。溫州教會一開始即對這些外地工人很重視,通過各種方法,把福音傳給他們;包括專為他們舉行佈道會,用車輛接送,會後供應飯食等方法。如果信徒是僱主,也盡量鼓勵自己的僱員,參加各種聚會聽福音,甚至把聚會時間,也按工作的時間支付薪酬。这樣,福音很快在外來工人中傳開,不少人因此信了主。當這些人回去時,也就把福音帶回到自己的家鄉;教會又取得這些人的地址,並打發同工前去看望他們,幫助建立教會。有些外地工人信主後, 即使不立即回家,也樂意介紹教會同工前去他家鄉傳福音,使他家人與鄉親也能信主。


          2)溫州地區的小商品生產,在國內是素負盛名的;他們的產品經銷全國各地,加上溫州人特別擅長去各地作攤販賺錢;因此,溫州人的足跡,自八十年代起,就遍及全國各地。其中不少是信徒,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以他們特有的地方語言為紐帶,建立起溫州教會,既增進彼此的聯絡和幫助,也方便向周圍的人傳福音。同時,他們也與溫州母會取得聯繫,歡迎他們差派同工前去協助作工。不但是開荒佈道、設立新聚會點的工作, 也常包括協助當地原有教會的事工,得到鞏固和提高。因此,隨著溫州人的足跡遍及全國,溫州教會的宣教事工,也走向全國範圍。


          3)溫州教會自六十年代起, 不但人數增長迅速,在教會組織管理上,也是走在比較前面的。雖然進入八十年代,由于種種原因,這樣的教會組織影響力正逐漸減弱,但仍然可以形成足夠的人力、財力,作向外宣教事工的強大後盾,也有助于促進溫州教會的宣教意識。 連河南教會在八十年代初,也曾從溫州教會得到過人力與物力的支持。


          溫州宣教模式的特點是,工人有強大的教會與信徒為後盾,信徒都能積極參與各地傳福音的工作,工人和信徒之間也能相互配搭事奉;使溫州宣教模式,在國內教會的宣教事工走向第三階段時,成為一個主要的力量。

          3. 河南宣教模式
          每當講到國內教會的復興景象,總會使人聯想到溫州與河南的教會;可見這兩地教會對中國教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河南省在中國,原屬貧困地區;過去由于黃、淮兩河經常泛濫成災,使得河南人習慣于每年有幾個月,流浪到外省,以乞討為生。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今日河南宣教模式的方法與內容。此外,河南教會歷來很注重個人的見證和經歷,真道基礎比較薄弱,可能這也是造成今日河南教會的宣教內容,還是以傳授個人經驗和追求方法為主。


          他們的長處是十分熱衷于外出傳福音,而且特別能夠吃苦耐勞,到任何地方也不急于回家, 所以總能取得一定的工作效果。但是大多被差派出去的人,真理基礎比較薄弱;更由于急于求成,往往初信不久的青少年,即已被差派外出傳福音。他们除了剛學會的一些方法內容外,對全備的救恩真理常識,只是一知半解模楜不清。其結果是,容易在真道上,造成片面極端的後果,甚至引上異端的道路。


          而且正由於真理基礎薄弱,就容易以方法來代替;所以他們常在信徒中間,宣揚一些特別的追求方法或個人經驗,凡願意接受仿效的,就成為他們工作效果的一部分。以此拉幫结派,達到擴大事工影響範圍的目的。也因此造成所到之處,常引起當地教會的分裂和混亂。目前國內幾個主要的近異端派別,差不多都是以河南為發源地,或主要根據地的。如果他們能虛心接受真理教導,並多在真道上下功夫,也不再熱衷於搶占地盤的話,他們確能成為我國宣教事工第三階段的主要生力軍。

      以上介紹三種宣教模式,決不是說只有這三個地區的教會和同工,才在如此作宣教的工作。其實全國各地的信徒,這些年來都很積極的投入到傳福音的事工;而這幾種宣教模式,在各地的同工中,也是普遍採用,配合運用的。中國教會信徒人數的迅速增長,和各地教會廣傳福音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一百多年來,在普世宣教事工上,中國教會似乎一直只是受惠者;但從上面的介紹,可知中國的信徒,在宣教事工上,是有負擔,而且也作出了成績的。中國至今仍是普世宣教事工的最大工場,多年來海外教會對這一地區所作出的一切宣教努力,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當前的形勢下,國內宣教事工主要仍然需要由國內的信徒來作,近年來他們從實際的事奉操練中,不但增強了對外宣教的意識,也累積了豐富的宣教經驗。深信當條件許可的時候,他們必將成為一支普世宣教的神國生力軍。


                                                                                      (寫於1998年10月)